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甫的“整編74師”是個什麼樣編制?與軍有何區別?

天藍海藍542

抗戰勝利後,國軍為了提高戰鬥力,全面學習美軍的軍事理論,在編制上也採用了美軍的編制方式,將傳統的軍級建制改編為“師”,傳統的師改編為“旅”。由於當時環境不穩定,國軍沒能全面完成改編,存在新、舊編制方式混用的情況,為了加以區分,將新的師旅稱為“整編X”。

這種改編並不是單純的名稱變化而已,還有軍隊組織方式和作戰方式的重大變革。美軍重火力打擊,火力打擊力量大多集中在團以上建制中,而且多集中在師、旅、團直屬部隊中,而中國傳統的軍隊建制中,師旅團的直屬部隊往往只是下級作戰部隊的輔助力量,規模小,戰鬥力參差不齊。所以,這次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削弱下級部隊的火力打擊能力,將重火力集中於團以上建制的直屬部隊中,強化直屬部隊戰鬥力。

74師是當時國軍的模範部隊,所以比較標準的完成了改革的所有內容。國軍其他的整編師在改革進度上較74師多有不如,甚至大量存在名不副實的情況。

其實這種改革完全是東施效顰,完全不符合中國戰場和中國軍隊的實際需要,這種不科學的編制方式也是國軍部隊在解放戰爭前期屢屢敗給解放軍的重要原因。48年後,國軍為了準備與解放軍的全面戰略決戰,終於放棄了整編師/旅的編制方式,恢復了傳統編制方式。


明厲鋒

抗戰結束後,為了避免內戰,

國共雙方於1946年1月5日,簽訂了《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的協議》,同年初的政協會議上,中國青年黨與民主同盟等國內進步黨派提出了“停止軍事衝突、實行軍隊國家化案”的議案,美國顧問馬歇爾根據政協的最終議案,提出了《關於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部隊為國軍之基本方案》,簡稱《整軍方案》,經過六輪磋商,2月25日,國共雙方落筆簽訂了通篇精神為“軍政分離”的美國式《整軍方案》,壓制了蔣介石作為最高統帥的統治權。

整軍方案》中,國共雙方的軍事力量存在大概維持了二比一的比例,在海、空軍的建設上,居然還為中共當時並不存在的海空力量預留了30%份額,自然讓蔣介石如鯁在喉,難以真心接受。

既然白紙黑字簽了約,蔣介石只好從最容易調整的地方先下手,開始整編陸軍軍隊,在整編的過程中,除了對外高調宣稱“避免國共內戰”,撇清責任,還可以一石二鳥,藉此削弱不服管的地方“軍閥”實力。

按照方案,國軍要將紙面上的91個軍(含2個騎兵軍,不含中共部隊)、252個師的人馬,整編成60個師(中共需要整編成30個師)。對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來講,整編後雖然淘汰很多冗餘兵員,但戰力方面並無太多降低,也就是說,一個整編師的軍力配備,並不低於之前的一個軍。

以張靈甫的“整編74師”為例。

1946年6月1日,第74軍奉命整編為74師,原軍長施中誠他調,由下屬之58師師長張靈甫接任。

第74軍有著一個光榮的抗日傳統,1937年8月,74軍奉命組建,首任軍長俞濟時,是蔣介石的嫡系親信,也有一說是蔣介石的外甥,剛剛組建,還未舉行成軍儀式,王耀武便率領下屬的51師開赴淞滬戰場。在俞濟時的帶領下,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蘭封會戰、萬家嶺戰役,1939年6月,王耀武升任軍長。之後的74軍,又先後投入上高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戰績突出,被譽為“虎賁英雄”。1944年1月施中誠接任軍長後,又參與了雪峰山戰役。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74軍幾乎參與了國軍抗戰中所有的大型戰役,以能啃硬骨頭著稱,堪稱抗日鐵軍,日本人也把74軍下屬的51師、57師、58師三個帶5字頭的部隊稱為“三五部隊”,倍加重視,美國顧問團更是發出了“國軍中,只有74軍最能打”的讚歎。日本投降後,74軍奉調進駐首都南京,成為絕對嫡系的“御林軍”部隊。

