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作为美食城市的地位是否已经丢失?原因何在?


食在广州”在我国食客中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美食指南,广州作为粤菜的发源地,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城市,其在经济、政治、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作为粤菜的中心城市,广州所发挥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近几年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于美食的追求也由过去的慢生活逐步过渡为快生活,大家会更喜欢口味更重的湘菜、川菜,来刺激我们的味蕾。广州美食地位的下滑与粤菜近几年的市场有一定关系,深入分析粤菜目前遇到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技术创新力不足

二、缺乏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个菜系的发展和传播,人才很重要,尤其是高层次的人才,川菜的发展得益于四川旅游学院,其前身为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我们目前国内烹饪的最高学府之一,一批专家和大师不断研究着川菜的技术、川菜的文化,也不断推动着行业的发展。淮扬菜的兴起得益于扬州大学,我国烹饪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一直在宣传和保护着淮扬菜的文化。广东的烹饪教育落后于这两大菜系,目前急缺一所在此领域中抗大旗的规范的院校,以及对一个菜系的发展所需要做的众多基础性、应用型的研究。

三、加大广州菜的推广和包装

粤菜的发源地一定是在广州,因为其汇聚了广东的名厨、名料、名店,自然也汇集了广东的名菜,但潮州菜一度在全国代表了广东菜,寻味顺德又让顺德抢够了风头,湛江又在坚持打造中国海鲜之都,而广州的动作缺乏张力和显示度。应该加大广东菜的文化挖掘、技艺传承以及推广和包装。


美食理想

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福建人吃虫子,广东人吃福建人,重庆人吃广东人。重庆人才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物种。有些食材,当你还在纠结到底那种烹制方式比较好吃的时候,重庆朋友用行动告诉你,一火锅就涮了就行。

同样,没有什么广东的美味食材是不能用重庆火锅涮的。

1、腐竹

广东人喜欢拿腐竹做糖水。对,就是前段时间很火的南北差异终极版本——腐竹糖水。广大非广东人不淡定了,美味的腐竹怎么能做成甜口??无法接受。最终重庆火锅解决了大家的心结,非广东地区的朋友们一致认为,腐竹如果不用来凉调,请直接扔进火锅吧!捂脸cry

2.海带

在广东人看来,美味的海带最适合做海带甜汤。海带甜汤?海带也做成甜的了??其实海带甜汤的味道还是不错的,尤其在夏季,是广东朋友经常食用的消暑利器。但广大非广东地区的朋友们还是执意将海带扔进了火锅。

3.竹荪

我的广东朋友告诉我,他们最喜欢用竹荪煲汤了。然鹅,第一次吃竹荪,我却强烈地觉得,竹荪这个味道美妙地菌类,就是为重庆火锅而生的!后来喝了广东的靓汤,味道鲜美,竹荪的鲜香也被很好的还原出来。不过重口味的我还是更爱经过火锅洗礼后的竹荪,不仅鲜香,还麻辣,麻辣鲜香。

广东的美食确实各有特色也很美味,但我最终还是四川、重庆这些蜜汁存在的美食之都彻底征服。


好奇心食堂

“食在广州”,这句话的核心论点,不仅在于广州的饮食业有多发达,更在于广州这座城市对美食的热衷,延伸一点说,也包括广州美食文化的保留。

我们先从数据说说广州的饮食业有多发达吧。

从省份上说,广州所在的广东省,是全国餐饮消费总量最大的省份。

(图片来源见水印)

从总量上看,广州市的餐饮业规模,仅次于上海和北京,排行第三,足以看出广州餐饮业的繁荣。北上二城的政治地位高,旅游业发达,人口也多,占据前两名丝毫不奇怪,而广州紧随其后,广州美食的实力可见一斑。

