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各代为什么都要传国玉玺?

笑笑看图

各朝各代都要传国玉玺是个假命题。

一般认为传国玉玺是秦朝造的,传到汉朝,因为当时有天命观念,认为皇权天授,天授的标志是什么呢,传国玉玺就被认为是天授的重要标志,因此传国玉玺特别抢手。尤其是汉末三国魏晋时期,大家为了玉玺抢得不亦乐乎。

然而到了宋代这种观念就受到了挑战。宋朝前期不怎么在意这个玉玺的事儿,基本上都是皇帝自己命人造玉玺,别说传国,连上一个皇帝造的都不想要,自己造自己的。每个人都想些新的话写在自己的玉玺上。太祖的是“大宋受命之宝”,太宗的是“承天受命之宝”,真宗造的是“皇帝恭膺天命之宝”,仁宗造的是“皇帝钦崇国祀之宝”,英宗即位的时候,大臣劝他别造了,就用他爹的吧,要不然也挺浪费的,英宗不听,还是自己造了一个。

哲宗登基的时候也是自己造了一个新的玉玺,然而他在位时期,有一个咸阳的农民来献传国玉玺,号称就是那个和氏璧做成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哲宗倒是挺高兴的,还准备了一些仪式,让大臣写了一些文章歌功颂德。

但是一些知识分子对这个传国玉玺就很不以为然,刘恕就说:汉代的儒生发明了正统论,认为得到传国玉玺的人就是正统受命之君,于是乱臣贼子就以这种理论作乱。

所以在刘恕看来,传国玉玺就没什么价值,只是给了乱臣贼子一个借口。

胡寅也说:如果秦朝实行的是善政,那么传国玉玺就没什么用。如果秦朝实行的不是善政,那么玉玺又能有什么用呢?

所以宋儒已经认为德行重于玉玺,不觉得玉玺有太大价值。

金元时期就更不注重这个东西了,原本就不是很懂那些正统论的概念。只有元成宗即位的时候,为了跟大哥抢位置斗争地比较激烈,大臣弄了个传国玉玺出来,然而该玉玺也并没有起什么明显作用。

到明清时期,虽然还时不时出现传国玉玺这种东西,但是连皇帝都不太在意了。明朝弘治年间有人来献玉玺,礼部尚书说:玉玺其实就是个印章,用来证明文书真伪的,这又不是什么宝物。受命以德不以玺。那些拿到个玉玺就乐不颠,夸示于天下的人都会贻笑千载!他这么一说,皇帝也不想要玉玺了。这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之后再有献玉玺的,基本都是这个下场。


pku小动物

前228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将那块著名的和氏璧雕琢为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因为年代久远,关于此玺的形态也有不同记载,有一种说法是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的螭虎钮。这是关于“传国玉玺”的最早记载。

嬴政期望流传千秋万代的大秦基业才到二世就亡了,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汉高祖。这时开始,玉玺的交接正式代表了一个国家政权的变更。这就好比古代每朝每代都要论述政权的正统性一样,在古代玉玺的象征性意义的确是十分重要的。这枚玉玺在汉朝诸帝间世代相传。直到两百多年后,外戚王莽篡汉,逼迫其姑母即皇太后交出传国玺。太后十分的愤怒,将玉玺投掷到地上,据说传国玉玺就破了一个角,之后王莽把用金把缺失的一角补齐。

据说王莽被杀后,这枚玉玺就辗转于那些战争中的胜利者手中,一直到了光武帝建立东汉,从此之后又成为东汉历代皇帝案上之物。一直到汉献帝的时候,军阀混战,群雄争天下,当时负责掌玺的官员为了避祸,将传国玺投到宫井中,玉玺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消失了。

根据陈寿的《三国志》中记载,孙坚进军洛阳的时候,又在宫中的一口井里捞出了这枚传国玺。袁术以孙坚夫人作为人质,得到这枚传国玺,之后大家又开始争争抢抢,最后不得已换给了汉献帝。而司马炎称帝后,传国玉玺自然而然地归了晋朝,之后,玉玺随中原政权更替不断变换主人,直到隋亡,被萧太后携带遁入突厥,传国玺再次消失在茫茫历史中。

唐贞观年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将传国玺一并带回。然而这枚玉玺的历史到了后唐灭亡的时候也接近了尾声,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历史上关于传国玺的确凿记载就此完结。

从上面的记述可见,这件玉玺传世的故事中其实还是疑点重重的,毕竟是公元前的物件,即便是传到了后唐这一代也要上千年。对这件事看的十分明白的其实是乾隆皇帝。他不仅考证出了当时进献的玉玺是假的,还认为所谓的秦玺只是一件供人把玩的艺术品而已,无论真伪都无法与当朝的印鉴相提并论。作为人君最重要的是有“德”而非储宝。只有“德”越重,传国玺才会显得越贵重。


国家人文历史

四个字还用解释吗

#发财中国年# 这个算吗? 91 leewestwood 最近大家都在谈论传国玉玺的事情,和氏璧传国玉玺绝非大家常规想象只有1.5厘米厚,而是整整有四寸厚,圆三点六寸,秉承先人天圆地方理念制成,上圆下方,古人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李斯制作传国玉玺发挥了极高的聪明才智,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皇权的来历和作用,就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秦璧样式可参阅2017年5月陕西凤翔出土未制成玉璧,不可用现代的思维方式推断先人的智慧,应站在古人当时人文,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考虑,应该可以大致还原传国玉玺原貌。另外根据以上残璧情况,本人以为,现有成语半壁江山可以改为半璧江山了,史书中记载,自后唐得天下者手中无传国玉玺的,称为白板江山,相反手中有信物的称为半璧江山,即手中只有半块玉璧之意。欢迎大家与我进一步探讨。可惜我只有一半,寻另一半,求传播。





