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好人際關係勝過幹10年!尤其是機關單位!

所有的單位,無論是事業單位,還是企業,無論是政府機關,還是外企私企,其實都是差不多的。

處理好人際關係勝過幹10年!尤其是機關單位!

相對來講,機關事業單位講究個先來後到,論資排輩(這個不是貶義),收入差的也不多。競爭當然也有,但不是很殘酷,氣氛也相對單純一點,可能比企業,尤其是那種靠業績吃飯的企業更有人情味。

最有人情味的地方就是-----除非特殊情況或你攤了大事,不會開除你或者解聘你。

網友A評論:

處理好人際關係勝過幹10年!尤其是機關單位!

網友B評論:

處理好人際關係勝過幹10年!尤其是機關單位!

實習生小C評論:

處理好人際關係勝過幹10年!尤其是機關單位!

緊握工作線,巧解人際關係題

很多人談及機關文化,就會聯想到諸如“厚黑、陰暗、兇險、複雜”等一系列詞彙。誠然,由於機關單位特殊的組織架構、權屬結構以及文化氛圍,機關單位的人際關係或多或少都會成為一個讓職場新人棘手的問題。尤其是缺少機關工作經歷、甚至連一般企業單位工作經歷都不具備的應屆畢業生們,簡直就是“洪水猛獸”。

事實上,“人際關係”這種特色文化不僅存在於機關單位,更是貫穿於企業乃至社會生活各個層面。其最大的價值在於“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成為工作順利開展的潤滑劑”,人並不是獨立於社會的個體,而是與其他個體相互交織產生關係的一個元素,正如“人是所有社會矛盾的集合體”一樣,身處其中就無法做到“獨善其身”。因此,瞭解、認識、理解、接受、融入,不僅是職場新人的必修課,更是由學生向社會人身份轉變的必經之路。講這麼多,就是要告訴大家,不要報守排斥的心態、戴著有色眼睛看待人際關係類問題,因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意義在於有內向外的融入社會。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做一個不與任何人發生交集的人,崇尚內心世界的完整和自我意義的實現,現實世界中也確實有這種人,但絕對是鳳毛麟角,你我都做不到。

目前的公職類考試培訓領域普遍把人際關係類問題理解為一種技能技巧和經驗門檻問題,即所謂的“難者不會,會者不難”的問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一些有過工作經驗的學員在面對此類問題時表現出的狀態相對更成熟,尤其是在機關單位有過實踐經歷的學員在解決問題的手段上顯得更老成。於是有許多老師會把授課的重點放在一些慣用技巧的運用上,比如我們經常提到的“溝通、交流、彙報”這類關鍵詞,大家肯定熟悉的倒背如流,每逢遇到問題,不是“溝通”就是“交流”,至於為什麼這麼做?具體說些啥?就鮮有人能說清楚了。因為在實際工作中,有些話總是讓人“欲言又止”,“話到嘴邊卻口難開”。

撥開雲霧,迴歸本質看問題,我們從人際關係類問題所對應的測評要素入手——人際交往的意識與技巧。

我們看這個描述中有兩個關鍵詞:意識和技巧。何為意識?就是一種觀念、態度、立場、角度,是指導我們行為的初衷,是所有行動的起點,有什麼樣的意識,就會衍生出相應的做法。比如基督教徒在吃飯前會禱告,這種行為的內在因素是思想意識中的教義約束;比如我們看到3.1昆明火車站暴力恐怖事件會義憤填膺,發微博表示憤慨,行為的內在因素是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意識和正義感。何為技巧?就是具體的行為方式和做法,是意識的具象化,通過這些行事技巧,我們能看出這個人的內心活動。簡而言之,意識與技巧就是硬幣的正反面,意識指導行為技巧,技巧折射思想意識。

