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大会:中国参与SKA超大天文望远镜项目,10年后超FAST

5月29日,中科院第19次院士大会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我国参与的第二大国际合作计划“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SKA,预计2019年开始建设。

大会上,武向平院士介绍,SKA是人类迄今为止计划建造的最宏大的天文观测设备,会对自然科学和人类文明做出划时代的贡献。这个下一代超级射电望远镜,作为观天利器,将用于寻找地外文明等众多宏伟科学目标。

中科院院士大会:中国参与SKA超大天文望远镜项目,10年后超FAST

央视报道SKA项目

1、简介

SKA是一项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参与国有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新西兰、荷兰、南非、英国、中国等20个国家。项目预计总投资预计超过20亿美元。

SKA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是国际天文界计划建造的世界最大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也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庞大天文设备。它是多国合作、共同出资的国际大科学工程。全球约20个国家上百个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天文学家和工程师参与项目研发。

SKA项目也是继中国参与热核聚变项目之后,参与的第二个国际大科学工程。

中科院院士大会:中国参与SKA超大天文望远镜项目,10年后超FAST

SKA天线阵列示意图

2、建造目的

21世纪的宇宙学仍有很多基本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基本粒子和基本作用力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及演化,暗物质的起源,行星系统的生成等。这就需要天文学家进一步观测早期宇宙结构,即需要建造有更高灵敏度和视场(巡天速度)的望远镜。不论是地面还是天空,都将有许多新一代的望远镜被建造,例如TMT,ALMA,JWST,LISA,SKA也是其中之一。

中科院院士大会:中国参与SKA超大天文望远镜项目,10年后超FAST

SKA试验场设想图

3、设计规划及目前进展

SKA横跨三大洲,基线超过3000km,核心处的半径在5km左右。运行费用为每年7000万英镑。当它全功率运行时,需要2~3个核电站才能供应所需电能。

这样耗能惊人的设备,其性能的确比以往的地面望远镜提高不少。过去的天文望远镜往往是单打独斗或仅形成局部网络,受地域限制,它们都只能观测星空的很小一部分,许多重要天文事件可能因此未被发现,而将世界各地的天文望远镜连成网络后,可以更加全面地观测整个星空,减少“鱼儿漏网”的几率。此外,在某一重大天文事件发生时,也可通过宽广的观测网络来抵消地球自转的影响,利用各地望远镜持续不断地观测。

中科院院士大会:中国参与SKA超大天文望远镜项目,10年后超FAST

SKA设计图

SKA建设包括SKA1和SKA2两个阶段,SKA1建设阶段项目总投入约6.74亿欧元,预计在三年左右建成130台天线,该阶段为试观测阶段,为SKA2大批量生产奠定工程技术、科学观测等基础。

目前,SKA各成员国正在协商出台SKA天文台公约。据了解,SKA1建成后,各成员国可以按照出资情况和贡献度按比例获得一定的观测时间,可以共享SKA获得的各项原始数据。

中科院院士大会:中国参与SKA超大天文望远镜项目,10年后超FAST

SKA试验场设想图

4、中国参与SKA建设

在SKA组织向全球发布的包括基础建设在内的11个工作包任务中,天线工作包是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在SKA国际大科学工程中,中国一路从跟跑进入领跑,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开始为世界提供最核心的“天线解决方案”。

SKA-P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研究所历经五年时间主导研制出的SKA首台样机,在多个领域综合性能实现全球领先。

从54所了解到,SKA-P是一只“精密”的“耳朵”。SKA-P包含主副两个反射面,主反射面是一个15×20米的长六边形,由66块曲率各不相同、边长约3米的三角型面板拼装而成,面积达235平方米,超过半个篮球场大,而单块三角型面板仅有0.1毫米的精度。

中科院院士大会:中国参与SKA超大天文望远镜项目,10年后超FAST

中国研制的SKA首台天线

SKA将成为地球上最大、最先进的科学设施,比目前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阵列——美国EVLA的灵敏度提高50倍,巡天速度提高10000倍。据专家估计,建成后的SKA,其性能在本世纪至少保持30-50年的领先地位。

读者朋友你怎么看,欢迎评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