張靈甫接手後的整編74師,已將51師、57師、58師改師為旅,各裁撤一個團,變為三旅六團的規模,其師部直屬部隊還設有輜重兵團、工兵團與榴炮營、特務營、通信營、搜索營等四個直屬營,以及一個戰車連,人數從抗戰時的四萬五千人減少到了兩萬多人。

雖然號稱美械,但在抗戰時美國人的支持力度極大,彈藥充足,自1946年開始,美國對國共雙方表面採取中立措施,停止了對國民黨的支持,彈藥無法及時補充,除了重炮和湯姆遜衝鋒槍,只好大面積改用國械。

內戰開始之後,在1946年的攻勢中,74師戰損近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是老兵,以至於到了孟良崮戰役打響之前,老兵在74師中的比例已降至四成以下,因為孟良崮地形多山,戰車、榴炮部隊無法進山,沒有參戰。面臨華野9個縱隊、多倍的人數優勢,孟良崮戰役的結局其實早已註定。

孟良崮戰役中,整編74師被全殲,師長張靈甫被擊斃,之後雖然再次組建,卻已是苟延殘喘,再無抗戰時的赫赫威名與旺盛鬥志,在淮海戰役中,由重組的74師改編而成的74軍再度被全殲,這一次,它沒有逃脫被推著小車支前的人民戰爭洪流淹沒的命運。


歷來現實

74師的前身是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輝煌戰績的74軍,74軍之所以能馳騁在抗日的戰場上,立下不世的抗日功勞,主要得益於兩個人。

這兩個人分別是俞濟時和王耀武,俞濟時領兵打仗並沒有太過於出色的地方、也沒有太過於強悍的戰績,但是他卻有一個特點是別的國民黨將領無法比擬的,那就是他蔣介石心腹的身份,這個身份使他受到了無數的照顧,也使74軍獲得了發展的資本。


俞濟時是74軍的第一任軍長,在此之前他只是第58師的師長,在和王耀武的第51師聯合之後就成立了最開始的74軍。

開始的時候,74軍只有兩支師,後來在擴編之下才擁有了第三支強力的師,王耀武在74軍剛開始成立的時候雖然只擔任著俞濟時的副手,但實際上74軍一開始的硬仗以及名聲都是王耀武親手打下來的。

俞濟時在無形中給74軍帶來了不少的好處,而王耀武則給74軍帶來了無盡的榮耀,在王耀武成為第74軍軍長後,更是通過無數場的硬仗奠定了74軍抗日鐵軍的名號,令不少日本部隊對其膽寒。

換湯不換藥的御林軍74師

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74軍由軍改編為了師,而張靈甫則接任了74師師長的位置。

74師因為在戰後戍守南京的原因,所以被人們稱之為了御林軍,雖然說是由軍改編了師,但是實際上的74師人數上並沒有減少,軍隊人員與74軍時期一樣,都是原班人馬。

甚至在裝備上,還全面替換成了美式裝備,這支抗日鐵軍在裝備全面升級的情況下,戰鬥力陡然間提升了很多,成為了國民黨五大王牌戰鬥力之一。


實際上不止74軍降低編制改編成了師,當時國民黨很多部隊都經歷了編制降低而戰鬥人員以及裝備不變反而提升的情況。

國民黨也不有少的集團軍也被蔣介石改編成了軍,之所以這樣做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蔣介石想通過此舉達到自己混淆視聽的想法,他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向世人宣告自己期望和平的態度,但實際上他卻在無形中將自己的軍隊實力提升了很多,他開始了積極的備戰,以準備應付接下來的內戰。

孟良崮戰役的大概

74師的主要戰鬥力有兩萬多人,在孟良崮戰役的時候,張靈甫帶領著這兩萬多人想通過將自己當成誘餌,在孟良崮引誘我軍20多萬的大軍圍困他,然後通過部署在孟良崮周圍的40多萬國民黨軍隊團而圍之,將這20多萬的解放軍一舉殲滅。

這就是當時張靈甫的想法,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自己給自己立下的目標太過於遠大,以至於他的隊友們都沒有能跟得上他激進的步伐。

