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树上开花,张飞疑兵之计,吓退曹操

树上花开,三十六计第二十九计,并战计第五计。书中原文是这样写的:“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借助别人的局势来布置有利的阵势,虽然兵力弱小也会显得阵容庞大。大雁飞到山头,它的羽毛可用来装饰,这是吉利的征兆。”这是一种障眼法的应用,利用眼前能用到的有利情况布局,欺骗敌方感官,同时让敌人产生错误的判断。

三十六计之树上开花,张飞疑兵之计,吓退曹操

这一计策名字的来源出自清朝的《荡寇志》,但是早在三国时期的张飞就曾用过这样的手法欺骗了曹操。当时的张飞在是一位勇猛过人的将军,同时又是一位有勇无谋的将军。因为曾经关羽对曹操说过张飞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所以曹操对张飞很忌惮。当时刘表去世,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刘备虽然占领荆州,但是势单力薄。于是带领着自己的兵马和荆州的百姓准备退守江陵。曹操带领五十万大军南下。因为刘备带领着士兵和百姓,所以撤退的速度非常的慢。在当阳,刘备和曹操的军队相遇,刘备的妻儿被冲散了。刘备不得已只能继续撤退,并命令张飞断后。当时张飞的手中只有二三十骑兵。张飞虽然勇武,但也知道这种杖没法打,于是心生一计。他命里骑兵到树林中砍下树枝,将树枝拴在马后,在树林里打转快跑,自己提着自己的战矛站在桥头。曹操到来的时候看见张飞自己站在桥头,又看见张飞后面的树林中尘土飞扬,于是认为那里有大量的伏兵,于是不敢贸然前进。就这样,张飞凭借着二三十骑兵完成了阻击任务,是的刘备和荆州军民得以顺利撤退。

三十六计之树上开花,张飞疑兵之计,吓退曹操

战国时期,燕国派大将乐毅攻打齐国,当时齐国已经被燕国攻打的只剩下褛莒和即墨这两座城市了,但是久攻不下。当时是燕昭王在位,燕昭王的手下有人提出了疑义,认为乐毅不是燕国人,没有真心的攻打齐国,不然不可能久攻不下。燕昭王是信任乐毅的。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继位,他不信任乐毅,于是派自己的亲信骑劫替代了乐毅。乐毅知道不妙,就跑回来自己的祖国赵国。骑劫呢?根本就不是带兵的料,齐国的守将是非常出名的将军,田忌,田忌也深知骑劫不是将才,自己用计只要燕军上当,肯定能打败燕军。田忌利用两国迷信的心理,让齐国的军民每天带着饭食到门前的空地祭祖,于是成群的乌鸦前来争食。燕军看到后认为齐军有神相助,于是燕军人心惶惶。后来又放风说乐毅太过仁慈,没有人怕他,如果割下齐军战俘的鼻子肯定能让齐军吓破胆。骑劫果然啊上当了,他割了俘虏的鼻子,又刨了齐国人的坟墓。这样的行为让齐国的军民都非常的气愤。同时他给骑劫送信,称赞骑劫的治军才能,又派人装作富户,带着金银财宝偷偷向骑劫投诚。这样骑劫已经深信不疑了,认为齐军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因为齐军的兵力太少了,所以他集中了城中的一千头牛,在两角上绑上尖刀,在牛尾上绑上大把的浸了油的麻苇,在牛身上画上各种颜色的图案。又命令五千士兵带着兵器,在脸上画上各种颜色的花纹,身穿花衣,跟在牛的后面。在晚上,在城塘洞中将牛放出,并点上麻苇,一千多头牛横冲直闯的向燕军军营冲去。燕军没见过这阵势,吓的四处逃窜,骑劫也在乱军中被杀。最后齐国夺回了所失去的城池。

三十六计之树上开花,张飞疑兵之计,吓退曹操

这一计策孙膑也曾用过,当时的韩国都城被庞涓包围。韩国太子因为手下的逼迫被迫出兵,并依照孙膑的计策,从很多方向突围。庞涓认为太子的那支军队是主力军队,便全力进攻太子所率的部队。最后申大夫所带领的主力部队突出了重围,将粮食和援军送进了成皋。后来韩国太子因为不听孙膑的建议,再次被困在城中。于是孙膑有出一计,让成皋的军队从东门进,南门出,制造了一个有大军进城的假象,庞涓认为军队一定以成皋西门为突破口,就将主力军队全都放在了西门埋伏。孙膑呢?带领大军从另一个方向突破了出去,同时救出了韩国太子和士兵。

三十六计之树上开花,张飞疑兵之计,吓退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