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一带的农村有多富裕?

农知传播

最主要是江浙一带私人小工厂多,很多地方村里面都是小工厂,而且60岁都没人闲在家特别勤劳。 智商文化勤劳决定一个地方繁荣才对。

也许上一辈的浙江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目前下一辈的浙江人和受教育程度,我想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你可能很难想象浙江人对孩子们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他们是真的舍得花钱。

而且苏南苏北最大的差距是在农村,苏南这块的有钱的大老板基本都是农村出来的,08年那时候高速公路两边都非常荒凉,最近几年变化很大,小洋房树木也都建起来了,市区倒是变化不大,农村就是没什么厂房,苏南这块农村到处都是很小的厂房,甚至那种镇上都有规模不小的工业区! 而我认为江浙本地的富裕最重要的就是本地经济发展比较快,吸引了外地的人来就业,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没有无缘无故的穷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富,浙江的富裕是浙江人的节俭、勤奋、能吃苦耐劳得来的,60多岁了还在工作,虽然有退休工资,但闲不住,也不乱花钱。但是也有一些人到50多、60岁就不工作了,在家养老了,天天喝喝茶打打牌,其实富与穷还是在于生活理念及消费观念。


笑搞

我是浙江人,所以给你回答一下浙江的农村状况,这里不讲城市郊区的农村,因为城市郊区的农村富裕程度太高,很多家庭是超过城里人的,所以不做参考。


这样的地方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对不对

接下来开始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浙江临安的一个小山村。临安原来是杭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17年由市改区。临安靠西,所以相对来说临安的工业经济并不发达,但是临安多山多树,森林覆盖率很高,我们也很好的利用了这一资源,市政府在很早以前就把临安定型为旅游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业。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在海拔400米的小山村

临安有一特产,那就是临安山核桃。我的家乡正是山核桃的主产区,村里人的主要收入基本上就是靠山核桃,除此之外就是农家乐,农家土特产销售收入,说很富肯定夸张了,但达到小康水平是没有问题的。


梯田,竹林


条件是越来越好


山核桃林远眺小山村

浙江的农村到底有多富裕,只有自己知道,以我的认知八成以上的农村都已经达到小康水平,村村通公路,家家有小车或者小货车,这算是我很直白的回答了,没有吹嘘没有炫耀,只是实事求是,我们的勤劳吃苦能力你们也许真的想象不到。


傻子发呆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亲身的体验和了解,目前不看GDP,看老百姓的收入情况,江浙农村的收入远远超过广东珠三角农村的收入,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记得2004年左右曾经在江浙一带工作,当时还是在比较一般的金华,金华处于江浙的中游,但金华的义乌绝对处于浙江的顶端。

在EMBA管理培训中有一位清华大学的导师这么讲一个故事,他说,你没有到义乌不算经过商,为了考证这句话,他在义乌呆了半个月,他发现我们在大商场、大商店里的见到的领带,大约一两百元以上的,在义乌批发价你绝对想不到!批发价在一两元左右,其实,我何尝没有在那里呆过,当时,我们看到的裤子,平时绝对,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只要五元一条,100件以上起;走的就是量,还有袜子,三两毛钱一双,甚至按斤给你!走的就是量;有跑题!

在2004年左右,江浙一带的农村基本上有50%人家的小汽车了,当然包括面包车了,1 记得2000年左右一位退伍的战友请我们吃饭,他说当年退伍时已经花了100万了,但我知道他们非常能吃苦,他是富阳农村的,第一年退伍已经挣了上百万,其实人家有钱都是吃苦出来的,我记得当年曾经与一位初中毕业从义乌到海外闯荡的小伙聊天,他告诉我,他也是初中毕业,后悔没有文化,应该多学习一些外语,他的生意做的会更大,他当时在中东有三个店,在义乌有五个店,他是走外贸的,专门请了翻译;

的确,不在义乌上商品市场上走一走,不知道什么是经商!不到江浙看一看,不知道什么是产业,有时一个县一个产业,做到了全世界;我的一位朋友在浙江乡镇,用他的话说,如果一家人没有几个做生意的倒被人看不起,只要是男的都是在外地混;

