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臺灣有很多移動支付平臺,大陸的微信和支付寶份額怎麼樣?

養雞種樹的農民

在臺灣官方的分類中,分為三種:電子支付、電子票証、第三方支付。電子票証最簡單,就是悠遊卡這種,最高只能儲值一萬元臺幣;電子支付則是要發牌照,最高儲值可以到五萬臺幣,目前臺灣只有五家有電子支付的牌照。而第三方支付,則是功能類似支付寶、信用卡這種,但在臺灣的第三方支付,是不能儲值的,是一種代收代付的服務,而臺灣核准做第三方支付的,有4000多家。如果以臺灣的分類方式,ApplePay、Google Pay、Samsung Pay、Line Pay都只是第三方支付,而不是電子支付。

在2017年國際四大支付ApplePay、Android Pay、Samsung Pay、Line Pay全部登入臺灣,而臺灣本土的類似行動支付業者也有14家以上,堪稱是百花齊放的一年。手機裡的支付大戰已經開打,不過,臺灣消費者卻沒有興起熱潮,因為,太多、太亂、太麻煩了。

Apple Pay是在2017年 3 月 29 日登入臺灣的,臺灣金管會銀行局發佈了Apple Pay、Samsung Pay、Google Pay 登臺以後累計到2018年2月底的數據,3 大 Pay 綁卡數已達 321 萬張,交易總額 138 億元,但是隻佔信用卡刷卡的比重卻不到 1%。由此可見,即使加上Line Pay,臺灣在2018年的行動支付還不會成為主流。

行動支付在臺灣這幾年算是有點進展,但與其他支付管道相比,使用率仍然偏低。原因很多,例如:配合通路不多、綁卡限制多、使用者搞不懂行動支付、已經習慣既有管道(如超商支付、悠遊卡)等,這些都是使用者對行動支付使用意願低落的原因,也還須ˇ要時間去打通很多問題,以及法令的修改才能跟上行動支付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