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會戰的方先覺後來如何了?

胡楊霖

方先覺是抗日戰爭時期聲名最為熾烈的抗日名將之一,一場衡陽保衛戰將他推到了人生的最頂峰,給他帶來了莫大的榮耀,使他成為了不容忘卻的英雄,使他徹底的留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方先覺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家中雖然說不上太富有,但給他帶來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親是晚清的一名秀才,自幼就教導著方先覺瞭解了儒學文化,使古老而即將被廢棄的傳統文化深深植入了方先覺的內心中。


長大後的方先覺憑藉著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當時上海的名校上海政法大學,成為了一名法律系的高材生。

民國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代,很多非常知名的人物往往一開始的時候都沒有選擇正確的道路,所以後來他們做出了改變。

孫中山是棄醫從政、魯迅是棄醫從文,事實證明,他們的選擇是對的,而方先覺在讀書過程中,他接觸到了當時來上海的黃埔軍校人員,他的想法在這一刻發生了改變,他發現原來在自己的內心中竟然隱藏著這麼濃烈的救國之心,所以他選擇了改行、選擇了棄法從軍,他離開了上海,來到了廣州黃埔軍校就讀黃埔第三期。

抗日戰爭中的第十軍以及方先覺

黃埔軍校畢業後的方先覺發展勢頭很不錯,一步步越走越高,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成為了第十軍李玉堂手下的一名師長,李玉堂也是很有名的抗日名將,正是在李玉堂的帶領下,一支原本沒什麼名氣的第十軍在三次長沙會戰中走向了輝煌,他用戰績將原本籍籍無名第十軍打造成了一支名聲鼎沸的強軍。

(李玉堂)

在李玉堂成就第十軍的時候,第十軍的戰績也成就了他,他在不久後就因為戰功跨入了人生的另一個高峰,開始進入了決策層,而他留下的第十軍軍長的位置最終被他傳給了第十軍中能力非常強悍的方先覺。

因為方先覺的資歷在第十軍中不是最高的,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第十軍中很多不服方先覺的軍官與方先覺發生了很多摩擦,各種不服方先覺的言論時有出現。

血戰47天奇蹟般的衡陽保衛戰

不過隨著時間的磨合,這種摩擦慢慢減弱了,而方先覺也帶領著這支強軍在衡陽創造了一個現代戰爭史上的奇蹟。

當時兵員分佈是這樣的,方先覺的部隊有17000多人守衛,而日本人則有著整整9萬多人的精銳部隊對衡陽展開了進攻。


我們都知道日本人因為武器以及訓練的原因,戰鬥力往往都很強大,是能以一敵幾中國軍隊的,在9萬日本軍隊帶著浩浩蕩蕩的攻勢對衡陽展開進攻時,他們還有著很強的自信,號稱只需三天就能將衡陽拔下,然後就可以實行他們打通大陸的計劃了。

但是在方先覺以及第十軍將士們的防守下,日本人的美夢徹底被打醒了,他們投入了全部軍力攻略衡陽,在最後他們打出了血氣、打出了瘋狂,他們甚至陷入了歇斯里底,他們在衡陽戰場上投入了他們輕易不拿出來的毒氣彈,但是在方先覺的佈置下,衡陽堅固得如同一個鐵桶,生生將日本人的攻勢抵擋了整整47天。


要知道當時蔣介石對方先覺最大的希望也不過是守十幾天而已,但是在這一刻,方先覺卻創造了一個奇蹟。

這一場大戰,雙方的傷亡相差非常懸殊,在整個抗戰史上都顯得非常獨特,這一場戰爭中第十軍死亡人數有6000多人,而日本士兵死亡人數竟然高達了12000多人,這一場戰鬥不僅在中國被載入了史冊,在日本同樣也載入了史冊,這一場戰鬥是日本人所記載自身戰損比最高的一場戰鬥,由此可見此戰的特殊。

關於方先覺投降日本人的無奈

但是在堅守47天后,第十軍的戰力基本上已經摺損的差不多了,人員、彈藥以及糧食條件根本不足以使第十軍繼續支撐下去了,當衡陽準備被攻破,日本人準備攻進城內的時候,方先覺帶領著士兵們向日本人投降了,雖然方先覺向日本人投降了,但是我們能將它當成是一個漢奸嗎?我覺得是不能的!

