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陶緣——專訪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馬行雲

一個人的陶緣——專訪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馬行雲

馬行雲,“雲陶三部曲”作者

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

雲南省陶瓷工藝大師

雲南省陶瓷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

雲南省工藝美術專業職稱評定委員會專家評委

是什麼原因讓你選擇了陶瓷藝術創作這個行業?

在接觸雲南陶藝之前,我從事與雲南茶文化相關的工作,偶然機會接觸到建水的陶器文化,發現建水陶的工藝和藝術性很有特色,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我拜訪了建水的一些陶藝家,希望能得到一些資料進行研究,但大家都說沒有,能給到我的都是他們的一些作品。

回到昆明後,我仔細研究了這些拿回來的建水陶器作品,工藝很有特色,和自己之前瞭解的雲南省外陶瓷工藝有很大不同,很有魅力和推廣價值,於是我就思考,看看能為建水陶文化做點什麼。

一開始我主要做建水陶文化的普及推廣和學術方面的一些研究,期間不斷體會到建水陶文化的魅力和神奇。在採訪過程中接觸到一些建水陶特殊的工藝,比如代表性的“溼坯裝飾、雕刻填彩、天然磨光”等工藝。一些被採訪的工匠有時會說:“馬老師,你也來試一哈?”在我真正動手嘗試在陶坯上寫和畫時,才感覺到沒那麼容易,的確是需要很深厚的基礎和功底以及較長時間的積累和適應。

一個人的陶緣——專訪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馬行雲

馬行雲著作《雲南建水紫陶》

經過不斷地實踐,我也愛上了建水陶文化,不斷向各位陶藝大師學習研究,不斷練習書法和繪畫,自己也走上了陶藝創作這條路。

通過研究雲南建水陶文化,我也逐漸接觸到了雲南的其他陶。比如,華寧的多彩釉陶、玉溪的青花陶、香格里拉的藏傳黑陶、西雙版納的慢輪傣陶、曲靖潦滸的爨陶等等,並且越來越喜歡雲南的民族民間陶瓷藝術創作。

在做雲南的民族民間陶瓷工藝宣傳推廣過程中發現,有很多專業的陶瓷工藝和術語,如果自己沒有親自實踐,是不會懂的,因此自己也一邊學習陶瓷工藝一邊做雲南的民族民間陶瓷工藝的推廣。

我用了兩年的時間編寫出版了《雲南建水紫陶》一書,作為發起人之一在昆明成立了“雲南省陶瓷書畫研究會”,並聯合雲南省產品質量檢驗局,開始研究制定“建水紫陶雲南省地方標準”。

之後,我去了江蘇宜興、重慶榮昌、廣西欽州,邊學習邊考察中國的四大名陶工藝特色,2014年編寫出版了《中國四大名陶》一書(雲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2010年~2013年,我用了三年的時間,自費自駕走遍了雲南十六個地州的產陶區,從大理,到麗江、香格里拉,從易門到華寧、建水,從普洱到西雙版納,從楚雄到保山、騰衝、瑞麗,從曲靖潦滸到會澤、昭通等地去實地考察拍攝,2014年編寫出版了《雲陶》(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及《雲南特色文化產業叢書--陶瓷卷》(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兩本書中包含了雲南省內各地的民族民間陶藝知識文化和優秀的陶藝家及陶藝作品。

就這樣,我在這個雲南陶瓷藝術行業裡越走越深,每年我都會到景德鎮、宜興、重慶、欽州等地去進行一些考察交流活動。由於自己入門晚基礎差,所以喜歡與外界交流學習。從剛開始推廣建水的高溫無釉細陶工藝文化,到最近十年從文化方面重點推廣雲南民族民間陶瓷文化,從工藝設計方面推廣一些雲南的陶瓷作品。一步一步的我也從非專業變為專業,從專業變成職業。

一個人的陶緣——專訪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馬行雲

馬行雲陶藝作品

在“雲陶三部曲”裡我都寫到,“感謝雲南,感恩雲陶”,這是我的真心話,很多老陶藝家都是幾代甚至幾十代在傳承雲南這些民族民間傳統陶藝,但是少有人去整理和推廣。雲南的山文化和我的海文化有很大不同,我很願意往外跑、去交流,不管是寫書做陶還是做展覽,我很樂意也很感恩地去做這件事,是雲南民族民間陶瓷藝術給了我機會才成就了我的現在。

還記得你第一次做的陶藝作品內容嗎?有什麼樣的體會和感受?