測評要素是面試出題人的參考標準,也就是說,出題人通過一道人際關係類的問題(當然出題人不會稱之為人際關係題)就是測差“意識”和“技巧”這兩部分。作為考生,在答案中就必須並且至少要體現出這兩部分。第一段闡述對問題的看法和認識,擺正態度,明晰接下來採取具體技巧解決問題時秉承的理念和原則;第二段運用技巧和方法展開具體行動,始終以第一段的內容作為指導思想,緊扣意識,達到知行合一。至於這兩者孰輕孰重?在實際考試中可能並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意識重於技巧。原因在於:首先,公職類崗位招聘仍以35歲一下的年輕人為主要群體;其次,從報考人群的實際情況來看,初涉職場的應屆生或僅有不到3年工作經歷的往屆畢業生居多;最後,為緩解近年就業難問題,許多崗位有明確限定應屆或2-3年內的往屆畢業生方可報考。而這些青年群體往往步入社會時間較短,工作經驗、人脈積累相對較少,尤其是在處理複雜人際關係問題上還比較欠火候。過分要求考生在解決問題時手段的靈活和高明還是有點“強人所難”的意味。並且相對整個考生群體來看,如果你在技巧方面十分老練,反而顯得有點“油”、有點“過”。相反,意識與技巧的統一,知行合一,這不僅是能力要求,更是思想品質的體現,與“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不謀而合。即便在技巧上略顯稚嫩和生澀,至少在思想意識上能達到一般公職人員的要求,基本滿足了組織文化的認同和融入的要求,至於後面的經驗問題可以通過日積月累的培養完成,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可造之材”。以上的這些分析對於備考意義非常重要,一方面免得同學們去揣測某些做法背後那“深不可測”的內涵,一方面也讓我們在答題時有了明確的指導標準。

重點來了:既然意識相對技巧更為重要,那什麼樣的意識才是考官希望看到的呢?說到底就是一種能“權衡好全局與個體之間關係”的意識。全局,就是能站在工作的角度理解和看待矛盾的產生;個體,就是在搞清利害關係後為了全局而做出的妥協。再通俗點講,就是以工作為目標和前提處理人際關係的意識。也就是說,我們所採取的一切手段、方法和技巧都是以完成工作為目的,無論是對待領導的聽命服從、對待老同事的謙卑恭敬,還是對待同事的體諒遷就,甚至對於某些“極品”們的忍讓,都是以“工作”這個全局問題為出發。“工作”這一主題事實上為我們答好人際關係類問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正當理由”。

在所有的人際關係類問題中,無論題幹是否提及,題目本身都包含一條隱含的“線”——工作線。所有的人際間的關係、矛盾、糾葛、交集都因此產生,憑空的、脫離工作主題的人際關係問題是不存在的,或者準確的說在我們面試當中是不存在的,因為它毫無意義。所以,服從領導不是迫於淫威、尊敬老同事也不是委曲求全、團結同事更不是變相巴結,這一切都只有一個目的——把工作做好。綜上所述,人際關係類題目表面上談的是“人和人”的關係,其實本質上說的是“人與事”的關係。

當你遇到領導批評的時候,即便你在怎麼鬱悶、苦惱、委屈,也不會把這種負面情緒延伸和擴散,因為它會影響工作。批評的對,就接受改正,說的不對,不瞭解情況的,只要日後把工作做到足夠好,領導早晚也會對你有個重新認識;

當你遇到老同事的加重任務、指責、甚至刁難,你都不會懷恨在心,因為說到底無非就是多幹點活、多聽點意見罷了,哪怕是加班加點,哪怕是些零零碎碎的小事,都是些舉手之勞,何必為了這點事情搞僵了關係,給以後的工作下絆子呢。至於意見,說的對的就聽取和接受,不對的就過濾掉,總比被人冷落、理都懶得理要好吧;

當你遇到同事的誤會、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冷言冷語時,不管誰對誰錯,都不必當下計較,因為主要矛盾是工作,做好工作才是正事,同時工作也為我們提供了緩和矛盾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