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不学伪《尚书》?

弘天任而修斯人

说伪《尚书》之前,先介绍一下《尚书》。

《尚书》是孔子修订的儒家教科书,有120余篇。记载了尧舜禹汤,武王伐纣,周公平定叛乱,兴建洛阳城等上古历史。

首篇记载了尧舜时代,制订天文历法: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秦始皇焚书坑儒,《尚书》被焚毁。汉文帝时,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记忆,背诵出《尚书》28篇,其中有立法为民,司法独立,疑罪从无,不罪无辜的法治思想。这与法家立法为君,君主必须牢牢钳制刑罚,宁枉勿纵,夷租连坐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秦始皇为何焚书坑儒,不言而喻。

伏生依靠记忆背诵出的28篇《尚书》,被所有儒家大师、经学大师一致认定是先秦时期的真作。在清华竹简中更得到验证。

之后,孔安国也献出古文《尚书》数十篇。

孔安国的古文《尚书》一问世,遭到所有儒家大师的一致批评,称古文《尚书》是孔安国伪造。古代打假大师王海曾列出古文《尚书》系伪作的一百条铁证。

所以,古文《尚书》又被公认为伪《尚书》。

21世纪清华竹简的考古证明,孔安国献出的伪《尚书》确实是伪作。并且在历朝历代,也一致认定其是伪作。

四书五经中的《尚书》,只有伏生背诵出的28篇,而没有孔安国的伪《尚书》。

古代没有人专心研读伪《尚书》。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找出伪《尚书》中,更多证明其是伪书的铁证。





杨朱学派

《尚书》这本古籍,我们先看看他的版本以及传世情况,《尚书》就是上古之书,类似于夏商周的官方历史资料汇编。而上古发生的事情被史官记录下来,古人所记言论的成果就是诰、誓、命、谟等篇章。而且从《尚书》语言上看,很多古人的语言应该就是当时的方言,所以,《尚书》史料价值很高。官方档案资料重要的部分被儒家整理成了《尚书》,还有一部分被整理成了《逸周书》。两本书渊源很深。



汉代纬书《尚书璇玑钤》说孔子求《书》得三千二百四十篇,删去三千多篇, 只留下百篇和百篇的"序", 汇总为二篇。不管《尚书》是不是孔夫子亲自删改编定的,《尚书》都有很浓的儒家思想观念。

到了秦代,先秦古籍遭遇了一场无妄之灾——焚书坑儒。很多古籍应该就失传了,《诗经》这样容易记忆背诵的,至少还会有不少儒生记住。但是,《尚书》语言是上古三代的方言,到了秦汉,人们也会觉得《尚书》语言诘屈聱牙。应当说,《尚书》保存下来希望不大,从先秦的其他古籍,诸如《左传》、《墨子》等等寻找,约略可知先秦《尚书》篇篇名之可寻 者,大概在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篇左右。(很多有目无篇)汉文帝时期,晁错从伏生那里抄录《尚书》,伏生垂垂老矣,于是跟从伏生女儿学习,整理了28篇文字,因为是用汉代文字写成的,被称作今文《尚书》。今文尚书的篇目包括: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这二十八篇文章,成为后世流传《尚书》的核心篇目。无论所谓今文、古文尚书,都有这些篇目的文字内容。

而古文尚书,就是当年汉代皇室鲁共王私搭乱建搞装修,结果把孔家墙壁弄塌了,墙壁里面发现出来很多先秦古籍,应该是孔家人焚书坑儒时候藏进去的,因为这批古籍是用先秦古文写成的,所以被称为古文《尚书》。而这批古籍在王莽篡汉之际也不知所踪,不知道是战火湮灭了,还是被民间收藏了。

东汉又有一个民间发现的版本《尚书》,杜林版本《尚书》,这个版本跟今文《尚书》差别不是太大。

我们现在读到的《尚书》总共58篇 ,是东晋出现的一部假冒孔安国的名义伪造的《古文尚书》。我们知道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神州陆沉,五马过江,衣冠南渡,东晋政权需要儒家来维护统治,在民间广泛征集儒家经典。豫章内史梅赜献上一部标为孔安国传的《古文尚书》十三卷,五十八篇。而根据后来从宋到清代的学者考据,里面真假参半。古人造古籍,也就是会把一些零星的古籍加上自己模仿的语言。也就是说,这部古文《尚书》水分很大,是“伪书”。

接下来!重点来了!到了隋唐大一统局面出现,隋代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南北学术交流也开始融汇。唐太宗重视儒学教育,举一个例子,手书“朕略萌”。好了,不开玩笑了。经学史上一个重量级人物登场了——孔颖达!《旧唐书·儒学传》云:"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 。"又《新唐书·孔颖达传》云: "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 ,凡百余篇,号《义赞》 ,诏改为《正义》 。"而这里面也包括(伪)古文《尚书》。从唐代开始,一直到清代“伪书”以及其的注释都是官方哲学和科举考试内容。(这里面也比较复杂不是一两句能说的清,笼统给一个答案就好,因为不仅仅涉及古籍,也涉及科举制度考试内容,所以相当复杂。以后有时间我再说吧!)当然从宋代开始一直有人(比如元朝吴澄、明朝梅鷟)质疑古文《尚书》真伪,尤其是清代考据学兴起,对于伪书的学者和著作都不少,在这里就把一一赘述了。


(唐太宗手书《孝经》从一个侧面说明唐代对于儒学官方统治思想的一个重视程度)

我们探究古籍真伪确实是需要的,但是“伪书”不代表没有价值,尤其是(伪)《尚书》这样长期作为官方统治思想的古籍,对于唐到清的读书人都有很深的影响。这个问题没问,我也就不多说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给你解答疑惑。


半卷

科举考不考不知道,古人学《伪古文尚书》是必然的。否则《伪古文尚书》不会流传近两千年。

其实汉朝末年,中国的学术界就一直争论《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孰真孰假,并发展出很多学派。《今文尚书》是汉初的时候一直流传的,用隶书抄录的。《古文尚书》据说是在孔宅之夹壁发现的,是用小篆写的。我都没看过,猜测也许有些断句不同。

东晋的时候还发现《伪古文尚书》,也是小篆写的。《伪古文尚书》包含了《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原本的内容外,还有很多新的篇章,是一部难得的经典。怎么可能不学呢?要知道古代的情况和现在很不一样,古人写书是很难的,每一本书都是学霸呕心沥血的结果。


夏天的虫4

儒家有十六字心传,是儒家非常重要的经典,叫“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晕厥之中,惟精惟一”,这就是非常著名的圣人十六字心传,体现了儒家的核心精神。要命的事,这十六个字就是出自伪造的尚书,当年清代阎若璩考证出来这句话是伪造的尚书时,全中国的知识分子全都炸开了锅。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尚书的各种问题终于被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汉出定五经博士,其中就有尚书,后来有人又搜罗出来一个孤本,于是合编成一本尚书。自古以来,人们就开始怀疑它的真实性,但怀疑归怀疑,毕竟没有证据,于是人们便一直当把它当做真经来读。

从尚书中找出那十六字心传更是给尚书做了很有理的背书,结果清朝考据学大盛,真的就有人很扎实的考证出那后来增补的一部分尚书是伪造的。

最后官方不得不出面,因为有人上书乾隆皇帝要废除伪尚书,最后是帝师庄存与说了一句,辨别古籍的真伪是一件小事情呀,这才化解了这场风波。

一部分尚书是伪造的不假,但伪造的太久太早,连伪造的本身也成了古籍了,真伪不重要,里面的内容才重要。

所以古人不但读,而且知道是假的之后 ,依然在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