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

期雨

農產品滯銷的問題可以說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不管是農業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不同程度存在。只是這個問題在發展中國家更為突出,表現更為頻繁。要解決這個問題,絕不可能靠一日之功,因為造成這個問題的因素太多了,需要從政策、技術、市場、經濟等諸多方面同時入手,才有可能緩解。

造成農產品滯銷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是生產的無序狀態,市場的調節作用滯後。計劃經濟時代就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從生產規模、銷售範圍、銷售數量、銷售價格等方面早就計劃好了,只是按照訂單生產就行了;二是冷鏈、倉存等中間環節建設滯後,農產品大多都有時效性,沒有相應的運輸和保存條件,滯銷就無法緩解;三是銷售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大部分的市場信息只掌握在少數中間商手中,農民直銷渠道不暢。

要解決生產的過剩和無序狀態,僅憑國家和市場的宏觀調節是遠遠不夠,而且市場的反應延遲太多,必須建立全國範圍的農業合作社(或者叫農協)。合作社要發揮3個作用:一是從生產端入手,幫農民調配農業生產資料,比如化肥、農藥、種子等,不讓中間商插手。二是從技術和市場端,給農民提供指導和建議,種什麼、種多少、怎麼種,避免產能過剩。三是從農產品銷售端,幫助農民擴展農產品市場,品牌包裝、統一價格、質量控制等。

要解決冷鏈的倉存的問題,就需要國家和社會的投資。在大型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國家級冷藏庫,低價為農民服務,大力扶持社會資本搞冷鏈物流,通過直銷、宅配、集配、超市、生鮮電商等多種方式擴寬銷售渠道;在本地建設農產品加工和深加工基地,消化部分農產品,這也是趨勢,德國農業生產人口約為20萬人,可是食品加工業就業超過50萬人。

解決信息不對稱和信息滯後的問題,就需要大力發展農業信息化建設,在預估、生產、流通、銷售的各個環節都要引入了先進的信息技術和設備。尤其是在農產品的預先評估這一塊,要用大數據來評判每一個農產品的預期效益,比如:針對柑橘的種植,全國種植面積、品種分類種植面積、預計產量、進口情況、預期消費規模、預期價格等,讓農民看了心裡有底。


鄉親鄉畔

怎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

產品的滯銷,讓農民的付出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甚至損失慘重,農民很自然的就會想到,農產品為什麼會滯銷,如何才能化滯銷為暢銷這類問題。

農產品為什麼會滯銷?

有一個例子,2016年的時候,蒜農的蒜薹賣幾毛錢一斤,因為不夠人工的,許多農民把蒜薹傾倒進河溝裡,而城裡的蒜薹的價格卻是幾元錢一斤,市民直呼吃不起。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原因很簡單,流通領域在作怪。

流通領域的資本,在蒜農那裡極力的壓價,讓蒜農不夠成本,寧願扔掉也不出售給販子;到了城市,投進的蒜薹數量滿足不了市民的需求,又極力的抬高價格。

於是,出現蒜農的蒜農的蒜薹扔進了河溝裡,市民咬著牙齒買蒜薹的現象。

這種現象的出現,基於兩個原因,第一,蒜農產的蒜薹確實多了,超過了市場需求;第二,流通領域的資本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對蒜農無情的打壓。

因此,要想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就必須從這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瞭解市場的需求量,適量的種植。

不能今年看到某個農產品賣了好價格,明年就大量的擴大種植量。要知道,要知道,某個農產品的價格高,是因為它的供應量小於市場需求的結果;一旦大於市場的需求,價格就會跌落。


第二,讓農產品和消費者直接對接,繞過中間商。

由於不懂得流通,農民生產的農產品的價格和銷量,很大程度操控在中間商的手裡。因此,要想使農產品暢銷,把握價格的話語權,就必須讓自己生產的產品直接和消費者見面。

當然,這一條單靠農民自己很難做到,必須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如果做到的上面的兩點,農產品就不存在滯銷的問題;農民種植出來的農產品也就不用擔心價格問題了。


老農說鄉村

農產品滯銷已經是目前農業生產中影響農業生產效益的最主要的矛盾,如果大家關心農業,就會發現早期農產品下來時,產品價格一般都較高,並且所取得的效益也非常可觀。我下面以厚皮甜瓜為例來談談這個問題。



2000-2016年期間,浙江台州地區作為全國甜瓜種植基地,一直有很好的收益,從2017-2018年,甜瓜價格從5月中旬開始下降,價格從初期的5元左右到現在的1.2元,很多大量上市的也基本在這個價格1.2元,從種植面積來講也在近4-5年增加了2-3倍之多。

