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軌道交通三個“指日可待”和兩個前瞻性研究,細思極恐!

中國軌道交通三個“指日可待”和兩個前瞻性研究,細思極恐!

胡文

時值重要時間節點的博鰲亞洲論壇,幾乎變成了世界經濟的達沃斯論壇。會上消息十分之多,其中,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化龍所透露的中國軌道交通三個“指日可待”,尤其是關於飛行列車以及管道運輸技術的前瞻性研究值得關注。

新華社報道,劉化龍在年會上透露,中國軌道交通未來三到五年將實現智慧列車、可變軌距高鐵、六百公里時速磁懸浮列車三個“指日可待”。

第一個“指日可待”是京張高鐵將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投入使用,這是一個完全智能智慧的列車,相信從車輛的設計和自動化管理會給乘客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第二個“指日可待”是2020年左右將推出一款可變軌距400公里時速的高鐵,將解決跨境運輸時軌距不一樣的難題,實現高效快捷運輸。

第三個“指日可待”是2020年左右,600公里時速的磁懸浮列車樣車將會下線。

此外,中車集團碳纖維新材料在軌道交通領域的應用將於2020年取得突破,今後無論地鐵還是高鐵的車廂都將更加綠色環保。

劉化龍表示,黑科技也有利於技術進步,無論是4000公里時速的飛行列車還是其他管道運輸技術,中車集團都在進行一些前瞻性的研究。軌道交通最關鍵的是安全可靠,飛行列車離真正投入使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待時間的驗證。

在劉化龍透露的信息中,最讓人期待是可變軌距400公里時速的高鐵。目前,中國投入運營的列車最高時速也不過是350公里。而可變軌距400公里時速的高鐵,不僅在速度上進一步提速,而且還可實現可變軌距,這是非常具有針對性的高鐵設計,使得高鐵有條件大踏步走出國門,並在不同國家之間形成高鐵網絡。一旦突破,對“一帶一路”倡議及其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根據中國中車2016年10月24日公佈,“可變軌距400公里時速的高鐵”原為“時速400公里跨國聯運高速列車”。項目將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同軌距、不同電壓制式、不同環境溫度、不同技術標準、不同信號控制的運用需求,按照統一的技術平臺、不同的技術路線研製具有產品平臺特徵的時速400公里跨國聯運高速列車。

更重要的是,劉化龍透露,4000公里時速的飛行列車還是其他管道運輸技術,中車集團都在進行前瞻性的研究。經此披露後,中國至少已經有來自航天和鐵路兩大系統的機構,在進行飛行列車的研究。

2017年8月30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官方微博“中國航天科工”發佈消息,航天科工開展“高速飛行列車”研究論證,擬通過商業化、市場化模式,將超聲速飛行技術與軌道交通技術相結合,研製的新一代交通工具利用超導磁懸浮技術和真空管道,致力實現超音速“近地飛行”。航天科工是全球首個提出超聲速地面運輸系統的集團公司,將按照最大運行速度1000公里/小時、2000公里/小時、4000公里/小時三步走戰略逐步實現。這一消息發佈後,當時引起了極大爭議。

航天科工三院三部高速飛行列車項目技術負責人毛凱當時透露,目前“高速飛行列車”工程項目已聯合國內外20多家科研機構,成立了國內首個國際性高速飛行列車產業聯盟,團隊已擁有相關領域的200多項專利。他說,項目落地還需要突破部分關鍵技術,比如超導磁懸浮技術的工程化。雖然我國在高溫超導研究已有幾十年的積累,但要真正實現“工程化”,還需要再邁一個臺階。此外,真空管道的研製和打造,也面臨著諸如“超長距離”工藝技術的瓶頸。

從劉化龍的表態看,中國中車的研究方向還不如航天科工清晰。同時,從傾向性來看,中國中車對飛行列車的運用前景也相對保守。但是,中國中車進行飛車列車或管道運輸技術的前瞻性研究本身,就說明了鐵路系統對此已經不敢託大,否則真有可能一朝被航天系統顛覆。黑科技之所以成為黑科技,就在於出人不意。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中國需要在尖端科技領域進行十分充分的儲備,而內部的適度競爭也是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