其实,我们都看到江浙人文化不高,但挣钱不少,谁知道他们背后的艰辛呢,记得几年前有这样几句话:我们只知道别人文化程度不高能挣大钱,不知道文化程度不高吃多少苦,受多少罪;我们只知道别人文化程度不高开豪车穿名牌,不知道别人创业时反地铺流多少汗和受多少委曲和泪水;

总体来讲江浙农村普遍比其他地区富裕,基本上家有楼房(豪宅)和小汽车,其实,这些都不值得我们羡慕,羡慕的是他们把握国家发展的大势,还有当地领导的表率作用。工作好不好,关键在领导,这绝对不是空话,国家政策的支持也是非常关键,还有人家敢为人先的做风,干才是硬道理。坐而论道,再好的政策和环境都不能解决问题。

相对于江浙的广东,是让人尴尬的地方,因为全国最富的上广东,最穷的也是广东,这个我最有发言权,广东最富的深圳、广州、东莞和珠海外,我在梅州、韶关以及揭阳许多县市都去过,这里有钱的特别有钱,穷的吃都成问题。

江浙一带每一个县城或者镇都有非常特色的产业,这些产业都已经形成了产业链,这时其他地方难一追上的优势,希望我们内地许多地方也能像江浙一带富裕,那么我们的国家就是真正的小康了,那么,我们的国家就很强大了!


肖金讲故事

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究竟多富裕是一个很玄而上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证一下。

首先当然是从数字角度来比较论证。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农村常住居民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956元,同比增长9.1%,连续33年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首位。

2017年江苏、浙江、上海农民收入排行

1、浙江嘉兴市:31436元(浙1)

2、浙江宁波市:30837元(浙2)

3、浙江舟山市:30791元(浙3)

4、浙江杭州市:30397元(浙4)

5、浙江绍兴市:30331元(浙5)

6、江苏苏州市:29977元(苏1)

7、浙江湖州市:28999元(浙6)

8、江苏无锡市:28358元(苏2)

上海市平均水平线:27825元(省级)

9、江苏常州市:25835元(苏3)

10、浙江台州市:25369元(浙7)

11、浙江温州市:25154元(浙8)

浙江省平均水平线:24956元(省级)

12、浙江金华市:23922元(浙9)

13、江苏南京市:23133元(苏4)

14、江苏镇江市:22724元(苏5)

15、江苏南通市:20472元(苏6)

16、浙江衢州市:20225元(浙10)

17、江苏扬州市:19694元(苏7)

18、江苏泰州市:19494元(苏8)

江苏省平均水平线:19158元(省级)

19、江苏盐城市:18711元(苏9)

20、浙江丽水市:18072元(浙11)

21、江苏徐州市:16696元(苏10)

22、江苏淮安市:15600元(苏11)

23、江苏连云港:15273元(苏12)

24、江苏宿迁市:15268元(苏13)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也就是在江浙一带,至少有十个城市的农村人均收入,高过全国人均收入。

2016年1-12月中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63元,如果2017年按照6.5%的速度增长,也就是江浙一带农村人均收入最低的江苏宿迁,也远高于全国农村人均收入。

这说明江浙一带农村确实富裕。

这个数字是很枯燥的。然后我们再从具体财产变现来说明一下。

江浙一带农村,别墅是星罗棋布。那可是正儿八经的现代别墅,一套别墅建安成本多的几百万,少的也有几十万,农村居住是很舒适的。然后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有汽车。有钱人是开好车,钱少的就开一般的常规国产车。当然,也有一部分比较一般的家庭,是没有车子的。

要知道,江浙一带农民,主要收入不是依靠种地,他们大多都有自己的投资。这个投资,类似现在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不过他们主要是早期农民企业家年代,大家凑钱建厂,就拿有股份。厂子赚钱了,就有分红。然后分红再建厂,建厂再分红,财富就这么积累下来。

