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解《论语》枉读书!来对照下您枉了吗?

错解《论语》枉读书!来对照下您枉了吗?

孔子先师

抛砖引玉,今天讲《论语》里仁篇的一句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为什么要说这段话呢?我们知道一般都是严父慈母嘛,父亲通常比较严厉一些。所以,像孩子的话,在父亲面前,还是比较规矩的,不怎么敢乱来。可是如果父亲不在了,孩子会怎么样?不用三天即刻回归本性,想干嘛就干嘛,自由啊,再也没人管自己了。于是,之前不敢做的事情,现在可以做了,尽情的做了。这样的子女,孔子认为不是好孩子,不是好现象,所以才讲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错解《论语》枉读书!来对照下您枉了吗?

论语

我没见过有“父之道”是像我这么解释的,都变成父亲的理想啊,职业啊,父亲自己的行为规范啊,乱七八糟的狗屁不通。“父之道”说的是父亲在世时,这个孩子的言行举止包括起心动念。

还有这个“志”也理解的乱七八糟,其实很简单啊,志就是想法和表现。我们比如,有个孩子喜欢赌博,父亲约束着,这孩子介于父亲的严厉,只是收敛不敢过于放肆,思想上并不明理,透出一股被逼迫的感觉,不屑的眼神,偷偷的也还跑去赌。这种情况,也是“志”,也是倔。孔子也认为不是好孩子啊,可不仅仅是要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哦。

“可谓孝矣”,解释成孝道的话,虽然说也有那么点意思,不过有点生硬含糊了。真正意思,是讲:就是好孩子啦,好子女啦。

错解《论语》枉读书!来对照下您枉了吗?

孔子讲学

整句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这样: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好的子女?要看父亲在的时候,是不是听父亲的话,会不会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会不会叛逆?会的话,就不是好子女了;当父亲不在的时候,他的行为举止是不是一下子就变样了,没人管了想干嘛就干嘛了?会的话,也不是好的子女。如果一个人可以有三年的时间,说话做事,和父亲在的时候一样不乱来一样有分寸,那么这个人就算一个非常合格的好子女了。

关于怎么去正确解读经典《论语》,其实不光要看原文,而且要结合实际来认识。如若不然的话,纵然学富无车,给你一个清华教授的帽子,也一无是处。【悄悄说个秘密,本人小学学历而已,也就是个民间的小小算命先生而已,可是我就能这样去认识,而您,有木有?】

错解《论语》枉读书!来对照下您枉了吗?

论语导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