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的青梅竹马

作者按

诸如写红文这类评述文章,不爱详细解释可真是大毛病了。据实写的还好些,再添些猜测,越发成自说自话了……倒像是我已然提前老去,失去了所有青梅竹马的玩伴,于斜阳衰草之中,空说些零星的言语,也仿佛是说给自己听似的。改不掉这毛病,其实甚是不安。

宝玉的青梅竹马

作者

河汉

如果回忆是年长的标志的话,那我真的是老了,近来常常想起年少的许多时光,那些人,那些事……虽然只是疯玩,也并没有特别要好的异性,然而回想起来也自有青梅竹马之感。

以童年论,我们这一代算是比较幸福的,不像上一代那样物质匮乏,又不像下一代那样学业繁重。童年,留下的记忆,只是玩。

倘与同时代作比较,宝黛的童年也算是幸福的吧,虽然深宅大院的,等闲出不去,然而衣食无忧,便是上学,宝玉不过是两天打渔三天晒网,姑娘们越发自便了,不过为认得几个字,不做睁眼瞎而已,像黛玉已然识字的,更可不必上学了,每日里也不过是玩。

而宝黛便是彼此之间最好的玩伴。

宝玉的青梅竹马

宝玉说:“当初姑娘来了,哪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宝玉去上学,对黛玉说:“好妹妹,等我下了学再吃饭。那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对玩伴这样的依依不舍,是《红楼梦》里最青梅竹马的描述。

可是同一时间,黛玉回宝玉说:“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宝姐姐在林妹妹进府后不久即已到来,然而宝玉的童年里仿佛是没有宝姐姐的。

其实这也难怪读者。宝姐姐进府后的言谈举止完全成人化,读者哪里会有宝钗童年的印象呢?不要说宝钗,便是黛玉,初进府时,一言一行又哪里像是个六七岁孩子的样子,便是古人早熟些,此时更有比黛玉小的惜春,至多四五岁的样子,竟也能如大人一般行事。貌似还有比惜春更小的贾环,比贾环更小的贾兰。

《红楼梦》里的年龄,一直都是问题。

其实初稿想必黛钗进府时皆已是少女,这一点从宝钗在府里过的第一个生日即已是将笄之年便可以看出。此后作者一再把黛玉进府的年龄改小,其目的无非是为了给予宝黛以青梅竹马的环境,能够两小无猜的嬉戏在一起。否则便宝玉再娇惯些也很难跟初来乍到已然发育的表妹这样的不避嫌。

可是年龄虽然好改,已经写好的精彩文字却很难删改尽了,所以黛玉进府,仍然予人以少女感,而随后进府的宝钗的年龄越发含混矛盾起来,明明是紧随黛玉进府,第一个生辰倒已然十五岁了。

当然作者想给予青梅竹马环境的只是宝黛,宝钗进府,确已是将笄之年。紧随黛玉进府是未改的原文,因而成了瑕疵——忘了在二人进府的时间上拉开距离。

宝玉的青梅竹马

虽然进府时已如少女一般,然辞黛玉上学时宝黛的表现,倒又着实有几分童趣,难道是为了配合改小的年龄所新添的文字?自然这样猜也无可厚非,然而我有更大胆的猜测——这段文字原本是属于湘云的。

文本有示,在黛玉之前,湘云曾在府里居住过,且得袭人服侍。如按现在的文本,湘云更小于黛玉,黛玉进府时湘云不过五岁的样子,而此时袭人服侍宝玉已然熟练从容,可见湘云离开已有一段时日,那么湘云在府里时该有多小?最多三四岁的样子,再去掉古人所论的虚岁,实岁难道是两三岁?还不记事呢倒哄着袭人梳头又说些不知害臊的话?

湘云不会那么小。

原本想必黛钗都是少女时期进府,六七岁间与宝玉青梅竹马的倒是湘云。宝玉上学时所辞的妹妹应该是云妹妹才对。所叮嘱的对象“那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的也是湘云。而如此,后文湘云再入府,嗔宝玉“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晚才改过?”亦更有对照感。

当然,作者增删后的结果,湘云把青梅竹马的前文让给了黛玉,自身不仅成了最后现身的正钗,去掉前文,便现身本身也显得异常突兀。

或许,这也是删改后留下的瑕疵。

更或许的,是或许并非如此——而我,也不过是猜测。

因为实在想不出倘青梅竹马的是湘云,将置黛玉于何地?以至于早期文本竟或是……没有黛玉?

这可太没边际了,还是回到文本里来。

即便按现有文本,与宝玉青梅竹马的也依然有湘云吧。我们并没有把湘云在荣国府的年岁想的那么小,至少肯定是记事了。从后文与宝玉一起弄鹿肉的契合度来看,小时二人没少干淘气的营生。只是回忆的文字太过稀少,又或者是黛玉的存在感太过强烈,使得宝湘的青梅竹马有如梦境一般恍惚而容易忘却。

另一方面说,作者竭力淡化湘云的青梅竹马而替之以黛玉,也使得黛钗湘的分量较均衡起来。如果按照某种所谓的“旧时真本”的后文,宝玉是爱黛玉娶宝钗而老归湘云的话,那么宝湘倒算是有始有终,尤其当得起“白首双星”四字,二人以童年的青梅竹马一路走到老来的孤苦相依,未免太过主角化,倒对比得黛钗二人像是过客浮云一般,而按照作者最后的构思,湘云对宝玉的重要性是低于黛钗的。

只是淡化宝湘的青梅竹马,黛钗湘的顺序定下来后,由于后文的湮没无稿,八十回内黛玉成了绝对的第一女主角,同列钗首的宝钗都跟不上,遑论湘云。这依然造成了另一种失衡。

宝钗的重要文字一半在八十回后,湘云几乎全在八十回后。

宝玉的青梅竹马

只是,所谓老归湘云,即便猜测是真,描述上也不会有太多的笔墨。不是她不重要,真的是她不需要。

二人有那样欢畅的童年,一拍即合的淘气性格,对比老来衣衫褴褛、流落街头的晚年,只需白描数笔,亦可足见悲凉吧。

是悲凉啊,想二人彼时不过是一对贫贱的二路伴侣,男的失了妻,女人失了夫,说什么青梅竹马的纯洁,不过是鳏寡孤独的陪伴而已。可是也唯有此二人可以扶持着走过那样的街头吧,倘或是黛玉,实在不能想象可以承接住让人憎嫌的讨饭婆模样,哪怕是和宝玉在一起。她,不死也死了吧。至若宝钗在,又何至于这样。

虽然是悲凉,我总觉得这样猜测出来的尾声仍然是夹带着温情的。老了,说起那青梅竹马的往事,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一句甚至半句尽够了,他或她自然明白。就只怕老了,没有青梅竹马的那个他或她,便有一词半句的言语携带无尽的回忆,也只好沉默的说给自己听了。

于是沉默着忆起那些人,那些事……带着青梅竹马之感。

近来真是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