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一个90后写的文章:想得太多 都是因为书读得太少

转发一篇90后写的文章(侵删)

还记得最近的一次电子随笔还是在QQ空间,转眼已经仿佛是很久远的事情,通讯录上的人越来越多,数量基本上只增加在“工作”一栏,那会儿拿来记录琐碎生活的通讯软件,如今只是拿来工作对接,接收资料的工具,除了上班时会弹出消息框,再也没有别的动静,也就少了生活的气息,无心经营。

对,是“经营”,它曾是我费尽心思营造出的匆匆那些年,每发表一个说说,一篇日志,都要细究“这样看起来会不会太作”“这样是不是太假”“这样是不是没意思”“怎样写大家才会关注,才有更多评论”......太多的考虑,等到发出去的时候,已经不记得自己最真切的情绪,所有心情都转变成“等待”,等待大家的评论,期待某个人的回应,那时候如果发出去的说说如果无人问津,回头就会默默地删掉......再回首翻看当年的那些记录,只留下了反复删除后的状态,已看不清记忆的模样,失去了本身记录的意义。

转发:一个90后写的文章:想得太多 都是因为书读得太少

因为这样,所以更喜欢在日记本里与自己对话,不是每个人都有无话不说的闺蜜,男颜,网友......很多时候,日记就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那是另一个我,没有人会比你自己更深刻的了解你,除非你刻意隐藏,不愿直面这样的自己。其实,我也是这样一个人,外表看起来阳光积极,而内心的孤寂自卑阴暗全都被藏在了日记里。我一直相信这不是所谓的精神分裂,双重人格,只是人类都有的特性,就像宇宙万物,一切皆有对立面,暗影总是追随者阳光,日落总是等待着日出。人,其实不止是人,一切生物都是为了生存,更好的生存,把最具竞争力的一面作为显性因子,外放出来。

随笔日记的好处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不会为了某个论点、某个主题、某个中心思想而受到束缚,就是“本我”与“自我”的对话,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实现“超我”了。

在这个文字急速数据化的世界里,琳琅信息如同快餐消费的速度下,再也很难沉下心来翻开买了好久,却还没有拆开的书,除了一本插画。很多时候,情愿拿着手机发呆,却也不愿翻开那本在脑海中把书名都快念烂了的书。很多时候,我都看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为了炫耀,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当个别人眼中的文艺青年;亦或是真的为了充实,但结果确实是买来了一堆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