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华南农村的老年人

总体来讲,华南老年人的生活最为轻松惬意,可以安度晚年,甚至是有点过于逍遥了;华北农村老年人为完成人生任务,努力打拚,实在是最为辛苦,尤其是有了二、三个儿子,一辈子就很难有好日子过了。中部原子化程度高的农村,只要老年人自己还有劳动能力,他们的日子就很好过,一旦他们丧失劳动能力,尤其是瘫痪在床,他们的日子就最难过了。

华南农村多为宗族村庄,到广东清远农村调查,发现超过50岁再外出务工的农民很少。而清远农村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其实多有剩余。相对来讲,2015年国庆到江苏射阳农村调研发现,村庄低于55岁的农民几乎都进城务工去了,而射阳农村人均耕地反而远远多于清远农村。

更关键的是如何定义老年人。清远农村,一般子女结婚生了孙子,父母就被认为是老年人了。极端的一个例子是,一个39岁的中年男子,儿子结婚生了孙子,他就不再外出打工,而与妻子在家带孙子,心态已是退养状态,赚钱是已婚子女的事情了。从全国农村来讲,农村老年人一般只要还能动,都会下地干活,而清远农村,到了60岁仍然下地干活,村民就会说这是子女不孝没有让老父母过得好一点。

说清远老年人退养比较早,当然也不确切,更确切的说法是,清远农村,老年男性退养比较早,一般50多岁就退出生产,成为家庭辅助劳动力,甚至以休闲为主了。妇女则可能一直在土地上和家庭里忙碌。有当地村民讲,清远农村,30%的老年男人还是不懒的,而至少70%的老年妇女是勤劳的。比较懒惰不参加劳动的老年男人是最普遍的。

清远农村,儿子结婚了,父母就不再有为子女挣钱的责任了,父母的主要责任是帮子女带孙子,挣钱养家的责任转移到已婚子女。子女已婚,抱上了孙子,人生任务就已经完成了,就应该放松了,这是清远农村老年人最普遍的想法。除非家庭条件相当不好,子女也没有成家,家庭负担重,清远农村到了60岁的老年人是不会辛辛苦苦地挣钱更不会进城打工去的。

儿子结婚,父母即由一线退居二线,心态就是退养状态,就不再考虑家庭责任,承担家庭负担,操家庭发展的心,而是要享受家庭生活了。这样一来,在清远农村就是一代人挣钱的逻辑。总体来讲,农民的家庭收入相对有限。清远农村土砖房很多,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可见,虽然清远离珠三角很近,清远农村却并未完全从珠三角获得打工收益。

决定老年人状况的主要是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从家庭结构上看,清远农村很少有父母与子女分开单过的,而在中部地区,父母与子女分开单过是相当普遍的。华北农村,父母则一般与小儿子一起生活。

贺雪峰:华南农村的老年人

从代际关系来看,清远农村的代际交换相对平衡,即父母养育子女长大成人,子女成家后赡养父母。华北农村的代际交换则相对不平衡,具体就是,父母不仅要养育子女长大,帮子女成家,而且只要有劳动能力就应当为子女多做贡献,多积累。长江流域农村,代际之间的交换相对较少,父母养育子女投入比较大,子女成家了,父母就不再承担更多家庭责任,而子女也不为父母提供厚重的养老资源。

仅仅从老年人的状况来看,以清远为典型的华南农村,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老年父母都受到子女的厚待,老年人的日子比较好过;以四川为典型的长江流域,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老年父母都与子女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换;以河南为典型的华北农村,年轻子女对老年父母在物质上有着更强的索取。

或者说,若将中国划分为南、中、北三大区域,从代际剥削的角度来看,北方农村存在着明显的子代对父代的剥削。中部农村子代与父代交换相对比较少且这种交换相对平衡。南方农村,父代从子代那里获取比较多,接近于父代剥削子女。