2006年我到建水調研拜訪建水陶藝名家陳紹康大師,去過幾次熟悉後,陳紹康大師也會讓我上手試一試,他先在陶坯一個面寫好字,留陶坯另一面給我,雖然有點美術功底,在海邊長大的我對海魚印象比較深,於是就畫了兩條鯊魚,區別於雲南的淡水魚,那就是我第一次動手體驗。除了好玩以外,覺得在陶胚上寫字畫畫特別有個性,但自己也很惶恐,雖然能寫也能畫,但到了陶坯上就不行了,需要不斷練習努力。

雲南陶藝家的職業為你帶來了什麼?

陶藝創作的職業給我帶來了責任感和成就感。雲南民族民間陶瓷製作神奇而有魅力,陶瓷文化博大精深,我從開始就有兩個想法,一是雲南民族民間陶瓷藝術、文化、工藝、產業值得推廣,二是我要通過宣傳推廣雲南民族民間陶瓷藝術文化,感恩回報我的第二故鄉雲南。

一個人的陶緣——專訪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馬行雲

馬行雲陶藝作品

我1994年來到雲南,娶了大理白族金花並在昆明定居。在來雲南之前,生活在海濱城市大連,習慣了喝可樂、啤酒、威士忌等,基本不習慣喝茶,到雲南品了普洱茶後,才發現雲南茶是個非常好非常健康的文化,當時我就和朋友一起做了一本《雲茶》雜誌,專門做雲南普洱茶文化推廣。

藉由做茶文化推廣的機會,我有機會接觸到建水陶瓷文化,深入研究後發現,雲南民族民間陶瓷文化比普洱茶文化更加厚重。雲南的產茶區域集中在幾個產茶區,但云南民族民間陶瓷文化就不一樣,基本每個地州縣、每個民族都產陶。雲南民族民間陶瓷品種多樣、工藝久遠,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陶瓷文化內涵、陶瓷器型都不一樣。我深刻感覺到雲南民族民間的陶藝可挖掘的潛力和產業價值,特別是看到這麼好的文化少有人推廣,更感覺到自己肩負的責任有多重。

一個人的陶緣——專訪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馬行雲

馬行雲著作《雲陶》

楊永善老師在雲南有很多陶瓷專業的學生,還沒有人寫本書,講一講雲南的民族民間陶瓷文化。但基於我對雲南民族民間陶瓷文化的熱愛和推廣,楊永善老師說他支持我,並給我寫了《中國四大名陶》一書的序言。

還有一次去四川成都拜訪《西部陶瓷》主編周曉冰先生,講到我在編寫《中國四大名陶》這本書,周曉冰先生問我:“你學什麼專業啊?”我回答:“我學的是船舶駕駛專業,接觸陶藝行業的時間比較短,希望您多多指教。”周曉冰先生說:“人家做了幾輩子陶藝都不敢寫書,你做那麼短時間卻敢於編寫這麼專業的書,那你更牛了!我支持你!”周曉冰先生的話給了我很大的信心。

一個人的陶緣——專訪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馬行雲

馬行雲著作《中國四大名陶》

在編著《雲陶》一書過程中,也遇到了好幾次這樣的事情,得到了很多雲南陶瓷業界前輩的認可,更加增強了我對雲南民族民間陶瓷工藝推廣的信心,也給我很大鼓勵和支持,越來越覺得自己責任重大,著書立說雖然耽誤了賺錢,耗時間耗精力,但很有成就感。再過幾十年,我人已經死了,但是《雲陶》的書還在,雲南民族民間傳統的陶瓷工藝也會發揚光大的。很自豪,覺得自己做了件很高大上的事情,於國於家、於公於私都有益的事情。

在你的陶藝職業生涯中,哪些人對你影響很大?

一個人的陶緣——專訪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馬行雲

馬行雲與建水縣紫陶研究會謝恆會長

第二位是宜興陶瓷行業協會的史俊棠會長,在編寫《中國四大名陶》時,我去宜興拜訪這位前輩,出現一個小插曲,當時約好十點鐘,看時間還早,我就去附近一個朋友、畫家張利烽工作室喝茶,聽說我要去拜訪史俊棠會長,張利烽約我回來吃中午飯。我說十點去拜訪史俊棠會長,怎麼還會回來吃飯呢?張利烽說:“你能不能見到還不一定呢,還想著在人家那裡蹭飯,我在宜興多年都很少見到他,史俊棠會長是中國陶藝界大咖,能不能見到都不確定呢。”