近些年来,麻辣风味异军突起,成都作为麻辣口味的美食中心,名声在外,让广州这个美食之都的名号似乎黯淡了不少,并且川菜、湘菜不断攻城略地,粤菜似乎却在萎缩。

首先,川菜、湘菜的发展,和劳动力输出有很大的关系,在各大城市,川菜和湘菜主要还是攻占的中低端餐饮业,尤其是各个工业区内的小饭馆,几乎都是川菜和湘菜的天下。而粤菜的萎缩也是相对而言,因为改革开放发展早,以燕鲍翅为特色的粤菜馆,很长时间都是大城市高端餐饮的代表,但中餐远不止是粤菜,所以随着经济发展,各地都有一些品牌餐馆崛起,粤菜自然就没有那么大势力了。

其次,一个城市究竟能不能称为美食之都,关键看这个城市的居民怎么去吃。

广州和成都人都爱吃,但是吃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在广州下了飞机,打一辆出租车,问司机目的地附近有没有什么好吃的,司机往往都不知道;但是在成都,你去哪儿,出租车司机基本都能告诉你,那附近有什么吃的。但是,如果在广州住了下来,找当地人问周边有什么吃的,他们都可以很精确地告诉你,周围都有哪些不错的店,如果去的话,需要注意些什么;而在成都,找当地人问,问出来的吃饭地点,通常还是出租车司机介绍的那几家。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成都的餐馆更照顾外地游客。出租车司机之所以能够像手机软件一样提出建议,不是因为他们都吃过这些店,而是从乘客耳中了解到的,而广州人欣赏美食,是本地人主导的,到一些茶楼喝早茶,可以看得到,主要都是本地人在享受,而游客则比较少,因此,除了店家周边的住户,一般人还真不知道那些巷子里都有些什么好吃的饭馆。

如果不是广州本地人,很容易有个错觉,看到满大街似乎都是各种西餐、日料还有川菜、湘菜馆,粤菜似乎有些颓势。但统计却发现,广州的餐饮市场,本地的粤菜是统治地位,这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广州美食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特质。


分子美食家


广州没被吓倒,广州"美食之都"的地位仍在,基础还挺厚实,"食在广州"仍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同,"美食之都"的地位不会轻易丢失。至少,广州是"美食之都"已是传统印象,深深烙在人们的脑海里。广州仍是"美食之都"的依据:

一,广州包罗国内及世界各地美食

广州的美食,在粤菜占主导地位之余,可以说包罗全国各菜系、各地方形形色色的美食,甚至世界各地的美食,广州是中西饮食文化大汇聚的地方。

二,广州餐饮企业星罗棋布

广州大大小小的餐厅遍布大街小巷,2016年底,广州的在册登记的餐饮商户达到11万家。大众点评网官方数据显示,从2015年1月1日到12月31日,广州市在册餐厅从64292间增长到126218间,增幅达96.3%,平均每天增加170间,为全国最高。这一数据虽与官方数据有出入,但也说明广州的餐饮市场极为繁荣,这是毋庸置疑的。

三,广州的餐饮消费力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2016年广州餐饮业零售额达到1005.8亿元,人均餐饮业零售额居全国大城市前列(2013年居全国首位)。

“口碑”与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发布了《2017中国餐饮消费报告》中显示,广州的餐饮消费力指数也排名前六(前15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苏州、深圳、厦门、广州、杭州、南京、天津、长沙、青岛、成都、武汉、郑州、重庆)。

四,粤菜在全国及世界的影响力仍然强大

在国内的中、高端餐饮市场上,粤菜的仍是"一菜"独大,在世界上,粤菜的影响力也很大,被誉为中国菜的代表。作为粤菜的大本营广州,能轻易失去"美食之都"的地位吗?


