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留美写畅销书,18岁考入剑桥,她说母语很重要,差异吸引人!

今天的嘉宾郝煜,堪称才貌双全。她父亲是一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从小培养她独立自主。4岁时,父亲就训练她独立过马路买冰激淋。

15岁时,郝煜一个人来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寄宿学校交换。作为那里唯一的中国人,历经种种惊喜和挑战,写了303篇日记,最后汇集成畅销书《空降美国中学》。

曾经理科一般的她,为了挑战自己,考上了剑桥大学的教育与物理学交叉专业;之后又到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修读了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15岁留美写畅销书,18岁考入剑桥,她说母语很重要,差异吸引人!

问她:“为什么这样选择?”

郝煜说:从中国到美国,再到英国,她发现身边小留学生的最大问题不是英语能力,而是心理适应。有的孩子不仅中途从国外辍学,而且直到现在仍在治病,无法正常工作。那些英文流利的人,为什么出国难融入,回国不适应?这跟我们的教育有什么关系?

郝煜的硕士论文联合了英国教授,以数百名海外学生和工作人士为样本,进行了语言和文化认同的研究。她的观点,值得大家看看!

15岁留美写畅销书,18岁考入剑桥,她说母语很重要,差异吸引人!

15岁留美写畅销书,18岁考入剑桥,她说母语很重要,差异吸引人!

英文好,为什么不开心?

郝煜发现,在国外的华人,当他们的英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沟通没有障碍了,会更加认同当地的生活。

于是很多人认为:经常在不同的国家工作和学习的这些人,在哪儿都有很强的归属感、适应性。但是实际上,这一类人群有可能在哪里都没有完全的归属感。

当一个人缺乏归属感,她的内心是不安定的,容易发生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这跟赚多少钱、有多少房子、国籍属于哪里没有直接关系。

郝煜说:“归属感和自我认同,归根到底取决于对自己的母语和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出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认同感。”

15岁留美写畅销书,18岁考入剑桥,她说母语很重要,差异吸引人!

西方学术界有个词,叫做“母语思维”。就是说一个人思维的深度,取决于她的母语能力。

一个人学习语言,对她的心理状态是有影响的。英语不仅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它更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

当一个人的母语不够好,她会觉得自己是没有“根”的。

一个有“根”的人展现出来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当你对母语和母国文化有足够的底蕴和理解的时候,你才更容易在一个新的地方产生归属感。

郝煜认为:中国的孩子,如果你的长辈都是中国人,缺乏西方的思维方式;这样的孩子尤其需要建立“母语思维”,把中文基础打好,并且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都要熟知。否则,她会容易缺少对于中国文化和父母长辈的认同感,缺少向“外”成长发展的“根”。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

更代表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

——郝煜

15岁留美写畅销书,18岁考入剑桥,她说母语很重要,差异吸引人!

“应该努力模仿西方人么?” No!

很多留学生适应了当地生活后,急切地想摆脱“外来者”的标签,无论从语言还是文化上,努力变成一个“西方人”。

而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开始出现问题,无法完全融入,但又不想回归中国人的圈子,非常纠结痛苦。

郝煜认为:其实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本身的状态。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不同的文化背景是一道亮点。你的差异,反而对别人有吸引力。

郝煜的判断,跟我们从一些美国顶尖大学招生老师那里听来的相似。为什么美国大学每年到中国内地招收很多学生,而不是只选择“更融入美国”的美国高中华人学生?大学希望中国本土的学生,为学校贡献差异化。如果一个孩子对中国不了解,跟美国孩子说同样的语言、听同样的歌、有同样的爱好,那为什么不直接招收一个美国孩子呢?

“你的差异,才是吸引别人的最大因素。”——郝煜

15岁留美写畅销书,18岁考入剑桥,她说母语很重要,差异吸引人!

跳出中式思维,积极求助

建立“母语思维”,认同中国文化,再加上英文好,就可以“中西通吃”吗?

郝煜说:没这么简单。

语言影响思维,而思维方式也反过来影响语言交流。比如她发现:中国的学生遇到问题,往往喜欢自己解决,而不擅长跟人求助。

当孩子们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往往渴望快速融入。吃饭时,当欧美同学自然坐在一桌,胆大的中国孩子会主动坐到那桌去,跟他们交流。但是,经过几个回合,人家热火朝天聊的电影啊酒吧啊,你参与不进去,慢慢的就会退回到自己的舒适区,跟中国同学们坐在一起。

郝煜说,中国的习俗和文化是能自己解决的事情不要麻烦别人。郝煜一开始也是这样,每次突破舒适区,心里是相当崩溃的,又不好意思求助。

15岁留美写畅销书,18岁考入剑桥,她说母语很重要,差异吸引人!

但她选择坚持尝试。她说:美国人常常不害羞于去向别人寻求帮助、提问问题。你要承认自己不完美,也可以主动地跟周围同学介绍中国的文化。这样“输入+输出”的结合,会更容易在新环境获得安全感。

语言影响思维,

思维影响交流,

双语流利未必“中西通吃”。

最好的教育,

是给孩子根和翅膀,

以及东西交融的思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