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尚書和總督誰的品級更高且實權更大呢?

Baby珍惜伱

先說結論,雖然從官員的品級上來看,尚書銜為從一品,總督銜為正二品,但是從清廷的實際操作來看,總督無疑有更大的權利。所以我選擇做總督,下面來說一下我的理由。


清代的官員等級為“九品十八級”的基本制度,一品之上的宗室王公視為超品,而九品以下則喚作未入流(同孫悟空的弼馬溫一個道理)。

清代的官吏體系又分為兩大類,一是京官與地方官,二是文官與武官。從屬正一品的有一些屬於榮譽頭銜,如太師、太傅、太保和殿閣大學士,而較有實權的正一品則是領侍衛內大臣、綏遠將軍和伊犁將軍。


而屬於從一品榮譽頭銜的有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以及協辦大學士。較有實權的從一品官員包括各部院的尚書,都察院御史,九門提督,內大臣,提督,都統,駐防將軍。

從屬於正二品的官員中也有一些榮譽頭銜,如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和內務府總管。較有實權的則是各大地方實力派,如各省的總督,河道總督,漕運總督,以及山東巡撫(只有山東巡撫為正二品,其餘省為從二品)。


所以從上面可以看出來,各部院的尚書是從一品銜,而各大總督則是正二品銜,所以從官員品級上來看,是尚書稍高於總督。

但是從實際上來看,尚書雖有較高的品級,卻沒有相對應的權利。以六部之首兵部來說,兵部尚書號稱大司馬,相當於現在的軍委副主席兼任國防部副部長。可是在兵部尚書以上有軍機處,還有皇帝的阿哥分管。所以兵部尚書大司馬就只能相當於軍委委員級別。


而總督大人雖然是正二品銜,但是總督擁有節制數省的軍事和行政大權,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地方諸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統治,清代的總督一般會加兵部尚書銜或者東宮三師銜,成為從一品。

而像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在清末期地位逐漸加強,他們也多被加大學士銜,成為正一品,更非尚書可比。


就像李鴻章的官銜包括文華殿大學士,東宮三師和直隸總督。雖然李鴻章的官銜是由大學士賦予的,但我們都知道,真正賦予他權利的是總督銜,地方實力派,而不是皇帝身邊的一個虛銜。

以上。


逆流時代

如果單從品級上講,尚書為從一品,而總督一般為正二品,尚書當然比總督要高。但因為這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權利博弈,所以這是個一直處在變動中的均衡結構,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很難簡單的說尚書實權更大,還是總督實權更大。

清朝如此,明朝同樣如此。明朝一開始設置總督的時候,一般都是為了應對危機,是賦予兵權的。從高拱擔任首輔的時候就形成了定製,多設置幾名兵部侍郎,儲備懂軍事的高級官員,一旦哪裡需要,就放到哪裡去執行任務。也就是說,總督在明朝的時候,本身就是侍郎級別,地位是低於尚書的。

從實際運行來說,在明清不設宰相的制度下,六部尚書就成了百官之首。但在實際運行中,明朝又很快就形成了內閣制,內閣一定程度上承擔了之前的宰相功能,但又稍微有些區別。一開始內閣官員的品級比較低,後來逐步形成了內閣輔臣大體上兼任尚書、侍郎的定製,就等於在六部尚書之上又有了一個內閣閣臣的層級。

到清朝以後,軍機處取代內閣,變成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主要機構。軍機處和內閣一樣,一開始的品級也並不高,但到逐漸穩定下來之後,也形成了軍機處的軍機大臣一般都兼任六部尚書、侍郎的定製,等於變相提高了軍機處在百官之中的品級和地位。這樣,就等於在清朝的官僚體系中,六部之上又多了一個軍機處,尚書的實際權力就更低了。

但在承平時期,京官的地位本身就比地方大員更高。因為六部是全國各個官僚系統的中樞,地方上的許多事情都需要通過六部去協調和批准,六部尚書作為六部的行政首腦,當然地位非常重要。實際上,不要說是六部首長的尚書或者是侍郎這種級別,就是六部下屬的郎中、主事,往往也非常重要,地方大員要辦事,也得找他們通融。這一點古今都一樣。

