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丁村访古

山西丁村访古

(我最钟情的17号院,气势宏大而又雕饰细腻。牌坊上可爱的象鼻群起,寓意万象更新。)

丁村位于今襄汾县城以南不远,汾河谷地东岸的台地之上。地势坦荡,东靠群山,西临河床,黄土高坡的郁郁丛林之中,掩盖着一座座村落民居,貌似朴实无华,细看则规模整齐,布局完善。汾河中游谷地一带,自古是唐尧旧地,文化积累丰厚,但历经几千年沧桑往复,其历史遗存早已如黄土高原般支离破碎,旧影飘零。今日所存丁村一处,却是少有的精品,不仅有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还有大片明清民居群,形成了一村同时拥有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少见情况。作为旅游品牌或许丁村并不成功,但作为文物古迹却价值不凡。

山西丁村访古

(半亩方塘一丈开,楼台倒影水清浅。。。)

村东口连接公路,因此往往作为游人的入口。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处方形水塘,背后建一楼阁,二层突出一座平台,可凭栏观景,故曰观景楼。这是村头不大的一块公共场地,村民们推着载满水果和蔬菜的板车做着买卖。记得江南徽州古村落入口处每有水塘,说是聚集全村的财气和运气。而在缺水的北方,能挖出这半亩方塘,岸边绿树掩映着高耸的观景楼台,不啻也为一道风景。而且作为丁村的序幕,给来访者以亲近感。

山西丁村访古

丁村有成片保存完整的民居院落,多为窄院四合院,是山陕一代常有的民居格局。村内按照丁字街基本可分为北、南、西三片民居群,其中北路设有丁村遗址博物馆,南路开辟为丁村民俗博物馆,西路则多为有住户的民居,各司其职,功能鲜明。其中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0多座院落。虽然每个院落都有明显的中轴线,遵循左右对称布局,但连接成群后,从布局图上看层层叠叠,宛若迷宫。这里历来为丁氏家族所居,但并无晋商大院那样的商业文化气息(未发现有经商的历史痕迹),也无韩城党家村那样重视儒家教化的传统(没有魁星楼、贞节牌坊,也没有家训题字),所以更像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农村,与世无争地过着耕织生活,繁衍后代,积累财富便盖起豪宅。

山西丁村访古

正因为人丁的兴旺,宗系日益复杂化,宅子也不断扩大,形成了这样的连片迷宫。今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代所建,但有的宅子前后跨数十年才完工,或许是因为资金不足的问题,或许是因为宗族分家析产的纷争,今天已经不得而知。气派雄伟却默默无语的丁村民宅,留给我们今天的历史信息太少,无法再现丁家时代延续发展的故事细节,只能凭空感叹几百年世事的盛衰无常。

山西丁村访古

(窄院四合院之一:丁村民俗博物馆)

山西丁村访古

(窄院四合院之二:丁村民俗博物馆)

山西丁村访古

(窄院四合院之三:丁村民俗博物馆)

具体史实虽语焉不详,细心的游客仍然可从民宅的格局、细节的装饰等方面读出一些信息,特别是古代农村的社会结构和村民们的精神世界。窄院四合院像一条狭长的小巷,倒座房间多为杂物间和厨房,空间狭小;两侧厢房较为低矮,多为晚辈寝室,内有火炕,炕头设一锅,可以烧柴烧水;中间正厅则占据高度优势,内部空间宽敞,木构用材硕大,应当是作为家族聚会的中心,两侧也可能为长辈起居之所。规整和等级森严,是这些四合院的特点,也是传统等级社会的反映,长幼尊卑,每个人都在家族的等级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丧失个性的存在。窄窄的院子,透出头顶一丝并不开阔的天空,说明古代村民生存狭窄,只能在既有的社会制度夹缝中求生存,少有变化和开阔的视野。

山西丁村访古

(丁村民俗博物馆内不常见的题字,偶尔能看见儒学教化的影子)