一般来讲,南方多宗族型的团结村庄,北方多小亲族型的分裂村庄,中部农村多原子化程度比较高的村庄。

北方农村,村庄内存在着分裂型的小亲族结构,就使村庄中有着强烈的竞争,这种竞争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建房的竞争、买车的竞争、彩礼的竞争、办酒席的竞争,这种竞争对家庭构成了巨大压力,所有家庭逃无可逃。各种压力最终转向父母。以彩礼为例,当前华北农村彩礼迅速提高,其中原因是子女提前将父母的家产以彩礼的形式分到手。若有几个儿子,每个儿子结婚父母都要支付高额彩礼,要付出这些彩礼,父母不仅要耗尽积蓄,而且一般都要将自己未来劳动能力抵押出去借钱来支付彩礼。

中部农村原子化程度很高的村庄,村庄竞争程度比较低,家庭结构中不存在北方农村紧张的代际关系,父代与子代各自相对独立地生产生活,力所能及地相互支持帮助。在父代身体尚好,能劳动有收入时,父代的生活质量很好。一旦父代年老体弱,尤其是生病不再能劳动甚至瘫痪在床,子女一般会疏于照料,老年父母处境因此相当不好。

南方宗族性村庄,村庄内存在着一个强有力的总体性结构,这种总体结构可以有效抑制村庄中的过度竞争,从而使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表现在人情方面,清远农村办红白事,送人情是以家族为单位而不是以户为单位的,往往是一个家族送一份礼,虽然这份人情是由每家出钱来筹起来的,但这样每户所出人情钱就不可能有人多有人少,人情钱就不可能恶性上涨。同时,清远农村的彩礼并非是父代向子代提前进行的财产转移,而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的转移支付,所以就不存在通过代际剥削来压迫老年父母的问题。

同时,南方宗族强有力的总体性结构力量也有保护老年人的能力,在这样的宗族性村庄,对父母不孝是相当严厉的指责。父母年老生病,子女就是在外务工也得回家照料父母。若父母自杀,子女会背一辈子不孝的恶名,在村庄声誉扫地。宗族性村庄中具有强大的保护老年人的舆论生产能力,而中部原子化地区则有着强大的保护子女的舆论生产能力,或让老年父母在生病之后就不应拖累子女的舆论生产能力。小亲族地区则有着父母必须完成为子女婚嫁的人生任务的舆论生产能力。

南方宗族村庄,总体性的村庄结构一方面抑制了村庄内不同农户之间的恶性竞争,一方面维系了村庄内相当稳定的有利于老年父母的舆论,所以,在宗族村庄,子女已经成家的父母,无论老与不老,他们在家庭结构中都居于相当主动的位置,他们完全可以更加悠闲地享受退养状态的生活,尤其是老年男人就有更多时间聚在一起无所事事。

因为不存在老年生活的担忧,南方宗族村庄中,老年人更加不留私房钱,反正吃子女的住子女的用子女的,不怕子女不养。中部原子化农村地区,父母一定要趁还能劳动多存一点钱以防老。华北农村,子女不仅会利用婚姻市场上存在着的激烈竞争以彩礼形式提前分割父母的积蓄,而且会想方设法将尚年轻父母未来的劳动力榨取,办法是让父母以负债的形式来支付高额彩礼。父母为了养老安全,在与子女分家时就会试图分一份家产以养老。

总体来讲,华南老年人的生活最为轻松惬意,可以安度晚年,甚至是有点过于逍遥了;华北农村老年人为完成人生任务,努力打拚,实在是最为辛苦,尤其是有了二、三个儿子,一辈子就很难有好日子过了。不过一般情况下面,老年人的晚年,子女都会有一个过得去的照料;中部原子化程度高的农村,只要老年人自己还有劳动能力,他们的日子就很好过,一旦他们丧失劳动能力,尤其是瘫痪在床,他们的日子就最难过了,很少有子女会有耐心照料长期瘫痪在床的父母,而村庄舆论似乎也不站在老年父母一边,因为俗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南方农村的老年人比较惬意,华北老年人比较享福,中部地区老年人比较自由。

2016年4月14日上午

贺雪峰:华南农村的老年人
贺雪峰:华南农村的老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