一个比较大多乡镇企业,可以后面都有一群投资人。也有一些厂子股东比较少,那么老板就更有钱。

还有一些农民,做生意做到很成功,然后实在对做生意不太懂得,也是出国打工去了。国外的工资收入,国内生活,生活水平也是不差的。

总而言之,江浙一带农民确实很富裕,生活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收入群体水平。


波士财经





















看一看,瞧一瞧了,海安,我跟你们说,海安农村,啊!瞧瞧,,,水网密集,一马平川,交通便捷,房屋,农田,河流,绿色,鱼米之乡,土地肥沃,一切的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的清爽,自然,舒心,整洁,这,,,并非山区那些乱七八槽的所能比的,居住环境差,拥挤,道路同样拥挤,也并非山里建些别墅就怎么怎么样的,山区土地贫瘠,除了能带来矿场还有什么?我们比的是全面,居住环境与条件,自然环境等等,,,





A人生旅途8185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苏北人,家住连云港灌南县农村。苏北相较于苏南还是有非常大得差距的,就是跟南通,扬州等地相比也有十年差距。在苏北,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在全国各地打拼,到过年的时候又回到各自的家乡,过完年又出去,周而复始。所以留下了许多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我记得小时候,村里基本上都是瓦房和土坯房,家家户户连电视机都少得可怜,到处都是土路,下过雨根本无法走人。时间过得很快。通过这么多年祖祖辈辈的努力和付出,前些年家家户户盖起了两层楼房,像以前的平房和瓦房几乎看不到了。在14年至16之间,由于国家政策的收紧,就算是你自家的宅基地也不可以随便造房了。这些年,政府大力提倡建设新农村,农村面貌和乡镇道路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7年政策松了一点,宅基地盖房只要通过审批就可以了,于是一夜之间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三层小楼拔地而起。以前都是注重房子外表好看,现在里面也注重装修了。希望苏北人民努力加油,为我们的家乡发展添砖。下面这几张照片都是我们家附近的,有的是17年9月份拍的。










黑岩泪香1

我小时候的浙江绍兴农村:资源丰富、交通方便

1家家户户种田、种蔬菜水果、养鸡鸭鱼、少数养珍珠蚌

小时候,是读小学6年级之前,我们那一片农村村子还没拆,初中后开始拆迁,搬家。农村那几年,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田,还有地种葡萄,种蔬菜,还有池塘养鱼、养螃蟹。多以一般人家就靠这几样赚钱,我老爸还养过牛蛙,螃蟹,但是技术没搞好,也没有很好的学习进步,所以这块没赚到钱,所以一般人家靠这几样可以过过生活,我老妈也会去批发市场批发蔬菜水果在当地市场来卖,所以不仅仅靠种田,还做点小生意,那时2000年左右,批发水果蔬菜,一天也能赚个几百。很多养鸭,养鱼的也慢慢做成了规模小作坊,还往精深加工去做,做成工厂。

2水资源丰富,养珍珠蚌成村里有钱人

3村里开纺织厂、卖布的最有钱,小作坊很多

4生活习惯,找不到会打麻将的


阅读创业

江浙一带的农村有多富裕?

本人对杭州及苏州两地比较熟悉,这两个地方的农村人比其它许多地方城里人都要富裕,本人在杭州萧山区待了十几年了,这里的民营企业多,绝大部分老板就来自农村,例如万向及传化等知名企业的老板,这里的农村在全国来说富裕程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比较典型的代表有航民村,该村村民每年光村里的分红收入都不得了!下图就是航民村!

在这里家庭资产上百万的稀松平常,绝大部分家庭拿出几十万现金是很轻松的,上千万才能算是个富人,上亿资产的富豪都有不少!我们公司老板也是农村的,上市之后如今身家已经几十亿了,周围村里像他这样的老板还有不少!


带大家看看萧山农村的房子,可以说大部分人的财产都用在房子里了!