可是如果國家出現重大危機,尤其是出現持續的戰亂和動盪,中央權威在走向解體的過程中,六部尚書的地位就遠不如總督重要了。因為總督一般都是朝廷任命的負責轄區內全部事務的全權大臣,包括財政、行政、軍隊和人事,都可以自行處置,然後再向中央報備,而中央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對總督也缺乏有效控制,只能聽之任之。

所以,到了晚清時期,總督的地位實際上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在太平天國起義衝擊清朝統治的時候,總督所掌握的實際權力和資源遠遠超過中央。因為這時候中央所能掌握的資源有限,而總督反而因為可以在轄區內截留本應解送給中央的財政收入,所以掌握著更多的資源。中央則因為掌握的資源少,地位不如總督。

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下去之後,雖然中央的權威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復和提高,但是一些重要的總督仍然地位高於一般的尚書,尤其是有些總督本身就曾經擔任過六部尚書,或者是出任過軍機大臣,或者是有大學士的加銜,地位就更加高了。在北方比如直隸總督一般兼任北洋大臣,南方的兩江總督,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其地位就不是一般尚書可比。

其中比較著名的比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哪怕他們在總督任上的時候,實際地位也比尚書要高。一旦他們被朝廷調離地方,進入朝廷,也往往不是擔任六部尚書,而是直接進入軍機處擔任軍機大臣,或者是在內閣擔任內閣大學士,就等於地位一下子跳到了普通的六部尚書之上。這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出將入相。

而在1910年之後,經歷了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入侵,尤其是八國聯軍入侵時,各地總督發起了東南互保,等於在外交政策上脫離了中央的控制,沒有支持中央對列強的戰爭,導致清廷和慈禧太后在此後更加意識到,地方總督已經有擺脫中央控制的可能,所以逐步調整,由一些滿洲親貴出任各地總督。

一直到1905年之後,清廷下詔讓各省都自主編練新軍,情況才有所變化,總督的權力才逐漸分散到了各地巡撫手中。到辛亥革命發生的時候,總督反而沒那麼重要,而各地巡撫則可以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新軍,搖身一變就成了新政權下的督軍。


蕭武

理論上講,尚書是從一品,總督一般是正二品。尚書的品級肯定高於總督。

實權上講,就很複雜了。

先說尚書。尚書是從一品京官,天子身邊的人,自然是位高權重。可是別忘了,清朝的官制,是吸取明朝的經驗教訓,圍繞著鞏固皇權而設計的。休說是六部尚書,即便是內閣大學士,也沒有真正的權力,僅僅是起到上承下達的作用而已。說白了,內閣就是皇帝的顧問,軍機處就是皇帝的秘書,六部則承辦一些已成常規的日常事務。比如吏部,只能考察中級以下官吏的資歷,根據例案予以批准或否決其升遷。至於重要人事任免,全由軍機處討論,上報皇帝決定。兵部聽起來很厲害,實際上主要也就承辦一些武職的任免,至於軍政軍令,非其所能過問。六部的尚書,說得好聽一點是尚書,說得不好聽便是個大辦事員。

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六部尚書,往往有“兼職”。其一:內閣在名義上是朝廷的最高官署,內閣大學士稱得上是位極人臣,即便沒有實權,也有大把人要巴結他們。權力尋租的空間,相當可觀。大學士的副手叫做協辦大學士,也算是進入“政治局”的人物。協辦大學士大多數兼任六部尚書,無疑提高了尚書的身價。其二:軍機處是清朝真正的軍政核心,相當於皇帝的秘書處或者辦公廳。皇帝幾乎每天都要和軍機大臣一起處理公文和政務,決定帝國的大事。軍機大臣,基本上兼任六部的尚書或侍郎。這就不僅僅是抬高尚書的身價,而是很有點權力了——畢竟,天天與皇帝一同工作的人,多少能夠對皇帝產生一些影響,是誰都不敢得罪的。如果把“兼職”的情況考慮進去,尚書這個角色,也還是蠻厲害的。

