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這5種孩子才不會被淘汰!

一言不合就辭別,是任性 or 灑脫?

其實是沒有底氣!

時代拋棄我們的時候,連一聲再見也不會留下,如柯達、大潤發、康師傅,他們都戰勝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這是歷史的殘酷,也是時代的進步,不是他們不行,是時代變化太快。

反觀我們的教育呢?父母今天的嘔心瀝血,無非也是想賦予孩子明天更多的可能性,但是我們又怎麼知道明天需要什麼?孩子在未來需要面對一個怎樣全新的規則?

我們想許給孩子未來,他卻要詩和遠方

未來,這5種孩子才不會被淘汰!

大部分家長對孩子未來最樸實的想法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擁有創造美好生活的本領。於是,我們義無反顧地和孩子一起湧進應考大軍團中。

漫長的寒窗歲月過去,我們看到的是:

越來越多的孩子大學畢業後,並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深造,而是暫時選擇遊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慢慢考慮人生道路。

準職場新人“閃辭”現象普遍:不開心,走;錢少,走;錢多但是累,走;錢不多不少但是無聊,走;和領導磁場不合,走。

在不少的調查中顯示,現在的孩子自主意識強,加之沒有生活的物質壓力,他們更在乎的是內心的感受和自己的興趣所在,並且更講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有近43,2%的學生認為畢業後要自己創業。

同時,我們卻也看到:不少企業經過實際的工作考察,發現超過70%的大學畢業生選擇的工作與他們的實際能力明顯不匹配,很多年輕的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和喜歡的是什麼,但與個人實際能力的匹配度卻相差甚遠。

理想與現實、孩子與職場,他們之間反差如此之大,究竟問題何在?細思極恐,孩子的所追求的詩和遠方,到底是內心真正的追求?還是蹉跎青春、迴避壓力、躲避競爭的藉口?

我們怕的不是孩子慢就業,因為給孩子釋放的時間和空間是無可厚非;我們也不怕孩子跳槽,畢竟“穩定”的標籤不屬於這個年代,“求變”才是這個時代的主流思維,一輩子固守一份工作的歲月已經過去。

我們擔憂的是:當我們的孩子仍然未能從自我感覺良好的象牙塔出來,卻已經被轉瞬即逝的時代遠遠地拋於身後。

我們不希望,孩子的成長是一場沒有實戰能力的紙上談兵。

不求榮華富貴,但必須要有立錐之地

未來,這5種孩子才不會被淘汰!

我們的求學和教育,不是為了讓孩子成為社會的螺絲釘,而是要讓孩子成為那個最好的、獨一無二的自己,大前提是:要擁有生存能力與競爭力。無法生存,談何發展?

1、要擁有適應能力

正如臺灣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的鄭石巖教授所言:適應力是孩子前途的最佳保證。

對於寒窗苦讀十多年的職場新人而言,首先的事情就是積極調整角色、對工作進行理性認知、經受壓力考驗、主動接受人際歷練,適應新環境。年輕人一言不合就請辭,就是適應能力尚弱的正面照。

人都會受到思維慣性和行為慣性所影響,所以適應力一定要從孩子幼年時期進行培養,否則,日後所花的時間和精力成本會更高。

在年幼的時候,孩子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往往會出現惶恐不安、手足無措,這種不安一般是來自對新環境的未知,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與孩子分享新環境的情況,例如離家裡有多遠、相隔了哪些有趣的地方、這裡有哪些好玩有趣的項目等等,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主動適應新環境的方法。

在平時,媽媽不要過於擔心孩子會將衣服、臉蛋和手弄得髒兮兮或者是摔跤受傷,要放手、放心地讓孩子多和小朋友們玩耍,多結交新環境的朋友、與同齡人友好相處,是激發孩子順應環境潛能的極好機會。

週末和假期,爸爸媽媽多帶孩子去戶外新的環境遊玩、跑步、露營,讓孩子去發現新穎有趣的事物。特別是爸爸,要賦予孩子更多的勇氣和自信,引導孩子探索和求知的慾望,從而增加孩子順應環境的能力。

孩子未來所面對的世界,改變會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測,一輩子在一個公司、一個行業、一個圈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有由行為到內心的強大適應能力,才能讓孩子如魚得水。

2、要擁有獨立思考能力

未來,必然是一個信息化時代,而獨立思考能力就是信息化時代的核心競爭力。

思考能力包括理性思考和感性思考。理性思考,更傾向於理性分析,它有助於將一個事物的邏輯進行分解、梳理和消化;感性思考,則是通過自己的肉體感官接觸,所引起的各種不一樣的感覺,並且根據不同的場景形成某種印象,進而對各種人、事、物進行初步的認識判斷。

理性思考,能為我們的學習能力提速,而感知思考卻能讓我們脫穎而出,例如優秀的產品研發、用戶需求精準判斷等。因為靠知識和邏輯運行的工作基本逐會被電腦所替代,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越來越有不可取代的價值,例如:創意。

所以,現在的教育,更強調孩子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連接,也更重視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就是這個原因。

3、要有較強的心理承受力

正所謂: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沒有絕對一帆風順的人生,心理承受力是必需的生存能力。

不少的職場新人,認為自己還是願意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兒,他們認為不自由和壓力讓他們會有不舒適的感覺,於是選擇放棄。這是心理承受壓力差的表現之一,面對困難直接選擇退縮,對自己不熟悉不擅長的領域,能不觸及就不觸及,因為這樣才能避免因失敗造成心理打擊。

試問,天底下哪裡會有一份為我們量身定做的工作?

如果沒有,那麼困惑、挫折、壓力等,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我們要告訴孩子:如果不接受挑戰,我們就連失敗的機會都沒有了,我們沒有理由這麼輕易就低頭。

在心理承受力培養方面,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父親有著獨特的秘訣。他十分重視孩子的勞動教育,從小就親手教巴甫洛夫學習種菜、養花、做木工活。而巴甫洛夫在父親的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從小養成了不怕苦、不怕累、堅持把活千完的良好習慣。長大有所成就的巴甫洛夫,認為父親這種對毅力和耐性的培養,是自己在科學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父親的陽剛氣息對於培養孩子強大的心理承受力可以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男性的冒險、智慧、大度、堅定和勇武,更利於塑造孩子活躍、樂觀和自信的性格。

劃 重 點

◆ 慢就業,迴避競爭壓力

◆ 職場閃退,過於強調自我

◆ 理想與實際能力嚴重不匹配

◆ 要擁有適應能力

◆ 要擁有獨立思考能力

◆ 要有較強的心理承受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