雖然當時也有幾支軍隊想過來解救張靈甫,但是都被我軍用非常巧妙的戰術拖延下來了,最重要的還是當時率領著一支強大軍隊的李天霞對74師危急的情況視而不見,導致了74師被歷史的大潮沖垮,最終被歷史所淘汰掉了,而張靈甫也在此戰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如何正確的對張靈甫本人進行評價

我看到很多人對張靈甫的評價非常極端化,有人說他是戰勳赫赫的抗日名將,同時也有人說他只是一個被吹捧上來的國民黨將領,實際上一無是處。

但實際上我看來,這兩種說法都有點偏頗,並不能十足的評價張靈甫這個人。

首先張靈甫是一個抗日英雄,但卻不是抗日名將,這兩者是有區別的,英雄是不論功績的大小,只要在抗日的戰場上做出了值得人們敬重的事情,那他就可以被稱之為抗日英雄,而抗日名將指的卻是在抗日戰爭中戰勳卓著、立下了不世功勞的領兵大將。

張靈甫在抗日戰爭一開始的時候雖然只是個團長,但在後來他憑藉著自己的戰功,慢慢的被提拔為旅長、師長以及副軍長,抗日戰爭中的張靈甫還說不上是獨當一面的大將,所以自然擔任不上抗日名將這樣的稱號,真正意義上的抗日名將應該指的是他的上司王耀武以及薛嶽將軍這樣影響力極大、立下了巨大的功勞、手握著重兵的大將。

所以我們稱呼張靈甫的時候,抗日英雄這個稱號才是比較合適的。

抗日戰場上英勇萬分的張靈甫

張靈甫在抗日戰場中的表現非常英勇,很值得我們的欽佩,他每次引兵打仗都必定身先士卒,而不是在後面指揮戰鬥,可以說他每次上陣都是將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所以這也造就了張靈甫的數次重創。

他在幾次衝擊日軍陣地的時候身體都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他的腿在前期的戰爭中就曾經被機槍掃射過,受到了不小的傷。


在後來的一場大戰中,他先鋒部隊對日本人展開衝擊的時候,之前受過傷害的那條腿再次被日本人的炮彈炸中,受到了重擊,張靈甫的英勇感動了蔣介石。

所以蔣介石專門派了一艘飛機送張靈甫到香港治療,原本張靈甫的腿只要花上一段時間就可以治好的,但是張靈甫在醫院裡面呆過一段時間之後,因為聽聞前線的戰事緊急,顧不上治療,又回到了戰場中指揮起了戰鬥,正是因為張靈甫的英勇導致了他的腿留下了終身的殘疾,他後半生走路一瘸一瘸的,因此獲得了一個瘸子將軍的外號。

所以說我們將張靈甫稱之為抗日英雄是完全沒有錯的,戰爭中的英勇表現使他完全能承受得起這個榮耀稱號,不管張靈甫後來做了什麼,我覺得至少在抗日戰爭時期他都是一個值得我們敬重的英雄,他個人上的英勇值得我們敬重,如王耀武這樣統籌全局的抗日名將同樣值得我們的敬重,所以這是沒有什麼好爭論的。


孤客生

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是由原來的七十四軍整編而成,由軍變為師後兵力並沒有減少,還是3萬餘人,只不過都是精兵配備全套美式裝備,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師長是蔣介石愛將張靈甫。

整編七十四師在國民黨軍隊中是很有背景、很有資歷的部隊,1937年8月俞濟時受命組建國民革命軍七十四軍,下轄馮聖法的五十八師和王耀武的五十一師,都是德械師,可以說是中央軍嫡系中的嫡系。七十四軍組建完成後馬上開赴淞滬戰場,拉開了在抗日戰爭中保衛國家的歷程,歷經淞滬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重要戰役,屢挫日軍,有“抗日鐵軍”、“虎賁師”之稱。

1946年5月之後74軍改編為整編74師,全師3萬餘人,全美械裝備,師長張靈甫兼任南京警備司令,下轄陳傳鈞的51旅、陳噓雲的57旅、盧醒的58旅。駐紮在南京孝陵衛,被譽為天下第一師。

