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唐太宗智盗《兰亭序》(终)

「传奇」唐太宗智盗《兰亭序》(终)

离永欣寺约四五十里路的地方有一个小寺庙,毎年都要请辩才去两次讲授佛法,这一次,又来请。因为是惯例,辩才自然也就去了。

到第三天,讲授完毕,辩才也没顾得吃斋饭,就急急忙忙地回来了。

“师傅,您回来了。”了然见到师傅,忙双手合十行礼。

“是呀,这几日,寺里有什么事吗?”辩才停住脚步问道。

“没有什么事。”

“那位萧施主呢?”

“走了。”

“走了?什么时候?”

“前两天。”

“他说去什么地方了吗?”

“没有。”

“他走没有和你们告别吗?”

“没有。”

辩才听完,急匆匆就往自己的住处走。

了然一看师傅这么着急,也在后面紧跟着。

走到房前,一看门还锁着,辩才放了点心。从怀里拿出钥匙,打开锁,一拽铁链,“哗啦啦”,两截的。辩才当时就是一愣,脸色就变了。了然也奇怪,铁链子怎么会断了呢?

辩才“啪”的把门推开,把梯子从墙边挪到房中间要搭到房梁上,由于紧张着急,身体有些哆嗦。“师傅,您这是?”了然赶快上前帮助师傅把梯子搭好。辩才晃晃悠悠地顺着梯子向上爬,额头上的汗滴滴答答往下掉。

“师傅,您下来,我替您上去吧,您要拿什么告诉我,我上去吧。”了然扶着梯子,替辩才担心。“阿弥陀佛,师傅,您可要小心呀!”

辩才取出小盒子,又有些放心,一步一步地下来。快步走到床前,把小盒子放在桌子上,打开盒子,有一红布卷,“啊,没丢吧!”心存侥幸,打开红布卷,有一纸卷,展开纸卷,一看,长舒一口气,“真迹还在。”用手擦了擦汗,再定睛一看,忽然大叫一声“啊呀”。一头栽倒在床上,不省人事。吓得了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师傅,师傅,您怎么啦,您醒醒。”了然推着辩才的身体,一边大喊,“来人呀,师傅昏倒了。”

寺里的和尚不一会儿来了十几个,其中有一个懂医术的和尚给辩才诊了脉,扎了针,又用凉手巾敷在头上。过了好半天,辩才才慢悠悠地睁开眼睛。他只觉得眼前人影摇晃,头仁发痛,浑身无力。

“师傅醒了。”了然大声叫着。

“师兄,您这是怎么了。”给辩才看病的和尚是师弟。

“嗯——阿弥陀佛,痛杀贫僧。”辩才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其他的人都出去,只留下了然一个侍候。

一会儿,吃了药,辩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他做梦见到智永禅师,把帖丢的事情一讲,智永禅师没说什么,只是低头叹息,说是天意,佛祖没有保佑。辩才感到异常的羞愧,师傅圆寂前的话,怎么只因自己一时兴起心善就置之脑后了。自己修行了几十年,怎么人也分不出来呢……

辩才这一病不轻,休息了将近半个月。“了然,萧羽走之前,有没有到过我的住处?”辩才斜倚在床上,希望不是萧羽所偷。

“师傅,在您出去的第二天中午,我看见他从您院中走出来,神色有些慌张,我问他干什么,他说找您叙叙。说完他就回住处了。下午去给他送斋饭,发现他不在,就一直再没回来。”

“哎,真是‘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呀!”辩才责怪自己被萧羽的假诚心所感动,动了慈悲之心,如今宝贝被盗,悔之不及。“不行,我一定要上告,就是跑到天涯海角,也要追回书圣真迹。”辩才决定去长安府尹大堂去告状。

辩才第二天带着了然,来到府衙门外,敲击堂鼓。不一会府尹升堂。衙役把辩才师徒带到大堂上。府尹看是两个和尚,不禁一愣,一拍惊堂木。“两位师傅,状告何人,所为何事?”

“回大人”辩才拄着拐杖用手推开扶着他的了然,“贫僧告一书生,他名叫萧羽。”说话底气有些不足。

“因何告他?”

“大人,他盗走我寺中宝贝。”

“是什么宝贝?”

“书圣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帖。”

“那萧羽是哪里人氏。”

“他自称是浙东人。”

“是何时盗的真迹?”

“半月前。”

“即是半月前,为何现在才来告状?”

“只因,贫僧发现真迹被盗,急气交加,怒火攻心;一病不起,昨天才将能起床,因而现在才来。”

“噢,那人是何相貌。”

辩才和了然互相补充着把萧羽的面貌描述了一遍。

府尹一听,觉得眼熟,仔细一想,他们描述的怎么和监察御史萧翼那么相像。难道萧翼萧大人会去偷盗吗?

“你们两个法号是什么?”