可是,广州虽然没被吓倒,但也应该吓出了一身冷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0年和2014年分别授予成都和顺德为"美食之都",没广州的份儿哦,这让一向有"美食之都"称谓的广州情何以堪?广州确实需要反省, 别抱着传统的光环沾沾自喜,以为有"美食之都"及"食在广州"的美称就高枕无忧,就会享誉永远而不思进取。"美食之都",是要靠本地特色美食支撑的。目前,粤菜的处境确实令人担扰:

一,在全国乃至世界,粤菜的扩张力远不如川菜,在广州,粤菜的市场占比还出现萎缩,一些高档酒楼包括一些老字号酒楼纷纷关门歇业,这是由于餐饮市场从中高端消费向大众消费转型(快餐类、茶餐厅等),一份调查显示,2015年广州市餐饮业人均消费构成中,人均消费百元以下的大众化消费占比近80%。广州很多餐企没有及时跟上转型的步伐,生意惨淡,难以为继,只好关闭。

二,缺少具有影响力的规模性的特色餐饮聚集区(美食街区),餐厅零零散散分布,人们来到广州吃美食,不知奔哪儿去,一般都是随街就便。

三,厨师的培养欠缺重视,目前只有寥寥的几间职业学校开设了厨师专业。结果是粤厨人才严重不足。忘记了是哪一年,川菜的特级厨师有二千多人时,广州才区区600多人数,怎么去扩张粤菜,怎么把粤菜发扬光大?

四,粤菜的成本高是明摆的,但税费同样过重,各种税费占总营收约11%,还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也占了总营收的1%。如此高的税费,确实对粤菜向大众化消费转型形成制约。

看看成都,由于政府重视,把菜系作为产业来抓,建立了多个菜系产业基地,培育出多个专业的美食机构及大量的优秀厨师,还通过大力举办美食节、烹饪比赛等活动推广本地美食,川菜有今天的成就,与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密不可分。广州应该重视了,不然,"食在广州"和"美食之都",广州会受之有愧。


影子伴你

广州确实步伐有些慢了,美食之都逐渐有些名不副实,尤其在国际上的认知并不高。个人以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1. 综合性不足

作为一个美食之都,应当具有足够的多元性。但粤菜太过强势,导致广州的餐饮市场依然是粤菜占据绝对主打地位。

川、江浙、烤鸭等在全国都推广成功的菜系,却仅能勉强在广州立足。西餐、日料等外国菜系比之北上,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较大差距。

总看到有人以“在广州有来自全国、全世界的菜系”为证据,来证明广州的综合性。但光是“有”,这样的城市在全国太多了;如果还要品质,广州不仅不如北上,就连杭州、苏州等都做得更好。

2. 缺乏高端餐厅

广州人讲究“平靓正”,“平(便宜)”排在首位。很多时候,是否实惠才是广州人“揾食”的第一标准。

广州人倒不是吝啬,他们舍得为名贵食材、生猛海鲜买单。但相对地,餐厅的环境、服务、甚至更好的烹饪技艺,都不足以成为溢价的理由。

这就导致,顾客心中的那杆秤,卡死了餐厅提升品质的空间。餐厅必须采用平价食材,为了保证翻台率不得不提高出菜率,当然也只能成为苍蝇馆子。

我并非瞧不起平民店。餐饮市场结构和社会结构一样,都是个金字塔,收入越高,人数越少。决定这个塔是否够“大”的,是“地基”,也就是大众消费,在这一点上,广州做得足够好,日常消费非常繁荣。

但在“塔”是否足够“高”的问题上,广州却不够好。一座塔的高度是由塔尖决定的,城市里最好的餐厅的品质,才决定这个城市餐饮业所可能达到的高度。北上都不乏能够被世界认可的顶级饭店,但广州人的消费观无法承担动辄人均上千的高端店。

3. 缺乏推广

以上说得都是广州餐饮市场太过单一的问题,却并非否认粤菜的水准。相反地,正因为粤菜太强,导致其他菜系很难在广州分一杯羹。

但纵然如此,广州人也没能很好地对外推广粤菜。国内上规模的连锁粤菜馆,大都来自香港。此外潮汕菜也涨势凶猛。反倒是本应成为粤菜旗舰的广府菜或顺德菜,缺乏成功的对外扩张案例。