從上市時間來講,陝西閻良地區,用日光溫室種植的早熟栽培甜瓜,從初期上市的30元每斤到目前的1元每斤,更是讓人唏噓不已,從10萬每畝到幾千元每畝,相差也很懸殊。



從以上兩個例子來說,上市時間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從品種上來講,從11月份開始從國外,如緬甸、泰國種植的甜瓜,再到國內浙江、陝西、河北、河南,一直到新疆地區,基本上可以說甜瓜的品質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並且也沒有在品種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品質及品種對價格的影響並不大。



種植面積可以在產地的發展上已經非常突出,也就是面積增加較大,盲目跟風的現象非常普遍。因此,種植面積是影響此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

流通環節,很多人說,市場價格和產地價格相差好多倍,但如果大家再看看流通環節中存在的成本時,也許你會明白,這並不是一個問題,問題是在運輸環節中無法獲得應得的回報,造成了產地買不出去,流通環節無法獲得應有的回報,市場價格高居不下的問題。



因此個人認為,目前種植面積大是主要影響因素,也就是供大於求,其次是流通環節中存在獲取的效益較低,再次是同期上市量加大,同一時期上市同類產品加大,沒有形成一個分期上市的環境規劃。要想在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個人覺得,減少單一品種產品種植面積、調節產品上市時間、加大對流通環節的支持以及物聯網和電商平臺的介入,是一個較為合理的手段。


圍爐煮夜

怎麼才能聰根本上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

“滯銷”可以說是現在農民朋友最頭疼的事,農產品的滯銷可以說,對農民種植戶打擊是致命的,不僅是讓自己辛勤付出付之東流,而且還讓自己身心疲憊,那麼該如何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呢?二代個人認為應從如下幾點入手。


【1】國家規劃一站式服務

國家專門各省市自行建立,一站式交易市場,農民種植的農產品,不用經手幾次販賣,直接可以拉倒指定地點,城市所有的採購逗必須通過這個指定地點採購,這樣直接減少週轉環節,農民可以多賣錢,城市可以減少採購成本。

【2】要讓種植農產品有和保障

將農產品種植戶納入政策性農業保護範圍,給種植農產品用戶吃個定心丸,讓種植農產品用戶不會因為價格波動太大而造成比較大的損失。


新農村二代

問題:怎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

作為廣大農業從業人員,特別是種植戶,最擔心的事情有兩個,一個是遇到自然災害導致農作物或者水果蔬菜減產絕收,一年的投入白白打了水漂;另一個就是雖然是個大豐收之年,但卻偏偏遭遇了滯銷,白給都沒有人要,只能人有瓜果蔬菜爛在地裡,看著實在讓人心疼。那麼到底怎麼樣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的滯銷問題呢?


農村品出現滯銷現象,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市場上供需不平衡,供給端嚴重過剩,而需求端相對疲軟,農產品賣不出去,流通速度減慢,這樣以來導致了廣大種植戶手裡的農產品沒有人來收購。解決農產品供需不平衡問題,還需要從種植戶自身來解決,在種植農產品的過程中不盲目跟風,對市場預期做出判斷後,再選擇種植的產品,不要看著什麼農產品今年買了高價明年接著種,這樣最容易導致第二年農產品過剩。

減少農產品的流通環節。現在的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手裡轉了好幾次手,而且每一次轉手都有利潤差的存在,一旦那個環節的利潤沒有辦法保證,那麼流通就會出現問題,緊接著就出現滯銷。應該儘量減少流通環節,這樣可以降低農產品銷售價格,促進消費者的購買量,減輕滯銷困境。同時,在不久的未來,很多農產品都將通過網絡上直接由生產者以快遞的形式送達消費者手中,讓流通更加暢通。

建立農產品快消渠道。各個地方政府可以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從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各個方面給予相應的政策幫扶,讓農產品的各方面成本降低,就好比現有的蔬菜綠色通道一樣,而這還不夠,還需要繼續努力,只有什麼時候農產品不出現滯銷問題,說明我們的機制才建立起來了,相關部門也才算發揮了更好的作用。



利用物聯網等技術發展訂單農業。這是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非常有效的辦法,如果任何一種農產品都用訂單模式來生產,那麼種植戶不僅保證了收益還保證了不出現銷售難的問題,土地資源更是可以得到更合理的利用與分配,按需種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