因為方先覺如果只是為了他個人著想的話,他是絕對不會向日本人投降的,甚至在衡陽準備被攻破前的時間裡,方先覺還拿起了自己手中的槍,準備結束自己的生命以給整個國家一個交代。


但是在危急之刻他手下的副官就救了他的性命,並在苦苦勸說下,使方先覺放棄了自殺的行為,方先覺這才將注意力放在地上躺著的一個個傷兵身上,他們都是在抗擊日本人時所受的重傷。

這個時候方先覺的內心情緒翻湧,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並不能就這樣死去,他不能放棄這些為國家受傷的士兵們,所以他選擇了向日本人投降,最主要的條件就是讓日本人不殺傷病和幫助他救治傷病兵。

對於方先覺,日本人也是欽佩的,日本人佩服真正的勇士,在他們的眼中,能以少數兵力抵擋他們大軍的方先覺就是其中之一。

方先覺的晚年

被救回來的方先覺在當時成為了最大的抗日英雄,他和第十軍在衡陽戰場上的英勇事蹟被人們交口稱讚,人們忽略了方先覺投降日本人的事情,方先覺也拿到了最高榮耀的青天白日勳章,在那一段時間裡,是方先覺最風光的時候,但是在後來,因為很多事情,方先覺卻被冷落了下來。

在蔣介石帶著部下退往臺灣後,衡陽保衛戰的投降被一些人當成了攻擊方先覺的手段,原本方先覺在臺灣應該是有好幾次機會能當上總司令職位的,但總是在關頭時刻功虧一簣,方先覺的過往會被某些人當作否決他的利器,而且這一柄利器的作用效果還非常好,總是能沒有絲毫餘地地將方先覺拒之門外,因此方先覺到死也沒能擔任上他夢寐以求的總司令之職

所以說這就是方先覺的晚年,在我看來方將軍晚年的遭遇純屬無妄之災,大家可以試想一下,這麼一位在最後關頭寧願舉槍自殺也不願向日本人投降的抗日名將,他選擇投降的那一刻究竟承受了多大的煎熬?榮耀在當時就相當於方先覺自己的生命,但在後來,他發現了比自己的榮耀還要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地上躺著的抗日烈士們,與他們的性命相比,自己的榮耀又算得了什麼呢?人生往往總是這麼的無奈,我覺得方將軍最後的選擇不僅沒有為他的榮耀降分,反而將他自己推上了史無前例的英雄身份上,我們應該向英雄致上崇高的敬意。


孤客生

估計題主想問的是“衡陽保衛戰”的第十軍軍長方先覺,因為第三次長沙會戰時,第十軍的軍長還是黃埔一期李玉堂中將,奉命鎮守薛嶽“天爐戰法”的爐底長沙城,而方先覺時任該軍預備第10師師長。

如果“爐底”長沙城破,則薛嶽的反包圍計劃將功敗垂成,所以第十軍2萬餘人面對兩個師團的日軍猛攻,壓力可想而知。方先覺指揮所部,血戰三天三夜,力保陣地不失,三個團傷亡大半。到1942年1月4日凌晨,發覺已被國軍主力反包圍的日軍開始倉惶撤退,遭到重大損失,史稱“長沙大捷”。





(薛嶽和方先覺劇照)

戰後李玉堂升任第29集團軍副總司令,在長沙保衛戰表現最為出色的黃埔三期方先覺被直接提升為軍長,獲四等寶鼎勳章,第十軍因防守時不動如山被譽為“泰山軍”。

1943年11月,方先覺率第十軍馳援被圍常德的第七十四軍餘程萬57師,因薛嶽越級指揮,造成任務失敗且第十軍傷亡慘重,接任預10師師長的孫明謹少將戰場犧牲,方為此與第九戰區司令官薛嶽發生多次爭吵,薛嶽擬將方先覺撤職換以親信,遭第十軍全體官兵反對,在李玉堂的陳情下驚動重慶軍委會,方先覺雖得以留任,但也種下禍根。



(薛嶽劇照)