全師裝備有105毫米榴彈炮12門,75毫米山炮54門,37毫米戰防炮36門,81毫米迫擊炮96門,60毫米迫擊炮108門,火箭筒36具,火焰噴射器54具,重機槍108挺,7.62毫米1918A2輕機槍1080挺,9毫米美製M1湯姆森衝鋒槍和加拿大斯太令卡賓槍2400支,7.62毫米M1903A1春田步槍4800支,無線電報話機配備到連,共有機動車約300輛、騾馬1000匹,可以說火力和機動力在國民黨軍隊中都是頂尖的。

解放戰爭中整編74師於1947年5月8日在山東孟良崮被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合圍,於5月16日全軍覆沒。整編74師的覆沒可以說師長張靈甫要負主要責任,平日居功自傲和其他國民黨將領的關係極差,就是黃埔的學長都不被他放在眼裡,更何談雜牌軍的部隊了。所以當整編74師被圍在孟良崮後根本沒人願意去救他,各路軍隊都是出工不出力,即使蔣介石親自督戰也沒能救得了張靈甫的性命。


當狗容易做人難

整編師,是1946年全國軍隊縮編,整編後的原軍級編制。整編74師就是原74軍改編。

74軍在抗戰時期是全美製裝備,3師9團4.5萬兵員。整編後,整編74師轄3旅6團3萬人,但經過戰鬥損失,軍官及老兵均已不足,戰鬥力下降很多。1947年4月,整編74師重新擴編為三旅九團,但三個團未及整訓,整編74師就於次月被殲,此三團成為後期新編74軍的骨幹。


張勇達州

提到國民黨的整編74師,真是如雷貫耳。國民黨的王牌部隊,五大主力之首。全副美式裝備,裝備精良,戰士素質高。真正的虎狼之師,是解放軍心腹大患。


其實解放戰爭中的整編74師,已經沒有抗戰中的74軍強了。抗戰中的74軍,營級以上軍官多為黃埔軍校畢業生。74軍出現戰鬥減員,國民政府都會優先考慮補充兵源,有戰鬥經驗的老兵會先補充進74軍。老兵新兵的比例一般保持在9比1。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對軍隊進行整編,由三師九團變為三旅六團。戰士也由4.5萬人減少到3萬人。

到了解放戰爭,74師作為國軍主力參與了兩淮、宿遷等戰役,共損失戰士1萬人左右。國民黨為74師補充了8600新兵,但一直沒有全部到位。74師的新老戰士比例變為4比6,戰鬥素質比抗戰時期大幅下降。

再看74師的裝備,與抗戰時期相比,步兵營的8挺機槍標配已經變成5挺,後勤部門只有正副班長配備手槍。再經過與解放軍的幾次戰鬥消耗,74師的火力裝備也已經下滑嚴重。

美式裝備雖然優秀,有一個最大的缺陷,維護不易。1946年,美國有一段時間對國民黨實行武器禁運,導致武器裝備無法補充,只有用淘汰過的武器代替。

這樣看74師,戰士戰鬥力和武器裝備精良程度,都已經比抗戰時期74軍大幅下降。所以,整編74師其實也沒有那麼強。



反觀粟裕的華野,集中9個縱隊包74師餃子,每個縱隊差不多就有3萬人。武器裝備也是解放軍最好的。張靈甫的豬隊友湯恩伯與李天霞又靠不住,被全殲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滄海歷史春秋

整編74師,是重慶談判以後,蔣介石規劃的90個整編師中的一個。內戰前,國民政府總共整編了58個師。

整編師,跟一般的師級部隊不同,是由壓縮一個軍而組建的。原來一個軍是兩三個師,每個師下面有三個團。整編成師以後,軍變成整編師;師變成整編旅,每個整編師有2-3個整編旅;整編旅下面是兩個實編團加一個訓練團(也有是3個實編團)。等於說精兵裁軍,但是,新的整編師的規模還是“軍級”作戰部隊,更加精幹。甚至可以說比一般的軍級單位,更有戰鬥力。

張靈甫的“整編74師”就是由74軍整編過來的,全稱是“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整編74師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