回到昆明後半個月不到,史俊棠會長給我題寫的“華夏文化陶為最”和審核修改過的書稿就寄來了,書稿的宜興紫砂陶部分都是一字一行用紅筆校正,包括錯別字都改正過來。史俊棠會長身為中國陶藝界大咖,能這樣認真對待我的書稿,令我非常感動。在看了《中國四大名陶》出版後,史俊棠會長親自到重慶榮昌、廣西欽州、雲南建水專門考察了三大陶瓷產區,無論是倒茶的茶藝師還是開車的司機,史俊棠會長對每個人都禮貌有加,言談舉止都是彬彬有禮,一點沒有大咖的架子。史俊棠會長的一言一行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影響也特別大,反省自己,到目前為止也做不到。

中國宜興紫砂陶之所以有今天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就因為有史俊棠會長這樣的文化文明人一直在推動。2017年10月26日,史俊棠會長聯合中國陶瓷協會在江蘇宜興舉辦了“首屆中國四大名陶精品展”,並確定以後每年一屆,在四個名陶產地輪流舉辦,2018年10月在廣西欽州舉辦“第二屆中國四大名陶精品展”、2019年在雲南建水舉辦“第三屆中國四大名陶精品展”,2020年在重慶榮昌舉辦“第四屆中國四大名陶精品展”,將“中國四大名陶”打造成一個品牌,將中國民族民間陶瓷文化和精品發揚光大。

一個人的陶緣——專訪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馬行雲

馬行雲與宜興陶瓷行業協會史俊棠會長

近幾年你致力於雲南陶瓷工藝的創作與推廣,你希望自己從事的這個事業能傳達什麼樣的信息呢?

這些年除了做民族民間陶瓷的工藝製作設計,我主要的精力還是在做雲南民族民間陶瓷文化的推廣工作。來雲南二十多年,從一個“嫁到”雲南的外鄉人的角度來看,雲南文化神奇而博大精深,無論是歷史、人文、自然,可以說都是得天獨厚的。

從歷史方面講,雲南最早的古滇文化,牛虎青銅案,在當時的年代應該是絕對的領先。古滇文化之後是爨文化,延續五六百年,我覺得中國所有的書法藝術,如行書、楷書、草書、隸書、篆書等都有云南爨碑的印跡。爨文化後是南詔大理古國文化,南詔大理古國不但時間長,文化也很優秀,現在很多的國家部落為了爭權奪利,父子相殺,兄弟相殘,但南詔大理古國前後有九個皇帝,都是把皇位讓了出去,品茶論道、修身養性、著書習文去了,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在南詔大理時期雲南有個很特殊的文化叫“青花”文化,包括現在的大理的扎染、蠟染、青花陶罐、白族民居等,都是白底青秀,這就是中國青花藝術最早的啟蒙地。南詔大理古國後,元朝1279年統一了中國版圖,形成統一的中華文化,中國著名的“青花瓷”就是元初由雲南的青花陶演變而成的。

元之後的明朝(1368年)興起了漢文化,雲南建水的文廟就是很好的代表,和山東曲阜的不一樣,曲阜的文廟屬於家廟,也叫孔廟,建水文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文廟。包括建水的朱家花園、張家花園等園林建築,還有昆明筇竹寺的五百羅漢雕塑都是雲南文化中的優秀代表。

一個人的陶緣——專訪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馬行雲

馬行雲與雲南藝術家園藝術家在一起

從人文方面講,雲南有馬三保(鄭和)七下西洋,開闢了海上“絲陶之路”,傳播中華陶瓷藝術,促進中外經濟的交流,這和現在的“一帶一路”很相似。雲南有聶耳,23歲創作了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雲南有楊麗萍,中華大地這麼多舞蹈家的,也很難有人超過楊麗萍。雲南有金飛豹,七大洲的最高峰加上南極北極,用的時間最短,全世界也很難有人達到這個水平。雲南還有擔當禪師、蔡鄂、宣科等等,雲南這樣的神奇人物很多很多。

一個人的陶緣——專訪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馬行雲

馬行雲陶藝作品

從自然風光來講,雲南的自然物產十分豐富多彩,前幾年朋友約我去了一趟西藏,回來後我發現,西藏有的我們雲南都有,雪山犛牛、酥油茶、藏傳黑陶、小布達拉宮;西藏沒有的雲南也有,熱帶雨林、哈尼梯田、風花雪月、普洱茶等。所以說雲南文化,無論哪一種文化都是很神奇的。

