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尚书和总督谁的品级更高且实权更大呢?

Baby珍惜伱

先说结论,虽然从官员的品级上来看,尚书衔为从一品,总督衔为正二品,但是从清廷的实际操作来看,总督无疑有更大的权利。所以我选择做总督,下面来说一下我的理由。


清代的官员等级为“九品十八级”的基本制度,一品之上的宗室王公视为超品,而九品以下则唤作未入流(同孙悟空的弼马温一个道理)。

清代的官吏体系又分为两大类,一是京官与地方官,二是文官与武官。从属正一品的有一些属于荣誉头衔,如太师、太傅、太保和殿阁大学士,而较有实权的正一品则是领侍卫内大臣、绥远将军和伊犁将军。


而属于从一品荣誉头衔的有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以及协办大学士。较有实权的从一品官员包括各部院的尚书,都察院御史,九门提督,内大臣,提督,都统,驻防将军。

从属于正二品的官员中也有一些荣誉头衔,如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和内务府总管。较有实权的则是各大地方实力派,如各省的总督,河道总督,漕运总督,以及山东巡抚(只有山东巡抚为正二品,其余省为从二品)。


所以从上面可以看出来,各部院的尚书是从一品衔,而各大总督则是正二品衔,所以从官员品级上来看,是尚书稍高于总督。

但是从实际上来看,尚书虽有较高的品级,却没有相对应的权利。以六部之首兵部来说,兵部尚书号称大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兼任国防部副部长。可是在兵部尚书以上有军机处,还有皇帝的阿哥分管。所以兵部尚书大司马就只能相当于军委委员级别。


而总督大人虽然是正二品衔,但是总督拥有节制数省的军事和行政大权,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地方诸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清代的总督一般会加兵部尚书衔或者东宫三师衔,成为从一品。

而像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在清末期地位逐渐加强,他们也多被加大学士衔,成为正一品,更非尚书可比。


就像李鸿章的官衔包括文华殿大学士,东宫三师和直隶总督。虽然李鸿章的官衔是由大学士赋予的,但我们都知道,真正赋予他权利的是总督衔,地方实力派,而不是皇帝身边的一个虚衔。

以上。


逆流时代

如果单从品级上讲,尚书为从一品,而总督一般为正二品,尚书当然比总督要高。但因为这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权利博弈,所以这是个一直处在变动中的均衡结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很难简单的说尚书实权更大,还是总督实权更大。

清朝如此,明朝同样如此。明朝一开始设置总督的时候,一般都是为了应对危机,是赋予兵权的。从高拱担任首辅的时候就形成了定制,多设置几名兵部侍郎,储备懂军事的高级官员,一旦哪里需要,就放到哪里去执行任务。也就是说,总督在明朝的时候,本身就是侍郎级别,地位是低于尚书的。

从实际运行来说,在明清不设宰相的制度下,六部尚书就成了百官之首。但在实际运行中,明朝又很快就形成了内阁制,内阁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之前的宰相功能,但又稍微有些区别。一开始内阁官员的品级比较低,后来逐步形成了内阁辅臣大体上兼任尚书、侍郎的定制,就等于在六部尚书之上又有了一个内阁阁臣的层级。

到清朝以后,军机处取代内阁,变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机构。军机处和内阁一样,一开始的品级也并不高,但到逐渐稳定下来之后,也形成了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一般都兼任六部尚书、侍郎的定制,等于变相提高了军机处在百官之中的品级和地位。这样,就等于在清朝的官僚体系中,六部之上又多了一个军机处,尚书的实际权力就更低了。

但在承平时期,京官的地位本身就比地方大员更高。因为六部是全国各个官僚系统的中枢,地方上的许多事情都需要通过六部去协调和批准,六部尚书作为六部的行政首脑,当然地位非常重要。实际上,不要说是六部首长的尚书或者是侍郎这种级别,就是六部下属的郎中、主事,往往也非常重要,地方大员要办事,也得找他们通融。这一点古今都一样。

可是如果国家出现重大危机,尤其是出现持续的战乱和动荡,中央权威在走向解体的过程中,六部尚书的地位就远不如总督重要了。因为总督一般都是朝廷任命的负责辖区内全部事务的全权大臣,包括财政、行政、军队和人事,都可以自行处置,然后再向中央报备,而中央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对总督也缺乏有效控制,只能听之任之。

所以,到了晚清时期,总督的地位实际上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在太平天国起义冲击清朝统治的时候,总督所掌握的实际权力和资源远远超过中央。因为这时候中央所能掌握的资源有限,而总督反而因为可以在辖区内截留本应解送给中央的财政收入,所以掌握着更多的资源。中央则因为掌握的资源少,地位不如总督。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之后,虽然中央的权威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和提高,但是一些重要的总督仍然地位高于一般的尚书,尤其是有些总督本身就曾经担任过六部尚书,或者是出任过军机大臣,或者是有大学士的加衔,地位就更加高了。在北方比如直隶总督一般兼任北洋大臣,南方的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其地位就不是一般尚书可比。

