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日本軍隊的混成軍總計有多少兵力?

孫孝南

自侵華戰爭開始,師團是日本陸軍最基本的作戰單位,下轄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等,一個齊裝滿員的甲級師團,總兵力大概在28000人左右。

但在與國軍舉行大規模的會戰時,雙方投入的兵力動輒數十萬,就不是一、二個甲級師團所能對付了,因此日軍也會組建軍級戰鬥單位。

自1937年8月26日,日軍組建第1軍以來,先後在華組建有10餘個軍級戰鬥單位,除了第1軍外,還有第2軍、第3軍、第4軍、第5軍、第6軍、第10軍、第11軍,第12軍、第13軍等。

以國內最熟悉的日軍第11軍為例,此軍算得上是日軍頭等主力,轄第3師團、第6師團和第13師團三個常設精銳師團,總兵力在10萬人以上。

在第11軍最強盛時,總兵力一度達到了15萬人,是侵華日軍的一支機動部隊,也是一支極難對付的部隊。

先期,在武漢、廣州淪陷後,第11軍總部常駐武漢,伺機東征西討,屢次與國軍作戰,不過到了中後期,隨著某些精銳部隊被陸續調出,只能編制一些獨立混成旅團和警備三單位制師團來湊數了。

到了最後,除了3、13等主力師團外,其他部隊多為由獨立混成旅團升級成的兩旅團制師團,戰鬥力也大不如前了。


綜上,日軍一個軍級戰鬥單位人數大約在10萬人左右,因為至少有3個師團的編制,以每個師團28000人計算,加上軍部直屬部隊,以及數個獨立混成旅團,差不多有10萬人的編制。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軍隊往往採用的是軍、師、旅、團、營、連、排、班的編制;但二戰時期的日本卻是個例外,採用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這樣的編制。

(一)、師團

一般而言,師團已經是日本最高的常用軍事單位了。師團又分為四大類,分別是甲類師團、乙類師團和丙類師團和丁類師團。


1、甲類師團

這是日軍中最為精銳的部隊,二戰期間整個日軍只有17個甲類師團。

這17個師團的成立時間在1915年之前,說白了也就是老兵 ,裝備著日軍最為精良的裝備。一個甲類師團的人數在2.7萬以上。

2、乙類師團

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日軍開始大規模的徵兵,組建新的師團。這類新組建的師團被稱為乙類師團,大約有近百個這樣的師團。

乙類師團的裝備遠不如甲類師團,經過了簡單的訓練便投入了戰爭 ,戰鬥力較甲類師團差遠了。

3、丙類師團

在二戰後期,日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就連日本本土也受到威脅。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日軍再一次大量徵兵,組建了200來個新的師團。

丙類師團裝備很差,幾乎沒有經過訓練,絕大分駐守在日本本土。

4、丁類師團

日軍侵華期間,佔領了我國大片領土。為了維持在佔領區的統治,日軍在國內徵調了新兵過來。

丁類師團的戰鬥力大概介於丙類師團和乙類師團之間。




(二)、混成軍

日軍的混成軍實際不是一個常駐編制,只是一個戰時的臨時性編制。

隨著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日軍師團的數量呈現爆炸式增長,因此在師團之上,日軍設立了混成軍的編制。

一個混成軍下轄數個師團,差距非常大。比如說日軍第二軍下轄了3個師團 ,總兵力在5到7萬之間,最高長官為中將;

而日軍中的王牌第11軍下轄7個師團,總兵力達到了10多萬人,最高長官為大將。


小鎮月明

師團是日本陸軍具有獨立作戰能力的最高固定編制。日軍的師團是戰術單位,為了戰役的實現,日軍在師團上面組建了軍。日軍的軍相當於中國的集團軍,但編制不固定,是臨時編組而成,編制規模以作戰任務而定。通常下轄若干個師團、獨立混成旅團以及直屬部隊,人數幾萬人和十幾萬人不等。日本軍的司令官通常由陸軍中將擔任,其下設置參謀長和參謀副長,參謀長為陸軍少將,參謀副長為陸軍少將或大佐。

日軍軍的番號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按順序編排,如第一軍;一類以駐防、作戰地域命名,如關東軍;第三類是以兵種命名,如機甲軍。

在中國戰場的日軍第11軍,最多時下轄9個師團、4個混成旅團,以及直屬山炮聯隊、野戰炮聯隊、工兵聯隊等聯隊,總兵力高達20多萬人,一個軍的實力都快趕上一個方面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