1944年5月,“長衡會戰”打響,日寇第11軍橫山勇部集結強大兵力一舉佔領長沙,方先覺奉命死守長沙以南的重鎮衡陽,軍委會下達的任務時間是堅持10到15天,四周援軍必至,結果第十軍以1萬7千人整整堅守了47日不見援兵,斃傷日軍2萬餘人,直接導致日本東條英機內閣下臺,成為抗日戰爭史上的城市保衛戰奇蹟。

為保護7000多傷員免遭屠殺,8月8日方先覺率殘部放下武器,當年11月,方先覺等人逃離日軍軟禁回到重慶,蔣介石亦沒有深究,反而任命其為集團軍副總司令,但是方將軍放下武器這一汙點,卻伴隨終身,成為揮之不去的痛。



抗日戰爭勝利後,先後任青年軍207師師長、206師師長和第88軍中將軍長,結果又劃歸“徐州綏靖公署”指揮,與綏署主任、老上級薛嶽冤家路窄,在上面陳誠的支持下,薛嶽終於找藉口將方先覺撤職查辦,苦命的一塌糊塗。

逃臺後因為衡陽失節一事,始終被同僚攻擊,再無領兵一方的機會,被安排各種副職或閒職,1968年不得不退出現役,1983年鬱鬱而終,是一位悲情的抗日將軍。


度度狼gg

中國戰法進入西方軍史的不多,“方先覺堡壘”卻能進入西點軍校的教材。


有人如此描述方先覺:
他在城內佈防之前,第一個命令是全城百姓疏散。他鄭重向百姓承諾:走的時候把門鎖好,他保證所有士兵不會進入任何一個人的家,如果有鎖損壞,他負責賠償。

他發動所有官兵,集廣思益,創造出以他名字命名的戰壕,這個戰壕殺死了無數日軍。

他把軍部指揮所設在距前線300米之地,日軍多次衝鋒到他面前,他沉穩應戰,絲毫不懼。

他是這支中國軍隊的最高指揮官,他叫方先覺。


曾經有日本雜誌評選中國古今百位名將,分為進攻和防守。方先覺與張飛並列“中國古今十大防守悍將”。方先覺帶給他們的挫敗讓現代日本人心有餘悸。

日軍戰史形容方先覺:“敵人之首將方先覺將軍為第一驍勇善戰之虎將;其第10軍之4個旅,皆抱必死之決心,負隅頑抗,寸土必爭,其孤城奮戰之精神,實在令人敬仰。”事實也如此,第10軍戰鬥至城破最後一天,絕無一個士兵投敵。“苦難的衡陽戰役”結束讓日本人如釋重負。後世有參戰的日本官兵,曾多次組團到臺灣祭拜方先覺。讓敵人心底折服,是方先覺偉大的成就。

方先覺的老兵回憶當年:“我們第10軍打仗很厲害,很勇敢,軍長方先覺不怕死,每次打仗都衝在最前面。”老兵一臉自豪。


方先覺是從最低級的軍官成長為國軍的高級將領。衡陽保衛戰時,他與另一位抗日名將,74軍的張靈甫,是湖南第9戰區的兩大王牌戰將。

兩人英雄相惜,方先覺後來把女兒嫁給了張靈甫最小的兒子張道宇。

常德保衛戰時,方先覺派出第10軍的預10師增援,預10師打敗了日軍一個師團。日軍出現誤判,認為預10師是國軍主力。其他國軍正常戰鬥力,3—5個師才能匹敵日軍一個師團。於是重新集結重兵,預10師最後全軍覆滅。方先覺就是預10師前任師長,他帶出來的軍隊有多強。

整個衡陽保衛戰,第10軍參戰官兵17000人,到戰鬥結束傷亡達到%90,陣亡7600人。日軍傷亡6萬餘人。雙方戰損比為1比5,以前國軍是5,日軍是1。衡陽保衛戰創造了抗戰史的奇蹟。

日本雜誌評選方先覺為中國十大防守悍將,名至實歸。

孫子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方先覺以寡敵眾,仍大量殺傷敵人,豈不是智?以弱擊強,毫無畏懼,豈不是勇?與戰士同生共死,豈不是義?令行禁止,無一士兵投降,豈不是嚴?奉命守城10天,最後彈盡糧絕47天,豈不是信?雖大節有虧,伺機歸國,不失為忠。