眼下当然可以满足于“我们自己有的吃就好,管别人作甚”,但在这个更迭无比迅速的时代,不走出去,就意味着市场与认知度逐步萎缩,最终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堡垒。

这就要说到联合国“美食之都”了,成都和顺德成功得奖,并不是他们比其他城市都出色,而是因为他们申请了。目前澳门、昆明等城市也正在申请。

其实这个“创意城市网络”有很多类别,默认每个城市只能有一个属性,像里昂之类美食文化出众的城市因为已有了“媒体艺术之都”而无缘“美食之都”。

但客观上,“美食之都”确实给成都和顺德的知名度带来了很大帮助。其实广州也可以努力去参加这一类活动,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交流合作。


讲食堂

“食在广州”这款金字招牌,这可是岭南朝堂一直想要恢复的一块金字招牌,前任广州市长陈建华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要恢复“食在广州”的金字招牌。那么广州的饮食文化真的没落了吗?我想相对于其他菜系,应该是要好一点的。这里我们还是以外国人的数据来反驳,2016年米其林在上海发布了《米其林·上海指南》,大概有26家餐厅入选星级餐厅,这其中粤菜馆占据了一般以上。你说粤菜没有走出去吗?显然不是的,在海外的中餐馆中,粤菜馆更是占据了主流,粤菜在走出国门这条路上,可以说,比任何一个菜系做的都要好。其次,我还是想用蔡澜先生的一句话,“中国不需要米其林,中国的饮食文化岂是外国人可以懂得。”所以一个外国商业杂志做的排名又能说明什么?广东被誉为吃货之省,而作为省会城市的广州自然更是聚集了各方美食。

粤菜的代表菜广府菜,就发于此,兴于此。一个城市饮食文化的兴起没落,也不是看这个地方什么样的餐馆数量最多,这个没有太直接的意义,以川菜为例,好像川菜馆全国各地都有,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川菜现在是不是非常兴盛,其实不然,现在的川菜能叫川菜吗?不是加了点辣椒就是川菜。广州是一线城市,商业发达,所以汇集了各方美食,是很正常不过的事,外地人来到广州,肯定会带来家乡美食,但是如果有一天,有人开始说我们去广州吃川菜或者湘菜,再来讨论广州美食城市是否已经没落了吧,否则没有任何意义。人们提起广州,感到口水欲滴的原因是广府菜,而不是日料或者西餐。


小猪觅食记

重庆火锅花椒妹 答:“食在广州”没有成为过去,而且全中国,全世界都在发生变化,具体说说如下。

一、广州还是广州,但是通信发达了,高铁提速了,你我变近了,融会贯通,信息共享,原来的霸主受到了形形色色的影响与冲击,所以广州没有变,是广州以外的世界变得太快了。

二、一家独大的时代已过去:信息畅通、人口流动,全社会的大旅游、大迁移、大移民,使文化、美食、习惯、风俗、语言全部共享,没有地域例外,大融通、大联合的时代到来,一家独大、独树一帜的时代逐渐远去。

希望回答您满意,记得关注我(重庆火锅花椒妹),谢谢


重庆火锅花椒妹

你连何为(食在广州)都不懂,劝你别再搬弄是非了。现今在广州城里各地方的饮食店星罗棋布,不是粤菜如夕阳,而是在广州这座城市能尝尽各个不同地方的美食。现在就是多了像你这样唯恐天下不乱的人。


雪豹110031561

首先广州作为粤菜的主要发源地,其重要的美食地位是无容置疑的,广州有着众多美食小吃

早茶是广州最为重要的特色之一,玲琅满目的各式粤式特色点心和肠粉都是广州的独有特色,令人神往,在广州能品尝一顿特色早茶是来到广州最不能错过的重要体现之一

其次广州的各类汤品也是特色经典,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煲汤的技艺是每一个广东女孩子天生的技术

同时广州的干炒牛河、特色牛杂,都是小吃美食的代表之作

广州菜系总体口味清淡,注重养生,粤菜的精髓是形


七小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