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2018:中國在全球的科技地位提升迅速

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2018:中國在全球的科技地位提升迅速

第7期(總第208期)2018-2-26

一、中國繼續以超常速度在科學與工程領域發展

(一)中國的R&D經費支出增速遠高於美國等其他國家

R&D經費支出反映了經濟體提升科學技術能力的意願,這種意願反過來又能夠推動創新。在投入總量方面,2015年,全球R&D經費支出總量近2萬億美元,美國以4960億美元的支出居於世界首位,約佔全球總額的26%;中國的R&D經費支出為4080億美元①(約1.4萬億人民幣),佔全球總支出的21%,位居世界第二(見圖1)。從增速來看,2000—2012年,中國R&D經費以高速增長,年平均增長率為18%,遠遠高於美國4%的水平。可以預見,若繼續以現有速度增長,中國的R&D經費支出很快將躍居全球首位。

① 美元價格按2005年購買力平價換算。

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2018:中國在全球的科技地位提升迅速

(二)中國發表論文數量首次超美

僅從科技論文數量來看,中國比美國更有優勢,但美國論文的引用率更高,表明美國科研整體質量和國際影響力仍優於中國。根據愛思唯爾(Elsevier)的統計,2016年,中國共發表了42.6萬份研究論文,已超過美國40.9萬份的總量。另一方面,美國、歐盟國家與中國在不同領域都有自己的所長。在工程學領域,中國產出的論文多於美國和歐盟,高居世界第一,但是在生物醫學領域卻略遜歐美一籌。此外,從引用量看,中美兩國均沒有排在全球前列,排名第一與第二的分別是瑞典與瑞士。

(三)中國的科技人才數量大幅攀升

2000—2014年,中國獲得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的人數由35.9萬人增長到165萬人。而同一時期,美國的這一人數僅由48.3萬人增長到74.2萬人。美國仍是全球授予科學與工程類博士學位數量最多的國家。報告顯示,2014年,美國授予的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數量約為4萬個,其次是中國(3.4萬個)、俄羅斯(1.9萬個)、德國(1.5萬個)、英國(1.4萬個)和印度(1.3萬個)。相比之下,美國在授予的學士學位數量上落後於其他國家,印度的表現也不容忽視。2014年,印度在全球授予的超過750萬個學士學位中佔25%,緊隨其後的是中國(22%)、歐盟(12%)和美國(10%)。中國所授予的所有學位中,有近一半是在科學與工程領域。自2000年以來,中國授予的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數量增長了300%。

(四)中國是世界上吸收風險投資資金增長最快的經濟體

2016年,全球支持新興技術商業化的風險投資總額超過1300億美元。雖然美國吸收的風險投資最多(近700億美元),略高於全球投資總額的一半,但值得注意的是,風險投資資金總額的26%流向了中國。中國的風險投資從2013年的約30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340億美元,佔全球的份額從5%上升到27%,是世界上吸收風險投資資金增長最快的經濟體。

(五)中國在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表現上也進步迅速

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是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佔世界GDP的近1/3。在中高技術製造業上中國已居全球首位,美國和歐盟位居其後。尤其是中高技術製造業中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中國在過去的10年中增長了近6倍。美國在提供商業、金融和信息服務方面領先,佔全球份額的31%;其次是歐盟,佔21%;中國位列全球第三,佔全球份額的17%,並且中國繼續以19%這一比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更快的增速發展。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高技術製造國②,約佔全球的31%;中國排名世界第二,佔全球份額的24%,其份額在過去10年裡翻了1倍多。

② 包括航空器和航天器、半導體、計算機、醫藥以及測量和控制儀器的生產,與國家統計局界定我國的高技術產業(製造業)分類略有不同。

二、中國的科技發展並非盡善盡美

1. 中國高技術製造業附加值仍然較低

本期報告中指出,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製造業和服務業貢獻了約38%的美國GDP,該比例高於世界上任何其他大型經濟體。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測算,“新經濟”佔中國GDP的比重約為14.8%③。在高技術製造業方面,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國。儘管中國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生產國,但從歷史上看,中國的高技術製造業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活動上,如進行高技術產品進口組件的裝配等,典型的如蘋果手機生產。同時報告也指出,中國正在發展更高級的高技術製造業活動,如超級計算機和中小型噴氣客機等。

③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發佈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試行)》,“新經濟”在原高技術產業的基礎上,擴展至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三新”經濟活動。

