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上的山西雄關——寧武關,九邊重鎮太原鎮的治所

印章上的山西雄關——寧武關,九邊重鎮太原鎮的治所

篆刻:李澤峰

寧武關位於山西省中北部,寧武縣城區,是明朝長城防線外三關之一(另兩關為偏頭關、雁門關),處於三關中路,又是明沿長城一線九邊重鎮之一山西鎮(亦稱太原鎮、三關鎮)的治所。

外三關之中,偏頭為極邊,雁門為衝要,而寧武因其地處“三關”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應偏關,東援雁門”的戰略作用。故《邊防考》上說:“以重兵駐此,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關,北可以應雲朔,蓋地利得勢。”

印章上的山西雄關——寧武關,九邊重鎮太原鎮的治所

寧武關是三關鎮守總兵駐所所在地。關城始建於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在明成化、正德、隆慶年間,均有修繕。關城雄踞於恆山餘脈的華蓋山之上,臨恢河,俯瞰東、西、南三面,周長2公里,開東、西、南三門。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增修之後,關城周圍約2公里,基寬15米,頂寬7.5米,牆高約10米,城東、西、南三面開門。

寧武關是三關鎮守總兵駐所所在地。關城始建於明景泰元年(1450),在明成化、正德、隆慶年間,均有修繕。關城雄踞於恆山餘脈的華蓋山之上,臨恢河,俯瞰東、西、南三面,周長2公里,開東、西、南三門。成化二年(1466)增修之後,關城周圍約2公里,基寬15米,頂寬7.5米,牆高約10米,城東、西、南三面開門。成化十一年(1479),由巡撫魏紳主持,拓廣關城,周長3500多米,加闢北門,建飛樓於其上,起名為鎮朔城,南北較狹,東西為長,關城周長七里呈長方形,城牆高大堅固,四周炮臺、敵樓星羅棋佈。到弘治十一年(1498),關城又被擴展為周圍約3.5公里。城牆增高了1.5米,並加開了北門,不過這時的城牆仍為黃土夯築,磚城牆是萬曆三十四年(1606)包砌的。

印章上的山西雄關——寧武關,九邊重鎮太原鎮的治所

萬曆年間,在全部用青磚包砌城牆的同時,還修建了東西2座城門樓,在城北華蓋山頂修築了一座巍峨聳峙的護城墩,墩上築有一座三層重樓,名為華蓋樓。關城不僅與內長城相連,而且在城北還修築了一條長達二十公里的邊牆。寧武距鳳凰山之北,傳說由鳳凰所變,故有“鳳凰城”之稱,遇敵侵犯可神奇地飛走。但見城池猶如鳳身,城北華蓋山護城墩酷似鳳首,東西延伸的兩堡儼然鳳翅,南城之迎薰樓,正如高翹的鳳尾。雄居城中的鼓樓,位於今寧武縣城人民大街,平面佈局基本呈正方形,外觀為三層三簷九背重簷歇山頂,下置磚石所券十字穿心洞底座,通高30餘米,氣勢宏偉,堪稱鳳凰的心臟,使人產生美妙的聯想。萬曆末年,增高城牆,加以磚包,關城更為堅固雄壯。

明末天下大亂,義軍蜂起,崇禎十七年二月的寧武關之戰是明亡前夕的最後一場血戰。李自成為東進北京,在“寧武關”與明軍進行了一場爭奪戰,史稱“寧武關之戰”。寧武關成為阻止李自成農民軍北上的最強固的防衛工事,最終李自成擊敗鎮守雁門關的三關總兵周遇吉,為奪取北京掃清了障礙。今在寧武恢河東岸,仍有周遇吉之墓,為磚石所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