方先覺,古之名將不過如此矣。

雖然如此,此後的方先覺,再難得重用。1949年到臺灣,方先覺曾任澎湖防衛司令部副司令官,第一軍團副司令,1968年退役。在家修身養性,練習書畫。1983年3月病逝於臺灣,享年78歲。可惜如此名將,不得為國效力盡忠,蹉跎歲月半生。


滄海歷史春秋

“衡陽保衛戰”堅守47天的輝煌戰例,讓方先覺在將官都能擔挑鬥量的國軍裡依然那麼引入注目。方先覺(1905/11/22~1983/3/3),江蘇徐州(現安徽)蕭縣人,黃埔軍校三期步兵科畢業,國軍陸軍中將。

1940年,第二次長沙會戰時,他擔任師長的預10師編入李玉堂任軍長的第10軍,在長沙以北的金井佈防,阻擊日軍。因3個師的陣地均被日軍突破,金井失守,軍長李玉堂被撤職,方先覺受記過處分。

1941年12月,第三次長沙會戰,預10師編入固守長沙部隊的序列之中,堅守4天,傷亡慘重,但為第三次長沙大捷立下汗馬功勞,李玉堂升職後,1942年3月,方先覺被任命為第10軍軍長。

在錯綜複雜、宗派林立的國軍隊伍裡,作為軍長的方先覺處境極其微妙。一句話,他的根不夠深,沒能進入嫡系中的嫡系。一不是老蔣的老鄉;二他是同期黃埔生最先升任將官的,而在黃埔時期的老長官陳繼承又很早離開作戰序列,助力太少;三他不是原軍長李玉堂的嫡系,第10軍中第3師師長周慶祥才和李玉堂的關係不一般;四是和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關係不算太好,因為馳援常德友軍時,薛嶽越級指揮造成第10軍的下轄師損失慘重,兩人發生多次爭吵。

在衡陽保衛戰前夕,沒當成軍長的周慶祥還向蔣介石告方的刁狀,蔣介石不得已委派陳素農接替第10軍軍長,陳素農趕到桂林時,大戰已迫在眉睫,他就寫了封信給蔣和軍委會,以臨陣換將不利於軍為由,拒絕前往衡陽。反觀周慶祥告狀的理由之一竟是方先覺結婚10年有7年在抗戰,但妻子卻生下6女一子,故方先覺乃嗜酒好色之人。這個理由當時現在看起來都奇葩得很。

衡陽保衛戰前的佈防為第10軍孤軍堅守47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方先覺先是做出日軍會將城南作為主攻方向的正確判斷,而後官兵花費20天所構築的防禦工事被寫入日軍戰史,被高度讚揚,稱其為偉大。

可再偉大構思精巧的防禦工事都禁不起一輪又一輪地狂轟濫炸,再堅強信念支撐的人若沒食物吃,沒有乾淨的飲用水,沒有可以打擊敵人的彈藥,也會有支撐不住的一天。

浴血奮戰47天后,衡陽城破。忍受著飢餓、疾病還頑強地活著的人內心深處應該是不想殺身成仁的。畢竟他們為堅守衡陽付出了全部心血,冒著槍林彈雨時不懼戰死,一直期盼著勝利,盼望著援軍的到來,因為希望能向死而生。可不能突圍,幾千傷兵是走不了的,如果丟棄受傷的士兵自己棄城逃跑,即使活著出去也難免是死路一條,餘程萬的常德之戰就是先例。第3師師長周慶祥率先嚷出了“我不服,打鬼子也要先活著。”權衡之下,選擇掛白旗,放下武器。

軍長方先覺,參謀長孫鳴玉,3師師長周慶祥,190師師長容有略,預10師師長葛先才被一起軟禁在教堂,暫編54師師長饒少偉單獨關押‘後來周慶祥和孫鳴玉先跑回重慶,接著饒少偉跑了,兩年後率部起義。然後方先覺才被戴笠派人營救出來,花了20多天回到重慶,最後是葛先才和容有略脫離魔爪。

