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大爷一次可端12个碗,5秒钟算十几个菜价,成都最后一个堂倌


旧时,饭馆有个不可小觑的“人物“——堂倌,他干的虽然是服务员的活儿,却是饭馆的“门面”和“招牌”。

在成都,有一位76的老先生——路明章,被成为“成都最后一个堂倌”。路明章自14岁开始做堂倌,至今已有60多年。

如今餐厅职务细分化,分门迎、服务、点菜、传菜、送客等等。而在旧时,这些都由“堂倌”一人的包揽。因此人们戏称堂倌是“猴子脑袋,八哥嘴,大象的度量,兔子的腿”

好的堂倌记性极好,但凡去过一次的客人,堂倌就能记住他来的时间、原因,下次再来就好似熟客一般。

饭馆喜欢念唱吆喝,示意生意好。来客时,堂倌吆喝——“来客三位噢!摆席!”,随后为客人安排座位:老年人行动不便靠墙壁做,名人坐大堂中间,8人方桌不能有空位。

旧时没有菜谱,全靠堂倌“吼堂”报菜名:“回锅肉、盐煎肉、锅巴肉片……客倌要来几个下酒菜?”路明章一口气能唱出40多个菜名。

路明章有项业界无双的绝活儿——桩搭米饭,他可以一次端12个碗在堂中穿梭。

结账时不用算盘,不用笔,先唱菜名、菜碟直径尺寸、再唱酒水、主食和汤,逐一报出价钱。路明章5秒钟就能报出十几个菜的总价,且准确无误。

旧时,一个好堂倌能顶饭馆的半个买卖,所以堂倌不仅地位高,挣的钱也比厨师、账房要多。

2004年,成都堂倌的鸣堂技艺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路明章成为鸣堂技艺传承人。

路明章虽然也收过十几个徒弟,但大多都没有坚持下去。当喊堂声成为绝唱,也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