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頌知音

“高山流水”頌知音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上大夫伯牙,精通音律,琴藝非常高超,然而他總感覺自己在用音樂描畫對大自然的感受時有點力不從心,少了點神韻。他的老師知道後,決定帶他去感受神奇的天籟。

他們乘船到了東海的蓬萊島上,老師讓讓伯牙自己去欣賞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濤聲。蓬萊島上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伯牙耳邊彷彿響起了大自然和諧動聽的心聲。他情不自禁地取出琴來,手指隨著心意,旋律從琴絃上發出,和大自然融合到了一起。他的老師也為之感嘆。

然而回來後,伯牙彈奏出來的音樂卻沒有人能聽懂。他苦惱無邊,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

有一年的八月十五夜裡,伯牙乘著一艘小船在江面遊覽。清風徐徐吹來,面對皓皓明月,他思緒萬千,心潮澎湃,禁不住拿起琴彈了起來,琴聲悠揚,就像月光下的流水一樣。忘情期間,他忽然感覺到有人在聽他的琴聲,伯牙抬眼一望,只見一樵夫站在岸邊,他遂請樵夫上了小船。

伯牙和樵夫相談甚歡,大有相見恨晚之意。高談闊論之間,伯牙又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聽著聽著,不禁嘆道:"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而當他彈出表現奔流澎湃的波濤的絃音時,樵夫又忍不住的擊節:"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 伯牙彈奏完畢,久久不能平復內心的情緒,他握著樵夫的手,激動地說:知音,知音。這樵夫就是鍾子期。他們結拜成了兄弟。約定來年這一天夜裡還在這裡相會。

第二年的八月十五,伯牙如約來到了老地方,可是他等了很久,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很長,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伯牙向附近的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才知道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伯牙的琴聲。

“高山流水”頌知音

俞伯牙傷心欲絕,他找到鍾子期的墳墓,在墳前彈起了去年演奏給鍾子期聽的《高山流水》。一曲彈罷,他又傷心的唱到:憶昔去 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然後盡斷琴絃,此後他再也沒有彈過琴。

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世上如伯牙與鍾子期的知音實在是太少了。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那美妙的樂音至今還縈繞在人們的耳畔,世世代代人們都在感嘆“知音難覓,知己難尋”。孟浩然曾嘆曰"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王勃更是慨嘆“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這種“知音”的情感成了人們永遠的思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