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後|掀起“民族地區與貧困地區志書出版資助工程”的面紗

背後|掀起“民族地區與貧困地區志書出版資助工程”的面紗

地方誌綿延千載,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也是傳承和彰顯中華文明、發掘歷史智慧的重要載體。“為當代提供資政輔治之參考,為後世留下堪存堪鑑之記述”。然而,由於地理環境、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阻礙了欠發達地區地方誌事業的發展。

2015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組長王偉光,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常務副組長李培林針對當前部分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經費緊缺,第二輪志書出版困難的情況,倡議部署、大力推動民族地區與貧困地區志書出版資助工程(以下簡稱:資助工程),並由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辦公室具體實施。資助工程對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的國家級貧困縣(區、旗、縣級市)、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出版省市縣三級綜合志書進行資助,資助工程的影響和輻射面已達新疆、貴州、甘肅、寧夏、四川、廣西、雲南、西藏、黑龍江、湖南等10個省、自治區。2016年4月,該工程作為方誌出版社重點圖書項目,成功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

Q:您何時接到這部書稿?歷時如何?以前是否接觸過欠發達地區書稿?

Q:您認為這部書稿質量如何?對這部書的整體印象是什麼?

背後|掀起“民族地區與貧困地區志書出版資助工程”的面紗

A:書稿質量比較高。這部書在改革開放的宏大背景下,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角度全面展現溫宿縣1991—2010年的發展歷程。編纂者以時間為維度著重對溫宿縣二十年間重大事件、人物做了簡潔而生動的記述,史實客觀有見地,文字嚴謹有溫度。

Q:在編校審讀過程中,可曾有特別讓您印象深刻的地方?

A:編校過程中,有兩點給我印象特別深刻。第一是書稿記載時限不拘泥於1991—2010年這一時間限定,重大事項更注重整體連續性,以求全面“描述”其來龍去脈。如記載行政區劃的變化時,增設了一節“1991年前行政區劃”,與“1991年後行政區劃”相呼應。第二是數據充分。編者綜合運用了統計部門數據、專業部門數據和調查數據,同時有效解決了數據交叉重複的問題,使整部書稿數據完備,提高了入志事物記述的力度和深度。

Q:我們知道該項資助工程是地方誌系統的政治工程,又是全國地方誌事業協調發展的促進工程,對於推進第二輪地方誌書規劃任務按期完成,實現地方誌事業區域發展平衡,促進民族地區與貧困地區基礎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文化意義。那麼針對《溫宿縣誌》的審校,您認為其中有哪些實際存在的問題需要注意,為該項工程內其他後續圖書的編纂及出版提供參考經驗?

A:我個人認為,《溫宿縣誌》關於溫宿縣地域文化的記載稍顯薄弱。一方面未能凸顯溫宿縣的本地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忽視了對當地傳統文化如何應對20世紀90年代後興起的商品經濟衝擊的內容記述。這應當是一個地域最具有生命活力的東西,可惜該書著墨不多。

Q:在您的理解中,這本志書的出版將具有何種現實意義?

A:《溫宿縣誌》作為欠發達地區項目不僅具有獨特的政治意義,其學術價值也值得肯定。該書的篇目設置、體例結構和資料蒐集等集中體現了編纂者廣闊的學術視野和深厚的學術底蘊。實際上,該志書的編纂是今人對溫宿縣1991—2010年發展歷程的審視,是現在與過去的對話,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學科的融合。在中國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大背景下,《溫宿縣誌》是一部體現內地與邊疆互動發展,體現中央政策與地方政策演變,體現經濟改革與民族文化交織影響的“方誌長卷”。該書的出版有助於人們解讀和總結邊疆地區改革開放的成績與規律,有助於認識到中國不同地區的經濟改革和社會變化規律。至於對每個讀者的意義如何,就要等你翻開這本書後,才能得到準確的答案了。

背後|掀起“民族地區與貧困地區志書出版資助工程”的面紗

背後|掀起“民族地區與貧困地區志書出版資助工程”的面紗

目前,《溫宿縣誌》已於2016年10月由方誌出版社出版發行。如需購買請聯繫方誌出版社圖書經銷中心:010-67110500 010-67720650

《溫宿縣誌》

編者:溫宿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出版者:方誌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0月

定價:680元

撰稿:範靜\ 編校:張健\ 審核:李江\ 終審:於偉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