不過先跑回來的並沒能唬住蔣介石,他在接見方先覺時忽然問:“聽說周慶祥脅迫你同意來的?”方猶豫了一下還沒說話,蔣就揮手讓他走了。這一猶豫證實了蔣介石心中的猜測。

第10軍是蔣介石抗戰的一面旗幟,蔣為了國際聲望,厚待各位將領,給他們安排了不低於以前的職務,發勳章、發生活費。1946年2月,又命少將高參葛先才回衡陽收斂犧牲將士骸骨安葬,修建了“陸軍第10軍陣亡將士之墓”。戰役結束近兩年後,官兵們的忠骸終於得以入土為安。

周慶祥,1947年守備膠濟路周村、西村時,被許世友趕下陣地,蔣介石當即命令王耀武將其就地槍決。追隨蔣介石去臺灣的方先覺、容有略、葛先才再也沒有得到重要職務。

1982年,方先覺以79歲的高齡謝世,他的墓碑上按照他生前的遺囑銘刻著“國民革命軍陸軍前第10軍戰士方先覺之墓”,沒有年考,沒有職銜,第10軍戰士是他一生的印記。


今安在的文史情緣

方先覺正式走入公眾視界,是在第三次長沙會戰獲勝之後,也就是薛嶽的“天爐戰法”奏效之時。這一次,方先覺的預10師和其所在第10軍擔負守衛爐膛的重任,血戰堅守而不退,終於換得時間合圍日軍,得以促成大捷。

此次會戰之後,第10軍軍長李玉堂榮升27集團軍副總司令,方先覺接任了第10軍軍長。這次升遷,並沒有給方先覺帶來好運,而是與薛嶽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情仇。

1.常德會戰結怨。

常德會戰時,第10軍奉命增援友軍,但遭遇日軍阻擊,預10師情勢危機。由於薛嶽越級指揮,將第10軍的190師調走,導致方先覺全盤計劃落空,並使全軍陷入被動,預10師師長孫明瑾戰死,第3師和第190師都遭重大損失。

戰後,方先覺找薛嶽打官司,多次發生激烈爭吵,並因此將官司打到了軍委會,而最終蔣介石送了“忠義表天地”的匾,算是作了個小結。但是,正是因為如此,薛與方算是結了怨。

2.解放戰爭穿“鞋”。

方先覺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視線,是衡陽會戰堅守47天的事蹟。這一次,方先覺是露足了臉,先是堅守被吹,後是投降被罵,再是逃脫被誇,整整一套三部曲,可謂出盡了風頭。

但是,到了解放戰爭,方先覺再次遇到了薛嶽長官。薛長官對付方先覺這個刺頭的辦法就一個,棄而不用。而且,方先覺的整編第88師還被抽走一個旅,配屬給了整編第11師,這就是典型的釜底抽薪啊。這還不算,後來因為88師吃了敗仗,薛嶽又撤了方先覺的職,他們倆的官司又打到了國防部。不過這一次,他們的糾紛不足以引起公眾的關注。


此後的方先覺,就不再有領兵打仗主政一方的權力,要麼當參議,要麼當副職,要麼當教官或是學員,最後一個軍內職務,應當是聯合勤務總司令部督察委員會主任委員,名副其實被打入了冷宮。不過,不再領兵的方先覺壽命尚可,到1983年病逝,享年80歲。


軍緣鑫播客

方先覺:(1903—1983),字子珊,安徽蕭縣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三期,國民黨陸軍中將。

1944年長(沙)衡(陽)時,身為第10軍軍長的方先覺奉蔣介石的命令堅守衡陽城兩個星期,最終方先覺堅守衡陽城長達47天,最終向日軍第11軍橫山勇投降,這是蔣介石黃埔學生中第一個向日軍投降的。方先覺投降日軍後,設法從日軍那裡成功逃回了重慶。回到重慶後蔣介石沒有責怪方先覺,讓其擔任了第36集團軍中將副總司令。