接觸到雲南民族民間陶藝後,我感覺雲南的民族民間陶瓷文化放到全世界,都能彰顯出博大精深、五彩斑斕、神奇而美妙的特點。比如香格里拉藏傳黑陶,西雙版納的慢輪傣陶,華寧的多彩釉陶,玉溪的青花陶,建水的五彩陶,普洱的彩雕黑陶,曲靖潦滸的爨陶,麗江的金沙陶,保山的土釉陶,騰衝的火山陶,大理的瓦貓瓦當等。

在接觸雲南陶文化後,我想把雲南陶瓷藝術這麼好的文化資源宣傳出去,我們生活的年代屬於一個高速發展的信息年代,如果我們這輩人(60後70後)再不出來編寫記錄,80後90後就更難得有人會去編著這麼優秀的傳統文化,感覺是冥冥中聽見上蒼賦予我的一種責任和使命感。

在你從事這個行業的過程中,是否遇到過困難或困惑?你是如何從困難中走出來的?從中你獲得了什麼感悟?

單純從經濟和陶瓷工藝創作上來講,並沒有太多困難,只是偶爾會有些困惑。在推廣雲南民族民間陶藝文化的過程中,常遇到兩個問題,一是講到雲陶,講到建水五彩陶(紫陶),常常有部分人說,沒聽說過呀。二是有部分人比較關心的是不是能賺大錢?雲南有云煙、雲茶、雲花、雲藥、雲咖啡、雲子、雲石、南紅、榧木等,但最有價值的還是雲陶,時代久遠、分佈廣泛、實用藝術。

雲南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開遠、祿豐臘瑪古猿和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猿人,證明從猿到人的進化曾經在這裡展開。元謀、滇池、洱海地區大量的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劍川海門口遺址說明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雲南的部分地區已開始使用陶器。

一個人的陶緣——專訪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馬行雲

馬行雲與《中國陶瓷畫刊》藝術家在一起

少數人對雲南的民族民間陶瓷產業不重視也不理解,甚至還拿金錢(GDP)來衡量它的文化價值,在這個拿金錢來衡量價值觀的時代,也激發了我要堅持把雲陶文化藝術推廣下去的決心。我正在編著《雲南陶瓷史》,已經有三年時間了,爭取今年出版發行,這本專業書籍也得到雲南陶瓷業界一些老前輩(劉正南、江啟龍、藍嘉澍、李艾東、羅旭、謝恆、劉也涵、餘斌等)的支持和首肯,也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和精神上的鼓勵。

目前的社會環境對你的陶藝職業有什麼影響(好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具體有什麼期待或希望的嗎?

由衷地說目前的社會環境對我們藝術文化行業是非常好的。我們文化人不希望社會有什麼動盪,我們不希望有戰爭,我們想平平靜靜地過生活,搞藝術,作學術。我們這代藝術家運氣比較好,我父親的才華比我高多了,但沒遇到好的年代,才華展示不出來,我們趕上了好年代,特別是做藝術創作、文化研究。

很慶幸生活在這個和平年代,也很慶幸來到雲南,遇到了雲南民族民間陶瓷藝術,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身邊很多朋友都很羨慕我,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還能有錢賺,也有點成就感,我已經很滿足了,沒有什麼不切實際的期待或希望。

在對馬行雲大師的訪談中,聽到最多的是:感謝雲南,感恩雲陶。我們儘可能保留了對馬行雲訪談的完整內容,除了馬行雲大師對雲陶文化的理解,還因為那一個個動人的小故事,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生動的畫面感,也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馬行雲對陶藝文化深深的熱愛和執著。也許正如馬行雲的名字,冥冥之中註定,他就是要行走在雲南的山水之間,用大海自由奔放的性格,去把雲南神奇內秀的陶藝文化傳播推廣到更高遠的地方。文中採用的圖片由馬行雲大師提供。

一個人的陶緣——專訪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馬行雲

注1、“雲陶三部曲”:

《雲南建水紫陶》(2010年雲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雲陶》(2014年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雲南特色文化產業叢書--陶瓷卷》(2015年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注2、中國四大名陶:

1953年12月7日,中國第一屆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開幕,1954年1月6日閉幕。閉幕會上,江蘇宜興紫砂陶、四川榮昌安富陶(1997年重慶直轄後,改為重慶榮昌)、雲南建水五彩陶(紫陶)、廣西欽州坭興陶被國家輕工部命名為“中國四大名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