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种粮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亲历者告诉你……

提起非洲,新华经济分析师脑中第一个闪过的居然是《人民的名义》里,外逃贪官丁义珍在非洲大草原上坐着破皮卡一路亡命天涯的场景,看来不光是入戏太深,而且是对非洲知之甚少啊。

然而在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等非洲国家都待过的亲历者说,非洲也不全是大草原,也看不到原始部落,总体生活条件和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差不多,出行以土路为主,有些农村的小孩甚至连汽车的模样都没见过。

在非洲种粮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亲历者告诉你……

李刚华(左)在肯尼亚标准茶场。

不久前,这位亲历者,水稻栽培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结束了对莫桑比克水稻的调研,经过20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和两次转机回到了南京,新华经济分析师第一时间和他取得了联系。

“莫桑比克现在是不是非常热?”非洲,总让人感觉和“热”紧密相连。

“比国内凉快,肯尼亚比昆明还四季如春,莫桑比克的气候则像福建。”李刚华的回答应了去年夏天的那个段子:“非洲人都受不了南京的夏天,因为非洲很多地方都比较凉快。”

在非洲种粮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亲历者告诉你……

非洲给我最大的感觉是贫富差距大。我去过一户人家,他们还有我们旧时代的佣人。”李刚华说,当地既有人住带草坪的大别墅,开小汽车,也有人家里除了衣服,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有人连房子都没有,露天睡草坪。

但大部分人都比较有礼貌。“就我走过的非洲国家而言,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干净。再穷,每家都有厕所,房子再小,厨房和卫生间都是分开的。”

莫桑比克万宝农业项目部。

莫桑比克自然禀赋优越,地多、地好、气候好,最可惜的就是当地人不会种,只能望天收。

李刚华说,莫桑比克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种植条件,土壤肥沃,土地有机质含量很高,是真正的“黑土地”,且耕地大多位于平原地带,温度和光照条件优越,水源充足,国内常见的病虫害在这里也不用担心,此外,劳动力成本只有国内的五分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农业发展条件优越的国家,却需要从外国进口粮食

,约3600万公顷可耕种面积,只有十分之一种上了水稻。

在非洲种粮食是种什么样的体验?李刚华说,当地人一直采用的是原始漫天撒种的播种方式,也不会进行田间管理,水稻亩产只有四五百斤。

落后的传统农耕技术让这个南部非洲国家长期被“粮荒”困扰,种地农民吃不起大米,水稻是用来卖了换取土豆、玉米做主食的。

去年,万宝公司在当地种植了中国的优质籼稻品种,并教当地人科学水肥管理方法,今年就实现了亩产翻番,“随着机械化的推进和新技术的推广,以后产量还会增加。”李刚华满怀信心。

莫桑比克万宝农业项目是我国在非洲最大的粮食类投资项目,同时承担为莫桑比克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技术,培训农技人才、帮助当地实现农业现代化等功能。

莫桑比克万宝农业项目部。

李刚华所在的南京农业大学水稻团队,曾在2011年凭借“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拿到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次非洲之行,李刚华希望展示并传播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业发展理念展示,同时培训当地农技人员,发展现代农业。

在万宝莫桑比克项目区,种子都是从国内运过去的,先经过了一年的试种才知道适不适合当地种植,农业机械也全靠从国内支援。

栽培技术、水肥管理、农机操作,中国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每个过程都操作给当地人看,带当地人干。

李刚华举例说,莫桑比克水资源非常丰富,但很多地方却没有灌溉设施,仍然是“望天收”式集雨水灌溉。虽然水稻田旁边就有河,但如何引水灌溉也不合理。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以前,农家肥是当地的负担,没人会用,如今来自中国的农业专家变废为宝,教会了当地人使用农家肥,原本不名一文的农家肥如今抢手起来,甚至变成了商品。

援非其辛,风雨晨昏人不晓,个中甘苦只自知。“这次印象深的是中国公司的艰辛:大家都住工棚,4月20号晚上下大雨,房间就跟喇叭口一样,吵得睡不着。”

在非洲种粮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亲历者告诉你……

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街头。

虽然行程紧张过程辛苦,但李刚华没有忘了自己的使命,几天之内他有了许多思考和建议——建议当地养良田,引良种,用良技,教良法。

他举例说,项目田块都在20亩左右,初看起来还比较平整,但实际上有一定的坡度,这给水肥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建议用激光平地机慢慢平整土地;

非洲没有一年四季之说,只有雨季和旱季,可以逐步试用水旱轮作,种植豆科作物等,既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又能够增产增效;

从品种选择来说,可以引进国内好品种,在经过一年的小面积试验后,根据效果综合考量,确定是否扩大种植,逐步形成新品种的种植主体;

从水稻生产来说,机插秧在除草、抗倒伏、产量等方面都比直播稻有优势,但投入成本偏高,建议慢慢应用,积累经验;

此外,还要总结近年来在当地水稻种植的经验教训,确定出最适用的技术和方案,促进大面积均衡高产,并针对当地百姓组织培训……

“我还不确定,但学校有一批专家马上要去了。我们准备农闲期开个研讨会,讨论些更适合当地种植业发展的技术和方法。不管去不去,帮助不会停。”李刚华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