“老衲辩才,他是我的徒弟了然。”

“嗯,你们把丢帖的经过详细讲一讲。”两个人就把萧羽怎么来到寺里,怎么谈论书艺,直到真迹不见的经过讲述了一遍。

“那个人自称好游天下名山大川,只不定现在在何处呢?不过长老请放心,本官一定帮助贵寺寻回宝帖,你们回去静候吧。”府尹觉得这事很难办,似乎和监察御史有关,而御史可比他大两级,官大一级压死人,何况大两级,先应付过去再说。顺水推舟,府尹说了这么一席话。

“多谢大人。望大人早日抓获盗贼,收回书圣真迹,敝寺和贫僧就感激不尽了。”辩才带着了然一晃一晃地下去了。

辩才告状的事,府尹向萧翼一说,萧翼没露声色,只是让他不必继续追查。因为这么多的人,这么大的国家很难找到,让他不必管这桩小案子,又问他为什么这几天长安的治安,有些混乱,让他抓紧时间管管这件事。府尹领命而回,心中有数,不再管这件事了。

萧翼找到虞世南说了这件事,他们又一同去见太宗。太宗觉得有些伤辩才的心,怎么办呢?干脆从国库拨些银两把永欣寺重新整修一番,重塑佛像,差萧、虞二人去办。

近二十天过去了,案子一点着落也没有。辩才急得寝食不安,气色极差,一下子瘦了一大圈。这一天正半躺着诵经文。了然告诉他虞大人有请,希望他过府一叙轿子已准备好。

虞世南找我干什么?去一趟吧,求求他,或许案子能早日破了。辩才强撑病体来到虞府。

虞世南拉着辩才来到客厅坐下,仆人献上茶,余人退出,客厅就剩他们两个人。

“大师,怎么几月不见,您瘦得这样了。而且看您气色也欠佳。”虞世南端详着辩才。

“哎,别提了,虞施主,提起此事,让贫僧伤心。”当下辩才把事情讲了一遍。最后说道“虞施主,您看能不能求一求长安府尹早日破案,抓到那个萧羽,好找回《兰亭序》帖。”

“辩才大师,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前些日子,当今万岁询问你可知帖在何处,你说不知如今帖又丢了,这岂不是犯有欺君之罪吗?”虞世南有些生气。

“并不是老衲故意欺君,实在是智永禅师圆寂前所托,我真是舍不得呀!”辩才连忙解释,“若是贫僧说藏在我处,万岁十有八九会要,要这样,贫僧岂不要献出吗?”

“万岁已经拿到真迹,大师的欺君之罪也就免了。”从屏风后传来一个清爽的浙江口音,这么耳熟,辩才定睛一看,萧羽从屏风后信步闪出,“萧羽!”辩才发现萧羽穿了官袍。

“大师”,虞世南站起来一指出来的人,“他是监察御史萧翼,不是萧羽。”

“大师,萧某得罪了,这里赔罪了。”辩才气得浑身颤栗。

“我不管萧翼萧羽,老衲问你,《兰亭序》帖在哪里?”

“已经献给万岁了。”萧翼不敢直视辩才要喷火的眼睛。

“痛杀我也。”辩才大叫一声昏倒在地。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躺在自己的房间里,真迹到了皇帝手里,无论如何也是要不回来了。“智永禅师,弟子对不起你呀!”。“哇”一口鲜血喷了出来。

过了几天,了然告诉辩才,虞大人派人送来十万两银子,整修庙宇,重塑佛像,并且寺庙周围十余顷地都划归永欣寺。了然显得很高兴,辩才脸无表情,仿佛没听见一样。

不到一年时间,辩才病死了。死前他大声念着“智永禅师,弟子对不起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太宗得到真迹《兰亭序》帖后,日夜不离其身,时常拿出欣赏揣摩,喜爱之至。

虞世南上疏曰“真迹罕有人能见到,但很多人都喜欢王书,能否请一批书法高手,摹拓数本,流传人间呢?”太宗一看,认为这个主意很好,命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人临摹数本,分赐皇太子,诸王,近臣。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所谓明君,但是再伟大的人也要驾鹤西去,也有百年之后。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临终前把皇太子李治(即后来的高宗)叫到床前,低声道“朕想从你那里求一件东西,你真诚至孝,不会违背我的心愿吧?”

高宗痛哭道“父皇,您所需何物,尽管讲,儿臣绝不会违背您的心愿。”

“那好。”太宗微微一笑,“就是《兰亭序》帖。”

“父皇,儿臣答应您就是。”太宗无力的手指勾住了太子衣服,点了点,表示高兴。

一代名君,大唐天子驾崩了。皇太子命人用铁匣装好书圣王羲之《兰亭序》帖安置在太宗身边,要一同葬入昭陵。

褚遂良上疏高宗,请求把真迹留下,换上摹本殉葬,被高宗严辞拒绝。《兰亭序》帖遂同太宗同葬昭陵,至此“天下第一行书”遂永绝人间。在历史上,唐太宗传播弘扬《兰亭序》有大功,却又是吞灭真迹的罪人,真是千秋功罪。后人有诗感慨此事“山阴茧纸入昭陵,江右空传瘗鹤铭。赖有贞元供奉笔,硬黄双勒集仪型。”

从辩才处偷得《兰亭序》真迹的是萧翼,但是主谋却是唐太宗,并且“赃物”也归了皇帝。虽然是出自对书法的喜爱,但也是偷。若是普通百姓定要坐牢充军,但是盗枭是皇帝,辩才和尚也只好自认倒霉了。

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