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政策”令人啼笑皆非 专家:基层政策不能上下“一般粗”

要求贫困户在危房改造前须交纳押金;禁止村民在村内多处地方种植玉米……不少基层的“土政策”令人啼笑皆非。

中国村落众多,村情各异,各村根据自身情况在落实国家“大政策”时出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土政策”,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土政策”出台既要合情,二要合法,否则不仅难以真正服务乡土,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土政策”如何才能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 魏永刚认为:作为政策落实最后一米的“土政策”,不能简单的照搬上级条文,也不能一拍脑袋改了政策初衷。

“土政策”令人啼笑皆非 专家:基层政策不能上下“一般粗”

魏永刚: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政策到了地方,各级干部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一些细则,出台一些配套措施,这样,才能接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人们形象地把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举措叫做“土政策”,“土政策”要解决的是政策的“最后一米”,是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土政策”究竟该怎样落地才能更好发挥作用,里面有大学问。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上下不能一般粗。用这句话来形容如何贯彻落实上级政策,非常重要。“土政策”不能简单照搬上级的政策条文,千条线要穿过基层的“一根针”,“土政策”就得来解决“针眼”问题。要结合每个地方的发展条件和发展基础,指出哪里是工作重点,哪些工作可以重点抓,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举措。如果地方政策仅仅是在国家政策要求前面简单换个“主语,”举措内容、保障措施、动员部署都和上面的一样,那就成了“上下一般粗”。这是很难穿过基层的“针眼”,让政策发挥好作用的。

魏永刚认为,想要政策切实惠及百姓,在“土政策”的制定上,村庄负责人要吃透政策精神,还要结合村庄实际,避免拍脑袋决策;其次,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确保乡村治理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让国家政策落地不变味、不走样。

“土政策”令人啼笑皆非 专家:基层政策不能上下“一般粗”

魏永刚:

“土政策”也不能“走偏,”不能偏离了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更不能偏离了上级政策要求。如果走“偏”了,甚至是拐弯走,那就背离了方向。有时候,这种“偏离”是政策把握不准导致的,但也有些时候,我们不能否认,“土政策”“走偏”是某些基层干部有意为之,他们甚至专门在“最后一米”让政策要求“拐个弯”,好利用这个“节点”谋个人的私利,给自己的亲戚朋友行个方便。所以,“土政策”走偏这个事情,需要认真对待。

落实政策,解决好“最后一米”,“土政策”十分重要。需要把握的是,“土政策”必须合情合理,既有符合地方实际的可操作性,也要与政策要求同向同频,不能有任何“偏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