其他四大主力是新一軍(入緬遠征軍,軍長是孫立人)、新六軍(軍長是廖耀湘)、第五軍(整編第五師,師長是邱清泉)、第十八軍(後來的整編第十一師,胡璉任師長)。

對於國軍五大主力,有種說法:新1軍是裝備出來的,第74軍是打出來,第5軍是練出來的,第18軍是寵出來的,新6軍是孿生出來的。

我們來看下整編74的裝備如何。

《整編旅》,每個整編旅都有山炮營,全營3個炮連,每連有美造七五山炮6門;《步兵團》,每團團部直屬部隊都有迫擊炮連和戰防炮連:迫擊炮連下轄3個炮排,共有82mm迫擊炮6門。戰防炮連,下轄有炮6門;《步兵營》,每營營部有1個迫擊炮排。每營有1個重機槍連,3個排,每排為2挺馬克沁重機槍;《步兵連》,每個連有輕機槍9挺,衝鋒愴10餘枝。

另外,還有火箭筒,槍榴彈,火焰噴射器,水冷勃朗寧重機槍等重武器。

我們來說下,整編74師的前身,74軍的抗戰歷史。

1937年8月,七十四軍組建,軍長是俞濟時。下轄五十八師(師長馮聖法)和五十一師(師長王耀武)。組建74軍主要是當時為了支援淞滬會戰。國民政府在淞滬戰場上投入48個師,為了方便領導,所以,將兩三個師編成一個軍。74軍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1938年,萬家嶺戰役中,74軍作為主力,重創日軍。

1939年6月,王耀武升任軍長。74軍下轄51師(師長李天霞)、57師(師長餘程萬)和58師(師長廖齡奇)。1941年3月,74軍參加上高會戰。整個上高會戰,日軍第33師團、第34師團及獨立第20混成旅團遭受重創,74軍共斃傷日軍1萬5千餘人。第19集團軍司令羅卓英評價74軍為“戰鬥力量堅強”!1941年9月,74軍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1943年11月,又參加常德會戰,74軍的57師以8000兵力堅守常德城16天。最終,只有師長餘程萬率180人突圍,其餘全部殉國。

1945年,日本投降後,74軍被空運到南京接受日本投降,並駐守南京。1946年整編為整編74師,投入內戰。

1947年,孟良崮一役。張靈甫為師長的整編74師,被我軍全殲。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整編七十四師”是1947年解放戰爭時期改編後的叫法,兵額維持在2萬人不變,張靈甫任師長,讓人惋惜的是這樣一支抗戰之師,卻在窩裡斗的過程中被全殲,堂堂師長張靈甫都沒能保住一條命,直接被擊斃在戰場上,讓人嘆息不已!

舊時的七十四軍下轄51、58兩個師,第一任軍長俞濟時,也是58師的首任師長;第二任軍長王耀武則是51師的首任師長,七十四軍成立後並沒有太多的戰鬥任務,在“剿匪”的過程中積有薄名,但在王耀武看來,殺雞焉用牛刀,因此並不滿足於眼前的小成績。


真正讓七十四軍大展手腳的是抗日戰場,尤其是淞滬會戰,七十四軍打出了中國軍人的血性和韌勁,獲得一致好評,當時有美國顧問在軍中,直豎大拇指,認為:“中國的軍隊最能打的非七十四軍莫屬!”

在張靈甫之前,七十四軍還有第三任軍長施中成,此君在南京解放前夕,攜一家老小經香港赴臺,後赴美國。

到張靈甫時已經是七十四軍的第四任軍長,應該稱為師長,當時完成整編的七十四師,仍然是國·民·黨五大精銳之一,只是在孟良崮,被張靈甫全敗壞完了!


歷史三日談

抗日戰爭勝利後,有了著名的“重慶談判”,在隨之召開的“舊政協”會議上,根據國共兩黨的談判紀要,擬定將全國軍隊進行復員、縮編為36個軍、108個師(延安方面18個師)。

陳誠出任國軍參謀總長後,開始大刀闊斧對國民黨軍隊進行整編,高喊“裁弱留強”,實則藉機削弱地方派系軍隊的力量,將大批黃埔畢業生安排進雜牌部隊,以求逐漸“中央化”,整編工作自1946年3月起開始實施 ,同時為了保存中央軍精銳部隊的實力,陳誠也是搞了小動作的。