我十几年前来的时候第三代民居已经非常罕见了,这种房子多数都是用来出租的,第四代的民居如今也很稀少,绝大部分是第五代的民居,如下图这样的格局就比较典型,如今到处都在拆迁,这里农村的村民今后许多都要住进高层小区:

这两年新建的民宅风格又变了,像下面这种独栋别墅现在比较流行!当地人现在如果是老宅翻新基本上按照这个风格建造,光毛坯造价就要大几十万!简单装修弄好都要近百万!

这里有部分区域也集中建新农村,早两年建的都是如下图这样的联排,现在建造的档次更高!特别是原来基本都是开放式的小区结构,如今全是封闭式的了!

像下图这个也是当地一个新农村,是不是与绝大多数高档别墅区没有区别了?

以前我刚来的时候当地许多农村房子外面修的洋气但是里面装修很一般,但是现在走进屋里也都是按照别墅的装修标准进行装修了!一栋房子光造价就至少近百万!


这里的农村人还真不愿意住在城里,绝大多数人之所以也在城里买房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当然赶潮流或者投资房产也是重要因素!我只能说地域差异实在太大了!我老家的农村是这样的!


心安理得君

江浙一带农村有多富裕?我来说说我所看到的江浙农村。

1997年我南下浙江湖州打工,当时工厂在南浔与东迁之间,现在早已是今非昔比了,但当年工厂附近就是农村。

工厂里有附近农村的员工,没事时我们喜欢去他们家玩,那时农村的路也没怎么修,我记得也是乡间小路,但那时他们家家户户就都是小楼房,我基本没看到过谁家住平房,而且看小楼房的外观,少则建了数年,多则建了十多年。

我老家是湖北的,湖北在全国经济算是中等水平,家家户户开始住楼房应该是2010年前后的事情了,那么这么算起来,浙江的经济要领先我们20年,而他们那个时候农村附近就有工厂了,可以在家门口务工,我们现在有多少农村附近有工厂可以在家附近务工?

2008年我在江苏吴中区甪直镇,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古镇,这时农村已经全部通了公路了,而且还有公交车,我当时租住的一户房东,就是普通的居民,一家四口都在上班,工资不是很高,但他们家有两辆小车,这当然不是上班能买得起的,他们的田地拆迁赔偿了不少钱,而且据说村里每年还有补贴。

我想江浙农村就平均水平来说,应该在全国处于前列,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希望其它地方的农村也能早日达到江浙农村的水平。


十年读书

我工作的地方就是在苏州,而且是吴江,这里离浙江只有二三十公里的距离,靠近嘉兴和湖州。我也经常到浙江,对这边的富裕还是感触很多的。

乡下普通老百姓家里基本都是别墅一般的房子,有楼房,有庭院,有车库,车就更多了。这里要是办个喜事,房前屋后停的都是车了,饭桌上喝酒的人也少基本都是要开车的。

首先说一下江浙的路吧。其实这边修路不是特别容易,一是江浙湖泊河流非常多。我老婆本地人,她说她父母结婚时候,接亲用的就是用的花船,这样一条路修起来不是要绕过湖泊就是要架桥,成本很大了。还有就是这里的百姓由于湖泊河流影响,很难像北方一样一个村子连成片,更多的是几户甚至一两户一起。这样要保证每户的出行,就要将路通到每户门前。路不光修到了每户门口,连路灯都通到每条乡间小路上。

江浙的人很勤奋,这边的土地很少,靠种地根本养不活多少人。现在也基本放弃种地了,绝大多数的土地都已经退耕还林了。他们也是全国较早的改革创新的地方,只能这样才能生存。在江浙经常能看到七十多岁了还想办法挣钱的人。因为这里的轻工业较多,能从事的工作也就多。我老婆的奶奶七十多就在服装厂里给人家叠衣服,一点不觉得辛苦倒是觉得每天很快乐。嘉兴靠近吴江的地方,我去过那里,好多人家买几台织布机在家里织布。将自己家里打造成了一个小工厂。

还有就是江浙的政府,相对宽松的政策,开明的政府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里办事,办证等等,按正常流程来走就行了,很少出现吃拿卡要的情况。各种机构的办事员,公务员也少有趾高气昂的感觉。让你的工作学习都轻松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