其中比较著名的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哪怕他们在总督任上的时候,实际地位也比尚书要高。一旦他们被朝廷调离地方,进入朝廷,也往往不是担任六部尚书,而是直接进入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或者是在内阁担任内阁大学士,就等于地位一下子跳到了普通的六部尚书之上。这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出将入相。

而在1910年之后,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尤其是八国联军入侵时,各地总督发起了东南互保,等于在外交政策上脱离了中央的控制,没有支持中央对列强的战争,导致清廷和慈禧太后在此后更加意识到,地方总督已经有摆脱中央控制的可能,所以逐步调整,由一些满洲亲贵出任各地总督。

一直到1905年之后,清廷下诏让各省都自主编练新军,情况才有所变化,总督的权力才逐渐分散到了各地巡抚手中。到辛亥革命发生的时候,总督反而没那么重要,而各地巡抚则可以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新军,摇身一变就成了新政权下的督军。


萧武

理论上讲,尚书是从一品,总督一般是正二品。尚书的品级肯定高于总督。

实权上讲,就很复杂了。

先说尚书。尚书是从一品京官,天子身边的人,自然是位高权重。可是别忘了,清朝的官制,是吸取明朝的经验教训,围绕着巩固皇权而设计的。休说是六部尚书,即便是内阁大学士,也没有真正的权力,仅仅是起到上承下达的作用而已。说白了,内阁就是皇帝的顾问,军机处就是皇帝的秘书,六部则承办一些已成常规的日常事务。比如吏部,只能考察中级以下官吏的资历,根据例案予以批准或否决其升迁。至于重要人事任免,全由军机处讨论,上报皇帝决定。兵部听起来很厉害,实际上主要也就承办一些武职的任免,至于军政军令,非其所能过问。六部的尚书,说得好听一点是尚书,说得不好听便是个大办事员。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六部尚书,往往有“兼职”。其一:内阁在名义上是朝廷的最高官署,内阁大学士称得上是位极人臣,即便没有实权,也有大把人要巴结他们。权力寻租的空间,相当可观。大学士的副手叫做协办大学士,也算是进入“政治局”的人物。协办大学士大多数兼任六部尚书,无疑提高了尚书的身价。其二:军机处是清朝真正的军政核心,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或者办公厅。皇帝几乎每天都要和军机大臣一起处理公文和政务,决定帝国的大事。军机大臣,基本上兼任六部的尚书或侍郎。这就不仅仅是抬高尚书的身价,而是很有点权力了——毕竟,天天与皇帝一同工作的人,多少能够对皇帝产生一些影响,是谁都不敢得罪的。如果把“兼职”的情况考虑进去,尚书这个角色,也还是蛮厉害的。

再说总督。总督是封疆大吏,掌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所谓宁为鸡头,不为牛后,在地方当一哥的感觉,当然是非常之爽。不知道问题中的“实权”具体是指什么,如果是指中饱私囊的权力,总督自然是高于尚书的。尤其是富裕省份,比如两江总督,只要稍微动点心思,便可富得流油。如果是指办事的权力,那么很明显,尚书高于总督——毕竟是帝国中枢的要职,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闹着玩的。再牛逼的总督,也明白一个道理:朝中有人好做官。

但是,到了清朝中后期,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各省督抚,特别是东南地方的总督们,凭借与太平军作战建立的武装,加上雄厚的经济实力,获得了与中央叫板的权力。义和团兴起后,南方各省督抚以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首,与英美等国签订“东南互保”协议,不参与清廷对列国的宣战,更是说明总督们的权力已经脱离朝廷的控制,远非那些唯唯诺诺的尚书可比了。


龙镇

这个应该归结为京官与地方官的区别。纵观清朝中后期,总督都兼任兵部尚书。若全国议事专职尚书肯定比总督兼任尚书更有话语权,甚至可以谏言总督级地方官的调动和任免;但若论实权来说总督比尚书更具实力,总督在其辖区可以说就是土皇帝拥有绝对权利,京官无法插手。所以说,无法单纯的说谁更具权利,谁更有力量。


铭记于心4462

清朝尚书和总督都是从一品,军机大臣才是正一品,像佟国维,张廷玉,和珅,纳亲都是正一品,都分管六部九卿,纪晓岚,刘统勋,刘罗锅都是从一品。巡抚是正二品。布政使和臬司衙门是三品。道台是四品。知府是五品。都统是正二品。副将是三品,参将是四品。


完全正式

尚书相当于政治局委员兼部长,总督相当于大区第一书记,都是副国级。巡抚相当于省长,提督相当于军区司令。军机大臣相当于书记处书记,吏部尚书相当于中组部部长,兵部尚书相当于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兼参谋总长,礼部尚书相当于中宣部部长兼教育部长兼外交次长,户部尚书相当于中财领导小组副组长兼财政部长兼央行行长,工部尚书相当于发改委主任兼工信部长兼农业部长兼科技部长等,刑部尚书相当于政法委书记兼最高法院长兼最高检察长兼公安部长


