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為何沒有將墓地選在祖籍相城?

演盡了世間所有的繁華

首先糾正一下,袁世凱祖籍是項城,而非相城。

轉入正題。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眾叛親離、四面楚歌下撒手人寰,時年57歲。

身死後,亂世梟雄給世人留下了一個很有說頭的話題,他沒有落葉歸故鄉,而是葬在了時稱彰德的河南安陽。

歷朝歷代的風雲人物,魂歸處一般不超三個地方——故鄉、風水寶地、生前福地。

袁世凱之所以最終歸葬彰德,一來故鄉項城是他的傷心地;二來彰德是他生前的福地,兩者一疊加,也就有了袁世凱的退而求其“福”。

先來說說袁世凱與故鄉項城的一段傷心恩怨事。

1859年,袁世凱生於河南項城縣袁寨。父親袁保中有八個子女,其中長子世昌、次子世敦以及兩個女兒為原配夫人所生,其餘四子皆是庶出,袁世凱是家中的庶出老四。

7歲時,袁世凱被過繼給叔父袁保慶,從這多少也能看出來,袁世凱在家族中的角色是勢弱的。

做封疆大吏山東巡撫的時候,袁世凱的母親劉氏於天津病故。靈柩運回項城後,袁世凱提出要把母親葬入袁家祖墳。

這事要是放在現如今,別說是封疆大吏了,就是地方小吏也是輕鬆能辦到的事。

但在舊時,所謂的倫理綱常一向是大過現實權勢的。

這是一種秩序。

當時,袁世凱同父異母的哥哥袁世敦以嫡子身份主持家務,他以劉氏不是正房,堅決不準正門出殯,靈柩也不能入祖墳正穴與袁保中合葬。

袁世凱跪地哀求。

但沒用。

無奈憤怒下,袁世凱只要另購墳地,安葬母親。

從那以後,袁世凱和袁世敦絕交了,也可以說他就此和故鄉絕交了。

沒有了能回的故鄉,袁世凱之後為自己找到了第二故鄉,即是他死後的安葬地,彰德。

作為百年難出的亂世梟雄,袁世凱的眼光是刁鑽的,也是獨到的。

彰德不僅是殷墟所在、《周易》誕生地,還是上古顓頊與帝嚳二帝陵墓所在地,可謂是深藏神州底蘊的一方寶地。

從事後看,這地方袁世凱是選對了。

彰德不僅見證了袁世凱的崛起,也護佑了袁世凱關鍵時刻的隱忍。

1905年、1906年,北洋陸軍連續兩年舉行大規模軍事會操,其中1906年9月的會操就是在彰德舉行的,當時袁世凱是閱兵大臣。

在自己的第二故鄉,甚是霸氣地向世人展現了他兵鋒逼人的資本,袁世凱由此真正崛起。

讓袁世凱對彰德更具感情的是1908年的天有不測風雲。

在這一年,光緒和慈禧相繼死去,與袁世凱勢不兩立的醇親王載灃攝政,對袁世凱而言,這是命運堪憂的厄運。

想殺沒能如願後,載灃最終令袁世凱“回籍養痾”,他回的這個籍就是彰德。

歷史何曾地相似!相傳商朝名相伊尹因遭朝中誹謗,也曾在彰德隱居三年,後被商王親自迎回復任。

在彰德洹上村韜光養晦的那段時間裡,與古人神交,想必袁世凱的內心一定是壯志難酬,卻在心的。

這一點從袁世凱那張刻意散佈的垂釣之照中可見一斑——

百年心事總悠悠,壯志當時苦未酬。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

輝煌閱兵在彰德,韜光養晦在彰德,塵埃落定還在彰德,這種歷史的風雲惆悵想必也是少有的。

袁世凱的墓園位於彰德(安陽市)北郊洹水北岸。

亂世梟雄歸葬一共花了70多萬銀元,北洋政府出銀50萬,剩下的20萬是北洋袍澤捐出的。

起初,袁世凱長子袁克定想效仿歷代帝王,把老爹的墓園稱為“袁陵”。

但徐世昌認為不妥,他說,項城生前稱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寶,且已取消洪憲年號,如果採取袁陵之名,實為不妥。林與陵諧音,《說文解字》上所載陵與林二字可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實,這多好啊!

有生前至交好友的這一番妙議,袁世凱想必也是含笑九泉了。

歷來,帝王之墓為陵,聖人之墓為林。


黑句本

這是家庭糾紛造成的。老袁家族是個封建大家族,他爸爸妻妾成群。袁世凱屬於庶出,也就是小老婆生的,在家族中地位低下。袁世凱生母去世的時候,袁父已去世多年,袁世凱希望父母能合葬,但是嫡出的兄長以族長身份拒絕,並不許袁母葬入袁家墳地,儘管當時的袁世凱已經是直隸總督貴為疆臣之首,但是對於身無功名的嫡兄族長也是毫無辦法。激憤之下發誓永不回項城袁府。這也是袁世凱死後沒有葬入祖墳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