再說總督。總督是封疆大吏,掌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所謂寧為雞頭,不為牛後,在地方當一哥的感覺,當然是非常之爽。不知道問題中的“實權”具體是指什麼,如果是指中飽私囊的權力,總督自然是高於尚書的。尤其是富裕省份,比如兩江總督,只要稍微動點心思,便可富得流油。如果是指辦事的權力,那麼很明顯,尚書高於總督——畢竟是帝國中樞的要職,牽一髮而動全身,不是鬧著玩的。再牛逼的總督,也明白一個道理:朝中有人好做官。

但是,到了清朝中後期,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各省督撫,特別是東南地方的總督們,憑藉與太平軍作戰建立的武裝,加上雄厚的經濟實力,獲得了與中央叫板的權力。義和團興起後,南方各省督撫以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為首,與英美等國簽訂“東南互保”協議,不參與清廷對列國的宣戰,更是說明總督們的權力已經脫離朝廷的控制,遠非那些唯唯諾諾的尚書可比了。


龍鎮

這個應該歸結為京官與地方官的區別。縱觀清朝中後期,總督都兼任兵部尚書。若全國議事專職尚書肯定比總督兼任尚書更有話語權,甚至可以諫言總督級地方官的調動和任免;但若論實權來說總督比尚書更具實力,總督在其轄區可以說就是土皇帝擁有絕對權利,京官無法插手。所以說,無法單純的說誰更具權利,誰更有力量。


銘記於心4462

清朝尚書和總督都是從一品,軍機大臣才是正一品,像佟國維,張廷玉,和珅,納親都是正一品,都分管六部九卿,紀曉嵐,劉統勳,劉羅鍋都是從一品。巡撫是正二品。布政使和臬司衙門是三品。道臺是四品。知府是五品。都統是正二品。副將是三品,參將是四品。


完全正式

尚書相當於政治局委員兼部長,總督相當於大區第一書記,都是副國級。巡撫相當於省長,提督相當於軍區司令。軍機大臣相當於書記處書記,吏部尚書相當於中組部部長,兵部尚書相當於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兼參謀總長,禮部尚書相當於中宣部部長兼教育部長兼外交次長,戶部尚書相當於中財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財政部長兼央行行長,工部尚書相當於發改委主任兼工信部長兼農業部長兼科技部長等,刑部尚書相當於政法委書記兼最高法院長兼最高檢察長兼公安部長


獨立思考A鋼鐵意志

在清代尚書屬於現代的部長官員。而總督?一般都加尚書銜的。尤其以八大總督為顯赫,最大的總督是直隸總督。號稱疆臣之首。李鴻章,張之洞不但是封疆大吏還是兼職的軍機大臣。尚書只是皇帝身邊的臣子而已,但是封疆大吏?在地方上,就相當於皇帝的存在!甚至是有生殺予奪的權力。這樣的狀況,在晚清時代尤為嚴重。甚至是,不把中央朝庭放在眼裡了。八國聯軍進北京時,幾大總督竟然聯合外國人簽署了《東南互保協議》公開對於大清朝庭說不。這樣的情景滿清政府,最後也就只能不了了之。


愛看愛思考

清代尚書,是中央部門的最高職務,但不僅僅限於“吏戶禮兵刑工”這六部。如理藩院的負責人也叫尚書。

清代六部有滿漢兩個負責人,相比之下是滿人為主。「初制,滿洲一品,漢人二品。順治十六年改滿尚書二品。康熙六年復故,九年仍改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定從一品。」

總督是設置在地方行政區的最高職務,一般負責二或三省的軍政民政,有的兼任一省巡撫。

「總督從一品。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

但對於八旗兵制的駐防將軍是沒有管轄權的,且在給皇帝打報告時,要以駐防將軍領銜。

總督巡撫按例都有兵部和督察院的加銜,這並不是說以加銜兼任總督巡撫,而是通過加銜來強化統轄綠營兵和監察職能,也使得品級的變化,總督原為正二品,兼兵部尚書督察院右都御史則為從一品。當然如果是大學士任總督,則是正一品了。