独立思考A钢铁意志

在清代尚书属于现代的部长官员。而总督?一般都加尚书衔的。尤其以八大总督为显赫,最大的总督是直隶总督。号称疆臣之首。李鸿章,张之洞不但是封疆大吏还是兼职的军机大臣。尚书只是皇帝身边的臣子而已,但是封疆大吏?在地方上,就相当于皇帝的存在!甚至是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这样的状况,在晚清时代尤为严重。甚至是,不把中央朝庭放在眼里了。八国联军进北京时,几大总督竟然联合外国人签署了《东南互保协议》公开对于大清朝庭说不。这样的情景满清政府,最后也就只能不了了之。


爱看爱思考

清代尚书,是中央部门的最高职务,但不仅仅限于“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如理藩院的负责人也叫尚书。

清代六部有满汉两个负责人,相比之下是满人为主。「初制,满洲一品,汉人二品。顺治十六年改满尚书二品。康熙六年复故,九年仍改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定从一品。」

总督是设置在地方行政区的最高职务,一般负责二或三省的军政民政,有的兼任一省巡抚。

「总督从一品。掌釐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但对于八旗兵制的驻防将军是没有管辖权的,且在给皇帝打报告时,要以驻防将军领衔。

总督巡抚按例都有兵部和督察院的加衔,这并不是说以加衔兼任总督巡抚,而是通过加衔来强化统辖绿营兵和监察职能,也使得品级的变化,总督原为正二品,兼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则为从一品。当然如果是大学士任总督,则是正一品了。

「初沿明制,督、抚系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衔,无定员。顺治十年,谕会推督、抚,不拘品秩,择贤能者具题。康熙元年,停巡抚提督军务加工部衔。不置总督省分,兼辖副将以下等官。十二年复故,并设抚标左、右二营。三十一年,定总督加衔制。由各部左、右侍郎授者,改兵部左、右侍郎;由巡抚授者,升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乾隆十三年,定大学士兼管总督者仍带原衔。明年,改授右都御史衔,其兵部尚书衔由吏部疏请定夺。嘉庆十四年,定以二品顶戴授者兼兵部侍郎衔,俟升品秩再加尚书衔。」

对比这两类职务的高低和权力大小,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总体上以六部尚书地位为高,以尚书外派总督的很少,大多是侍郎外派或巡抚晋升。

对于受到皇帝青睐重视的总督,也可以直接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大学士衔。以提高其地位。著名如后期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举个例子,看看雍正乾隆时的名臣尹继善,在总督、尚书几个职务上来来回回。

- 雍正九年,署两江总督。十年,协办江宁将军,兼理两淮盐政。十一年,调云贵广西总督。

- 乾隆二年,入觐,以父尹泰老,乞留京侍养。授刑部尚书,兼管兵部。四年,加太子少保。五年,授川陕总督。八年,署两江总督,协理河务。十年,实授两江总督。十三年,入觐,调两广,未行,授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处行走,兼正蓝旗满洲都统。未几,复出署川陕总督。十四年,加太子太保。十六年,复调两江。十六年,复调两江。十八年,调江南河道总督。十九年,署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二十一年,实授两江总督。二十七年,上南巡,命为御前大臣。二十九年,授文华殿大学士,仍留总督任。三十年,召入阁,兼领兵部事,充上书房总师傅。三十四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几苇渡

尚书和总督,都是古代封建王朝任命的高级官员,能做到这个位置的,绝对都是立下大功劳,或者是皇帝绝对信任的人。谁家的祖上要是做到了尚书或者是总督,绝对可以吹嘘上几十代人。你就是做了一个县令,对你的家族来说也是不得了大事情,是大大的光宗耀祖。做到尚书总督,你的家族就可以一跃成为全国级别的望族。那么,清朝的尚书和总督,谁的品级更高,谁的实权更大一些呢?

单论品级,肯定是尚书更大。尚书在清朝官员体系之中属于从一品。而总督的品级为正二品。从这一点来说,尚书品级更高一点。不过,总督通常还会加一个尚书的嫌,相当于"荣誉尚书",这样就可以与尚书平级,也是从一品。如此,尚书和总督在品级上面就扯平了。

那么,尚书和总督的实权,哪个大呢?尚书在京城,天子脚下,每天可以遇见比他级别更高的王公贵戚,以及内阁,军机处的大臣,这些人都比尚书地位高,人数至少有好几百。所以,尚书在京城的地位不是很显眼。而总督在地方上权利最大,所谓"山高皇帝远",总督在地方上有绝对的实权。一个总督,往往可以掌控一个省,或者几个省的军政大权,除了八旗驻军的满洲将领和学政他管不了,其他的大小事务,他都有权管辖。这样看,做一个总督,绝对比做一个尚书要"爽"的多。论实权,总督肯定比尚书要占有一定的优势。李鸿章就是一个清朝最有名气的总督,总督界的五星级明星人物。类似的还有张之洞等人。


怀疑探索者

尚书的中央官吏,总督是地方官吏,尚书品级高,总督品级略低,尚书主要是皇帝的办事员儿,总督是直接管理地方的地方大员,是实权派,是个实惠的官,即使尚书权力再大也不能直接任命和罢免总督,所以尚书更像是皇帝幕僚,用自己的才学,影响皇帝决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