2. 科研產出還有待從數量到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從論文產出來看,儘管中國科技論文發表量已經超過美國,但中國在約1/3的研究領域中發表的核心論文數量佔全球份額仍不足1%。中國各個學科的研究水平依然嚴重不均。中國多數核心論文分佈在納米科技、合成與應用化學、凝聚態物理學、地球與環境領域,而生物學、醫學相對較少。從專利產出來看,2016年,美國專利商標局授予的美國專利近半數(47%)授予了美國籍或美國企業,其次是日本(16%)和歐盟(15%),中國在2006—2016年的份額增長最為迅速,從1%增長到4%,但中國在美申請的專利主要集中在數字通信、電信、光學和微納米技術這四大領域。

3. 科技高速發展下的人才缺口不容忽視當前,全球科技人才競爭愈演愈烈。儘管中國的R&D人員總量和增速都居世界首位,但由於約14億的人口基數(約為美國的4.3倍),中國國內面臨的科學家、工程師以及技術人員缺口也是十分龐大的。《科學與工程指標2018》的數據顯示,中國的研究人員佔勞動力的比例約為0.2%,顯著低於美國(0.9%)、韓國(1.4%);同時,報告的數據也顯示,中國的科學與工程類人才與非科學與工程類人才並非同步增長,2000—2014年,中國的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生增長了350%,同期的非科工類畢業生增長了1200%。中國的人才缺口不僅是在科技前沿的細分領域,例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也出現在傳統的高技能人才領域,此類創新型人才供需是否平衡將是影響中國在經濟上能否成功轉型的關鍵。

三、對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2018》報告內容的評述

從美國的角度看,儘管美國仍然是當今世界上綜合科技實力最強的國家,但報告中充滿了美國對自身科技強國地位的憂患意識。由於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的崛起,美國產生了對其科技強國地位被撼動的強烈擔憂,儘管科學與工程指標系列報告一直被定位是政策中立性的,但在2018年度的報告中,中國在多項指標上的強勁表現讓美國無法視而不見。由於中國等國家在科技方面的崛起,美國在不少反映科技活動全球份額的比例上有所下降;在科技前沿領域,美國的領先程度有所縮小。這一趨勢引起美國對經濟和勞動力未來發展的關注,這也將對美國的國家安全產生影響。為此,報告指出,美國必須重視並夯實國內的科技基礎,包括提高國防開支、增加政府在基礎研究領域中的投資以及改革移民政策等舉措,為更多高技術人才移民美國創造條件。美國還必須在計算機、機器人、生物技術等科技前沿產業上繼續保持領導地位,這些產業為美國創造了高附加值的出口貿易,是美國經濟競爭力的支柱,也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失去在這些產業中的領導地位將會大大削弱美國的經濟實力。

從中國的角度看,中國科技強國崛起勢頭不可阻擋,但仍需正視發展中的各種挑戰。報告顯示,在過去十幾年來,中國的R&D經費投入、科技人才數量、PCT專利申請、科技論文產出等眾多科技指標都保持了良好、高於其他發達國家的上升趨勢。報告也肯定了如果中國科技能繼續保持這種發展勢頭,中國已經或很快將成為科技領域的“又一個超級大國”。但是,成為“科技大國”並不等同於已經成為世界最頂尖的“科技強國”。根據美國創投研究機構CB Insights在2017年9月發佈的“全球獨角獸公司榜單”,全球獨角獸企業總數中,美國佔比51%,中國位列第二,佔比26%。中國獨角獸企業主要集中在電商、金融科技和技術硬件領域,而美國主要分佈於互聯網、軟件與服務、醫療保健行業。美國50%的獨角獸企業是受技術創新推動的,而中國80%是依賴於業務模式的創新或者得益於巨大而又高增長的國內消費市場。儘管中國的R&D經費投入總量已經位居全球第二,但超過一半的R&D經費仍然是投向舊經濟領域的,R&D經費支出的結構也亟待隨著經濟轉型進一步轉變④。此外,在製造業全球的四大梯隊中,中國處於第三梯隊,而且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

④ 侯延琨.展望2018:中國創新潮流中的變數與挑戰[N/0L].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6343?full=y2018-02-18.

從全球科技進步的角度看,任何國家的科技進步都將使全球各國獲益。從更廣闊的全球視野來看,全球科技環境是動態的、快速變化的、相互依存的。各國專注於不同領域的科技研發,由此帶來的進步可以使全球獲益。報告指出,在過去的十餘年內,全球的科學家進行的國際合作越來越多,美國在2016年科學與工程領域出版物上的國際合作率為37%,比2006年增長了12%;中國2016年在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出版物上的國際合作率為20.3%,比2006年的12.6%增長了7.7個百分點。美國、歐盟和日本在醫學和生物科學領域有很大的影響力,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則側重於工程領域。一些新興經濟體在科技領域出現了增長,科技發展衍生出更多的專業化領域。隨著中國的科技進步,世界科技將呈現“美-歐-亞”的多極中心,這些科技中心將帶領人類科技向更高的層次進步和發展,在科技領域構建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歡迎賜稿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