「初沿明制,督、撫系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僉都御史銜,無定員。順治十年,諭會推督、撫,不拘品秩,擇賢能者具題。康熙元年,停巡撫提督軍務加工部銜。不置總督省分,兼轄副將以下等官。十二年復故,並設撫標左、右二營。三十一年,定總督加銜制。由各部左、右侍郎授者,改兵部左、右侍郎;由巡撫授者,升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乾隆十三年,定大學士兼管總督者仍帶原銜。明年,改授右都御史銜,其兵部尚書銜由吏部疏請定奪。嘉慶十四年,定以二品頂戴授者兼兵部侍郎銜,俟升品秩再加尚書銜。」

對比這兩類職務的高低和權力大小,要因人因地因時而異。總體上以六部尚書地位為高,以尚書外派總督的很少,大多是侍郎外派或巡撫晉升。

對於受到皇帝青睞重視的總督,也可以直接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大學士銜。以提高其地位。著名如後期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

舉個例子,看看雍正乾隆時的名臣尹繼善,在總督、尚書幾個職務上來來回回。

- 雍正九年,署兩江總督。十年,協辦江寧將軍,兼理兩淮鹽政。十一年,調雲貴廣西總督。

- 乾隆二年,入覲,以父尹泰老,乞留京侍養。授刑部尚書,兼管兵部。四年,加太子少保。五年,授川陝總督。八年,署兩江總督,協理河務。十年,實授兩江總督。十三年,入覲,調兩廣,未行,授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軍機處行走,兼正藍旗滿洲都統。未幾,復出署川陝總督。十四年,加太子太保。十六年,復調兩江。十六年,復調兩江。十八年,調江南河道總督。十九年,署兩江總督,兼江蘇巡撫。二十一年,實授兩江總督。二十七年,上南巡,命為御前大臣。二十九年,授文華殿大學士,仍留總督任。三十年,召入閣,兼領兵部事,充上書房總師傅。三十四年,兼翰林院掌院學士。



幾葦渡

尚書和總督,都是古代封建王朝任命的高級官員,能做到這個位置的,絕對都是立下大功勞,或者是皇帝絕對信任的人。誰家的祖上要是做到了尚書或者是總督,絕對可以吹噓上幾十代人。你就是做了一個縣令,對你的家族來說也是不得了大事情,是大大的光宗耀祖。做到尚書總督,你的家族就可以一躍成為全國級別的望族。那麼,清朝的尚書和總督,誰的品級更高,誰的實權更大一些呢?

單論品級,肯定是尚書更大。尚書在清朝官員體系之中屬於從一品。而總督的品級為正二品。從這一點來說,尚書品級更高一點。不過,總督通常還會加一個尚書的嫌,相當於"榮譽尚書",這樣就可以與尚書平級,也是從一品。如此,尚書和總督在品級上面就扯平了。

那麼,尚書和總督的實權,哪個大呢?尚書在京城,天子腳下,每天可以遇見比他級別更高的王公貴戚,以及內閣,軍機處的大臣,這些人都比尚書地位高,人數至少有好幾百。所以,尚書在京城的地位不是很顯眼。而總督在地方上權利最大,所謂"山高皇帝遠",總督在地方上有絕對的實權。一個總督,往往可以掌控一個省,或者幾個省的軍政大權,除了八旗駐軍的滿洲將領和學政他管不了,其他的大小事務,他都有權管轄。這樣看,做一個總督,絕對比做一個尚書要"爽"的多。論實權,總督肯定比尚書要佔有一定的優勢。李鴻章就是一個清朝最有名氣的總督,總督界的五星級明星人物。類似的還有張之洞等人。


懷疑探索者

尚書的中央官吏,總督是地方官吏,尚書品級高,總督品級略低,尚書主要是皇帝的辦事員兒,總督是直接管理地方的地方大員,是實權派,是個實惠的官,即使尚書權力再大也不能直接任命和罷免總督,所以尚書更像是皇帝幕僚,用自己的才學,影響皇帝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