山西丁村访古

(雨后春意盎然)

就在这样貌似停滞不前的社会中,村民们的精神生活虽朴实却丰富。丁村民俗博物馆集合了几套前后院落的四合院住宅,在大厅和厢房都安置了不少图片资料,借以说明古代传统民俗——这恰好是应了丁村的主题,在日常生活的旧影中体会古代农村的精神世界。博物馆的内容包括婚丧嫁娶、耕读育人、节日风俗、民间禁忌,带有浓郁的北方乡土气息和民俗特点,展示了村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生活状态。穿梭于民俗博物馆的几间大院内,时而亮敞的院落,时而狭小的走道,空间体验的变化让人感觉趣味无穷。想象当年在期间来回穿梭的主仆、男女,却又不知今夕是何年。

山西丁村访古

(腊八粥的八种原料)

山西丁村访古

(制作月饼的模板,可以看见月宫、嫦娥、玉兔捣药的形象。这类月饼在二十年前还是家常便饭。)

山西丁村访古

(端午佳节,正好是我拜访丁村的时节。这是民俗博物馆最为天伦之乐的一副画面:一家老少围坐桌前,妻子给丈夫端倒雄黄酒;老夫妇用雄黄酒给孙子额头上画上“王”字,为了辟邪和祝福孩子健康成长;桌上热腾腾的鸡鸭鱼肉还有捏成虎头形状的面塑;旁边的丫鬟端上一大盘粽子。全家洋溢在幸福之中——或许幸福的生活就这么简单。虽然端午节起源于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情怀,却在民间以这种方式扎下根来......)

山西丁村访古

(民间禁忌)

山西丁村访古

(乡土神)

山西丁村访古

(皮影戏,北方民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既富有童趣又构思精巧)

值得一提的还有丁村民宅的砖雕、木雕,由于建筑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只能在细节上显富,这几乎是古代民居特别是山西民居的一大特点。木雕上主要是富贵牡丹、游龙戏凤,生动活泼又于木构本身融为一体。砖雕则做采取浅浮雕形式,画上象征吉利的动物形象,如得鹿(禄)封(蜂)侯(猴),又如耄(猫)耋(蝶)之年。巧妙地利用谐音,含蓄地表达一种美好的祝福和祈愿。

山西丁村访古

(精美的瓦雕)

山西丁村访古

(正厅前廊的木雕)

山西丁村访古

【耄(猫)耋(蝶)之年,寓意长寿:17号院】

走出民俗博物馆,想去寻访其他可圈可点的民宅大院。街巷拐角,不远处一座气派的门楼吸引了眼球,料想其中必有珍宝。这就是著名的丁村第17号院,进入门内果然气势不凡,首先一座牌坊雕饰繁缛,特别是两侧作斗拱状的无数象头象鼻,甚是可爱,据说这寓意着万象更新。院内正厅高大,貌似两层,虽人去楼空,其精美的窗饰仍让人赞叹不已。面对的小姐秀楼已年久失修,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此时的情景显得有些寥落。

山西丁村访古

(17号院的门楼,真有点深藏不露啊。)

山西丁村访古

(17号院:琳琅满目的敕建大牌坊)

山西丁村访古

(17号院的主厅,足足有两层高)

很多民宅还有人居住,不对外开放。有些较为破旧,仅剩断土残垣。村西口有一座三义庙戏台,单檐宣山顶,结构简朴。正面木版尚未消失的墨迹写着“义重桃园”,左右两侧砖砌屏风,分别上书“精忠贯日月”、“豪气凌云霄”。当年肯定在此地上演了不少戏曲,给村民单调的生活增添一丝乐趣。如今村子里的儿童还时而在这座戏台间爬上爬下,玩耍嬉戏。沧桑的木构,斑驳的砖石,都忍辱负重地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村民的生活和梦想。汾河谷地的这片村落,是古时人们生存空间的一个缩影。

山西丁村访古

(村西口孤零零的三义庙戏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