抗戰勝利後,方先覺和他的老上級李玉堂成為了一對難兄難弟。1946年方先覺被任命為整編整編第88師師長。該師所屬的徐州綏靖公署正好是薛嶽,抗戰時二人就有矛盾。內戰爆發後,薛嶽唯獨將整編第88師留下徐州擔負城防任務,同時又抽調了該師下轄的第21旅,削弱了方先覺的實力。同年12月,晉冀魯豫野戰軍圍攻第21旅,薛嶽命令方先覺為東路縱隊和劉汝明為西路縱隊救援第21旅。此戰東西兩路縱隊遭到晉冀魯豫野戰軍的重創,戰後追查責任時,薛嶽和方先覺互相指責。最後由於薛嶽和陳誠是同學,資歷較淺的方先覺被革職查辦。

1948年方先覺擔任陸軍總司令部第1訓練處中將副處長,負責新兵的訓練。1949年調任第6兵團副司令,1953年調任澎湖防衛中將副司令,1959年調任第1軍團中將副司令。由於受衡陽投降的影響,方先覺去臺灣後,始終擔任的是副職。1968年最終以中將軍銜轉入預備役,蔣介石給了他一個“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的頭銜,1983年在臺灣病逝。


歷史軍魂

長沙會戰當中,以衡陽會戰,最為慘烈。衡陽保衛戰堅持了47天,這是在中國抗戰史上非常知名的一次戰役,衡陽保衛戰最終以慘烈的,結局而收場,但是衡陽保衛戰正是由於衡陽守軍,堅持不懈的努力,原本將日軍計劃拖住七天,卻整整拖住了47天,而這在中國抗日戰爭歷史上,是非常,戰果彪炳的一次勝利。


抗戰中由於日本,激烈者想要貫穿,運輸線,所以,就發動了長沙會戰,在長沙會戰當中,長沙岳陽等城市先後失守,這時候衡陽就處在了非常關鍵的,橋頭堡,地位,這時,國民黨要求,衡陽守軍方先覺部要守住衡陽,七天已被,後面的軍事佈置。而衡陽守軍得到這一命令之後,就開始了長達47天的持續戰鬥。


黃埔軍校出身的方先覺帶領了衡陽守軍,以堅壁清野的戰略,不斷的與日軍進行消耗,無論是日軍的炮擊,毒氣戰等都被方先覺,部隊打退,而且衡陽會戰生生消滅了日軍幾萬人,所以這一次的戰役雖然最終以方先覺部,投降耳,靠中,但是最終由於投降日軍的偽衡陽縣縣長,的幫忙,最終方先覺還是和幾個手下逃出了橫樑,最終,與國民黨的,進部隊,一起返回了重慶,而方先覺也就成了,當時的抗日英雄受到了蔣介石的嘉獎,而當時在全國來說,方先覺都屬於是英雄一般的人物。


無論如何,衡陽保衛戰是中國人大出的,一場,非常值得,紀念的,戰役,從這一場戰役之後,中國抗戰的士氣被徹底的打開,直到日軍被徹底的投降後。那一段的戰爭中國軍隊一直取得了主動。


願做春風暖人心172

方先覺將軍率國民革命軍第十軍堅守衡陽47天,驚天地 泣鬼神,在彈盡糧絕、外援無望的情況下,為了保全傷兵的性命,與日本侵略軍達成協議,放下武器,然後,設法逃出生天,並回到重慶,按西方的標準,方將軍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可在東方,按照蔣介石“不成功,即成仁”的標準,方將軍不但是敗軍之將,而且是降將,好在方將軍戰績輝煌,創造了國民黨軍有史以來的最佳,蔣介石也就沒有處分方將軍,可方將軍的名聲和仕途是受到了嚴重影響,他最終在臺灣以陸軍中將退役,陸軍中將就是他堅守衡陽時的軍銜,一直到死,沒有得到晉升。


洞庭一葦1188

比張自忠幸運,沒有成仁。

衡陽保衛戰打到最後,為了保手下將士性命,被逼放下武器,成為一大汙。後逃到重慶後,雖沒被蔣中正責罰,但也沒再被委以重任。

到臺灣後,還是一樣,最後鬱鬱而終。其實也不見得是實情,應該屬於領著津貼卸甲歸田的老將,只不過得了個善終而己,沒那麼多大帽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