整編的主線是將抗戰時期的“集團軍”縮編為“整編軍”、“軍”則縮編為“整編師”、“師”則縮編為“整理旅”,由於期間國共軍事衝突不斷 ,實際上國民黨僅單方面完成了隴海路以南和西北地區國民黨軍隊的整編工作,比如已經在東北開戰的“五大主力”新一軍和新六軍就沒有參加整編,部隊仍然使用“軍”的番號。

軍政部將已經完成整編工作的部隊番號,數字之前特別添加“整編”二字,以示與其它沒有完成整編之部隊的區別,“五大主力”的另外三支部隊都完成了該項工作,即第五軍改為“整編第5師”、第十八軍改為“整編第11師”、第七十四軍改為“整編第74師”,其實是換湯不換藥,部隊兵員和級別沒有大的變化。



說陳誠搞小動作,就是在中央軍精銳在整編過程中,根本沒有進行“縮編”,以張靈甫中將的整編74師為例,下轄第51、57、58三個整編旅,105mm榴彈炮一營12門,75mm山炮三個營54門,還有戰防炮36門,總兵力超過32000人,遠超雜牌軍隊一個軍的人馬和火力配備,甚至超過了自身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兵員數。

1943年“常德保衛戰”餘程萬的57師,也不過8000餘人,當時的七十四軍下轄第51、第57、第58三個師而已。

所以國民黨軍隊的所謂“整編師”就是軍級單位,當然,由於嫡系與非嫡系、主力和非主力的區別,兵員數量也不完全一致,比如被殲滅的趙錫田“整編第3師”,總共24000餘人。蔣介石還特別指示,將一些精銳黃埔嫡系整編師抽出一個骨幹旅擴編成“整編師”,既提拔了一批嫡系將領,也暗中進行了軍事集團擴張。



在整編師的基礎上,內戰爆發後又成立了兵團級別的“整編軍”,比如胡璉的整編第十八軍(轄整11師),邱清泉的整編第五軍(轄整5師)等等,由於沒有完成所有部隊的整編,所以國民黨軍隊的稱謂一度非常混亂,也不利於戰役策劃和指揮。

1948年8月,“國民政府國防部”在南京召開軍事檢討會議,為統一稱謂方便指揮和提高士氣,又決定恢復軍和師的番號,即整編師恢復為軍,整編旅恢復為師,而整編軍則組建成新序列番號的兵團,進行戰略決戰。


度度狼gg

談起張靈甫和七十四師大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吧,無論是張靈甫還是七十四師都是當時公認的猛將和猛軍,七十四師更有“抗日鐵軍”“國軍唯一能打部隊”的稱呼。但不同於一般的師和軍,七十四師前面加了“整編”二字,於是不免有很多不瞭解的小夥伴們都會問什麼是整編師呢?整編七十四師和七十四軍又有什麼不同呢?今天跟著放翁的腳步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整編師是重慶談判的產物。大家都知道重慶談判時期國民黨為了給發動內戰謀取充分的準備時間,就和全國人民打起了“和平牌”,還揚言說要取消軍統,裁軍裁員,達到永久和平之目的,在這個政治前提下整編師誕生了,於是絕大部分的軍都稱作了整編師,張靈甫的七十四師也沒有例外。

整編七十四師在七十四軍的基礎上進行了改建、轄2個整編旅;其中整編旅又由師改建,原轄3個步兵團改為2個實編步兵團及1個只保留基幹的補充訓練團,考慮到七十四師師國軍的王牌,還特地給它加了一個榴彈炮營,可以說戰鬥力相較整編以前得到了提升。




題主問到整編師和軍有什麼區別,其實在我看來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太大區別,就是改了個面子。因為國民黨政府為了發動內戰,在這個關口上他是不可能對原有的部隊進行壓縮,只會增強,內戰爆發以後許多整編完成的師就又重新恢復了軍級稱號。

拋開整編師和軍這個話題不談,我們只說說張靈甫和七十四師,其實不由得我們不感嘆呀!張靈甫抗日時也是鐵骨錚錚的漢子,七十四師更是英雄部隊,但他們沒有倒在御外辱的戰場上,而是倒在了中國人自己打自己的戰爭中怎麼不令人嘆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