守在ICU重症监护病房的日子

守在ICU重症监护病房的日子

到了第八天,那个姑娘还是没能抢救过来,在亲人的哭声中,走了。

这些天,重症监护病房门口,经常看到姑娘的妈妈坐在地上号啕大哭,一声声喊着女儿的小名,撕心裂肺,伤痛欲绝。几个女人围着这个母亲,低声劝说,别哭了,别哭了。而她们自己,却是泪流满面。

八天前,姑娘被送进重症监护病房时,头部被鲜血浸染,已经处于昏迷状态。据说是夫妻二人闹矛盾,被丈夫用砖头砸成重伤。不久她丈夫就被警察带走了。那天,两个穿着警服的刑警进了重症监护室,出来后,两人都是一脸严肃。

之后便时常看到姑娘的妈妈坐在门口哭泣,哭声时高时低。那个胖胖的男孩应该是姑娘的弟弟,抱着自己的妈妈,哭着说,妈,你别哭啦,俺姐没事,你别哭啦......听口音,应该是县城或者附近的。

伤者的父亲,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人,在监护室门口来来回回地走着,表情凝重复杂。对着痛哭的妻子说,哭啥哭,哭啥哭!

一旁的亲属们在窃窃私语,两口子生气,能有多大的仇,下这么重的手......

之后,姑娘的弟弟和她小叔子轮流在重症监护室外守护着,在沉默与煎熬中等待奇迹的出现。

第八天早上,监护室外来一下来了许多人,应该是男女双方的亲属。没有看到姑娘的母亲,她的父亲和弟弟在这些人之中。医生从监护室出来,对他们说着什么,然后选择几位家人到里面探望。姑娘的父亲和另外两个人进去了。

过了一会儿,监护室紧闭的大门开了,姑娘的父亲、之前几乎一直沉默的中年人,从里面出来后,这个铁塔一样的汉子,终于放声大哭,儿呀儿啊地叫着,一下躺倒在地上....

一个头发花白,皮肤黝黑的老人蹲在重症监护病房不远的电梯口,呆呆地盯着监护病房那两扇紧闭的大门。此时,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我们吃着弟妹(孩子的舅妈)带来的饭菜,说着岳母的病情。

老人突然问我们,恁在哪买的饭?弟妹说,从家里带来的。然后问他,你也吃点吧?老人忙说,我一会下楼买去。

弟妹将两张饼叠在一起,上面放了几块排骨和豆芽,卷起,送到老人跟前说,吃吧,我们做的多,吃不了。在推脱中,老人犹豫着,还是接了过来。

老人显然是饿极了,大口大口吃着。

吃过饭,老人掏出烟递给我一颗,我说我不抽烟,再说这里也不让抽。老人又将烟放进口袋里。我看到,老人的指甲缝里,有黑黑的东西。

我问他里面什么人,他说,是他儿子,喝了农药。我问他儿子多大了,他说29岁。

老人说话有些瓮声瓮气的,要仔细听才能听清楚。他说他今年70岁,家在朱王庄西南,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已经出嫁,家里有老伴和儿子三口人。

儿子年近三十,也相过几次亲,但一直没有找到对象。家里条件在当地也算一般往上,原来种西瓜,后来改种大蒜。今年种了十多亩大蒜,眼下正是挖蒜的时候。

说到种大蒜的行情,他说,种大蒜有两季收成,蒜薹和蒜头。遇到好行情,两样加起来每亩地可收入7000元。今年行情不好,蒜薹没有卖到好价钱,蒜头还不到5毛钱一斤。

现在哭也没用,他妈妈身体也不好,不能让她来这里。我给我闺女打过电话了....

自那以后再也没有看到过那个老人,应该是回家忙着收大蒜去了。守在监护室外的是一个三十多岁模样穿着黑体恤的年轻人,坐在一片窄窄的凉席上,默默地看着手机。他应该是老人的闺女婿。

老太太叹了口气:死了,拉走了。然后伸出手说,人没救活,花了好几万呢。

对了,那个老头临走时还说,给他饭吃的这家人不在,谢谢恁这些好心人。

老太太拄着一个单拐,手里端着一个塑料盒子,里面是切碎的苹果和香蕉。她按了按重症监护室的门铃,将手里的东西递给了开门的护士。

白天一整天,老太太就坐在一张椅子上,时而望着重症监护室的门,时而看神色各异的探病者。到吃饭的时候,就有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送过来。看着老人吃完,然后再匆匆离开

老太太说得有些兴奋,让这个沉闷压抑的空间有了点难得的亮色。

老太太蛮健谈的,她说,她家在城南一个乡镇,育有两儿一女。闺女已经出嫁儿子也都成家。大儿子在一个厂里打工,小儿子就在县城沿河附近居住。来送饭的就是他小儿子。

老头没病之前,养猪种玉米,一刻也没闲着。现在看病花的10来万都是俺平常攒的钱,不用孩子对钱。孩子们也不容易,压力大,都是一baibai。我在家一个人也是闲着,不如到这里来守着老头子,也能替下孩子,医生有啥事我就给儿子打电话。不能耽误他们啊。

听医生说,过两天就可以回家啦,定期来这里做透析就行,在家我伺候他就方便多了。俺俩结婚快50年了,都没红过脸。

老太太不紧不慢地叙述着,言语里流淌着甜与暖的气息,如同她碗里那一块块苹果与香蕉散发出的味道。在这个到处充满消毒药水奇怪气味的环境里,这种味道显得愈加弥足珍贵。

人世间,能与你分享幸福的不是爱人,能分享艰难的,一定是。

没有人喜欢来这里,特别是重症监护病房。因为这里充斥着太多的呻吟和伤痛、哀叹和泪水。被病痛折磨的患者,因亲人患病备受煎熬的家属等等。很佩服那些医生护士,他们每天都面对着气竭形枯的患者,和愁眉苦脸的病人家属,竟然能表现的如此泰然自若。

对患者及其亲属来说,来这里就是寻找希望的,尽管生活如此不堪,往往心力憔悴,但还要负重前行。

对医生来讲,不负医者那种悲悯世人的责任,对生命发自内心的尊重,不仅是职业道德,更是一种至臻境界。著名作家,素有“文学界的白衣天使”之称的毕淑敏曾说:“我不希望每天看到愁眉苦脸的人,我还是希望看到更多欢乐的场面......对生命本身的挽救也是人生更大的欢乐之一”。

尽管这种快乐建立在痛苦之上。

惟愿天下人远离病痛。

文图 | 韩钦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