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纲里杨志他们买酒解暑气,不会越喝越热吗,喝酒解暑有没有科学道理?

苹果知名达人

现代我们解暑气的饮品一般都首选绿豆汤和酸梅汤(口味重的请直接喝藿香正气水),但是在《水浒传》生辰纲这一篇章中,白胜的的确确说他担子里装的是白酒,并且和杨志同行的厢禁军们表示要买些白酒来解暑气,一些读者们看到这就犯愁了,还没听说过白酒能解暑的。

原文中说是解暑气,说简单点其实就是一行人顶着大太阳却没人给他们撑伞,走了很远的路找不到水喝,又被杨志bb了一路,身心俱疲,所以看到白胜的酒就格外嘴馋了。首先要确定一点,既然白胜的酒能够解渴,那么这酒的度数一定不会高,当然不可能是蒸溜的烧酒了(更何况元朝才开始有了烧酒技术)。既然小说中主要描写的都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好汉,那么这个酒到底是什么成分我们就很有必要搞清楚了,在这一点上施公还是很严谨的,早在鲁智深大闹五台山那一章,施公借鲁智深之眼向我们介绍了当时酿酒的状况,其中有这么一句:

破瓮榨成黄米酒,柴门挑出布青帘。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确定当时民间所酿之酒大多为米酒,等到下一张鲁智深去了桃花村,刘太公看他是出家人就多问了一句要不要吃肉喝酒,鲁智深机智的解释到:

洒家不忌荤酒,遮莫甚么浑清白酒,都不拣选;牛肉狗肉,但有便吃。

所以,其实杨志等人所喝的白酒,其实就是度数很低还带点甜味的“RIO”了,这种“RIO”里水的成分还是占大部分的,所以在烈日炎炎下说它能解暑或是说解渴也能够理解了,这也可以拿科学角度来理解了。这里还要多说一句,白胜在酒里加蒙汗药后这酒的口感依然没有变的很奇怪,甚至变的更好喝,是不是说这蒙汗药其实是一种能让酒变的更美味的催化剂呢?而小说中下蒙汗药基本都是和酒配合,不过蒙汗药究竟是怎么制作的,现在已经是个谜了。

再多说一句…武松喝的“三碗不过冈”可能就是度数稍高的米酒了,当然也不排除施公在此处故意用了夸张的手法来体现武松的气魄…


文/车逻辑的逻辑

所以说,没有白胜的精彩表演,你们还抢什么生辰纲?


车逻辑的逻辑

我们不是喝着小酒撸着串来过夏么?

其实这个解暑气,也是要从两个方面理解的,一方面是科学,另外一方面是心理作用。

我们都是平常人,没有什么医学背景不懂得,喝白酒配虾更好还是喝啤酒配肉串更好。或许,在科学的范围里,冰啤酒配热肉串和麻辣小龙虾,会对胃不好呢!

但是,吃得很爽,是不是!感觉很舒服,对不?

同样的道理,酒是不是能解暑气,不一定要拿科学探讨。只想着,炎炎夏日,口干舌燥,找个相对阴凉的地方,喝上两口酒,多美滋滋!多解暑气啊!


小黑豆

喝白酒不能解暑,不过在古代的酒是粮食为主尤其是米酒,,度数低,相当于现在的啤酒,还带着一种酒香和甜味。在宋时期的酒可能就是这样的,武松喝十八碗都没有事。智取生辰纲时正是夏天,天热容易缺水口干所以酒只能解渴并不是解暑,古人觉得解渴和解暑差不多吧!所以酒解暑没有科学依据。


懂得真西


wu吴金泉

古代没有太先进的蒸馏技术,民间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四五十度的酒的,十几二十度基本上就敢挂三碗不过岗的幌子了,那时候的米酒度数比现在啤酒度数也不高,酒量稍微有点的人,喝两瓶啤酒能解暑没问题吧?


I'm fine

酒精挥发时需要吸收热量,所以喝酒时当时会觉得热,其实是体表的感觉,而所谓的暑气其实就是夏天外界温度过高,体内温度升高造成的身体不适。这样就好理解为什么会买酒来解暑了,而且体表温度升高的时候会出大量的汗来帮助散热,反倒会很凉快。过去的藿香正气水里面就含有酒精,也是这个道理!


菠菜地里

低度酒可以,高度酒悬了。李白斗酒诗百遍,那时是发酵酒,酒精度数不过七八度。过滤也不过麻布,有渣色偏黄。所以后人叫黄汤。事实上等于啤酒,多用于补充身体水分。宋朝也如此,元代时所用的蒸馏酒那去试试?别说解暑,喝了行路该中暑了!


穿泳衣的蛇49640254

一、当时的酒水度数低,不会像今天的白酒一样,干一大碗后直接蒙了……所以,酷暑喝上几碗解渴也可以理解。

二、其实就是杨志手下一帮酒蒙子,见到酒后两眼放光,馋的走不动道了,再加上确实天热,需要进水,就借口说买酒解渴。


小猫游侠

而且,根据古代小说的关于人们动辄便喝很多酒的描写,可以推测,古代的酒的酒精含量一般比现代的白酒要低一些。即然如此,喝一些酒,出一些汗,于解渴解暑是有帮助的。

至于《水浒传》传中智取生辰纲一节关于酒的描写,即是剧情的需要,也应该是和当时的风俗传统有关系的。因此,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欢迎点评。


WM晓奇

古代的酒度数很低,和现代米酒很类似,用来解渴也说得过去。水浒作为一个文学作品,尽管其中人物的酒量经过夸大,但们举杯痛饮的英雄好汉们也不敌现代酒量稍微好点的人。最后说一句,现代中国人作为世界上最温和的民族,一直喝着世界上最烈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