三亖堂

传国玉玺意味着一种威严和吉祥。对皇帝来说,那是一种天然的魔力,难以拒绝。

首先大家都知道传国玉玺上面会刻上一些文字,上面会写上君权神授,君权天授,这样的话来,皇上把它拿出来,一盖那明显的就气势出来了。而且皇帝呢,他要的就是这种气势,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要的就是这种心理的暗示,这种暗示的作用,对他加强统治,威瑟权臣对付百姓,那都是一种精神武器。


其次,传国玉玺,那都是从祖宗那里传过来,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传统,这种传统,对皇帝来说是认为一种好的传统,一种好的传统,那他就不好轻易的打破,比如说当爷爷的,搞过一个传国玉玺,儿子当上皇帝后也想搞,到了孙子辈,就想搞自己的,毕竟爹的传国玉玺和自己的他是不一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而且大家都有传统,凭啥到我这个地方就打破了呢。

第三,传国玉玺雕刻得也很有艺术性,拿出来,在家里观赏,那都是一种爽心悦目,对皇帝来说,既能够有美的感受,又有当皇帝的那种权力的快感,两相结合,那就形成了欲罢不能。

总之,传国玉玺,他既有精神的文化的传统的传承的各方面的需要,那么各位皇帝也不会轻易的就打破这一不成文的习俗和规则。

所以到现在历史上传下来的各种传国玉玺,那就成了一种文化的符号和历史的记忆,也蛮好的。


文心采露苑

传国玉玺大家都很熟悉,就是皇帝的印章,古人一般都是有印章的,"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但是秦统一后,是皇帝专用的印章,称玉玺、传国玺、传国玉玺。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玺,皇帝之印也。主土。从穴,尔声。籀文从玉。也是同样的意思。

从材质上讲,皇帝独称"玺",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称"印",且不能用玉。汉代基本沿袭秦制,但制度已略放宽,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也成为印玺。据蔡邕《独断》中记载:"天子玺以玉螭虎纽。古者尊卑共之……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也就是说除了皇帝是没人敢用玉玺的,否则在多人头也不够啊!

玉玺出自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玉玺。"这里采用来表示权力交接的象征,在古代有玉玺者才被为正统的继承者,所以夺了权就要夺玉玺。

相传最早的传国玉玺为秦始皇时代所刻制的,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为国之重器。后来传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后来又几经易手,传至后唐末代皇帝后,再度失踪无踪迹,后来相传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大金国掠走,其后便销声匿迹。从此就再没找回过,不知道哪里去了。

那么,这枚传国玉玺失踪了,后来的皇帝没有玉玺怎么办呢?也是有过可玉玺的先例的。比如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叛乱被平定。但侯景任命的侍中兼平原太守赵思贤却趁乱拿着玉玺潜逃到了广陵,被一个叫郭元建的人抢走了玉玺。郭将玉玺献给了北齐的行台辛术,辛术再转献给北齐朝廷。传国玉玺遂为割据黄河中下游的北齐高氏所有。后来南陈取代了南梁,但是没有传国玉玺,就自己刻一个玉玺。于是玉玺越刻越多,每个割据政权都宣称玉玺在自己手中,自己才是真命天子。建德六年年正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亡北齐。传国玉玺进入北周。四年后,杨坚代周建隋,开皇九年,大隋灭陈后,重新统一全国。那些私刻的"传国玉玺"也就统统被大隋政府没收了。

根据玉玺的命运在正史《辽史》中记载:"传国宝,秦始皇作,用蓝玉,螭纽,六面,其正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鱼鸟篆,子婴以上汉高祖。王莽篡汉,平皇后投玺殿阶,螭角微玷。献帝失之,孙坚得于井中,传至孙权,以归于魏。魏文帝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宝"。唐更名"受命宝"。晋亡归辽。自三国以来,僭伪诸国往往模拟私制,历代府库所藏不一,莫辨真伪。圣宗开泰十年,驰驿取石晋所上玉玺于中京。兴宗重熙七年,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试进士。天祚保大二年,遗传国玺于桑干河。这就是玉玺的结局了。

关于玉玺的尺寸问题,从秦汉的一寸二到四寸不等,唐朝的二寸到四寸不等,直到明、清的方二寸九到五寸九不等,最大者有宋朝"宝命宝""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天皇"的"定命宝"印面竟有九寸,而明朝建文帝的"天命明德、表正万方、精一执中、永宙永昌","凝命神宝"印面却是一尺六寸九分见方,可谓是硕大无比。

最早的玉玺是比较小的,宋代以来因为没有真正的传国玉玺,所以刻了比较大的玉玺,明朝就更加夸张了,所以大家在电视剧中看到的玉玺都是很大的,明清的是比较大,但秦汉的就不大了。

虽然传国玉玺找不到了,但是宋以后就开始对传国玉玺的淡化,也就是说谁掌握天下才是重要的!


朴易堂国学易学文化

玉玺 俗话就是公章。我们都能见识到公章的威力跟霸道!公章代表的就是权力的傲慢!更何况皇帝的公章,那更加了不得。

传国玉玺应该是古代的宝物中最珍贵的了,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赵, 得和氏璧。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命李斯鸟篆书(越国一种文字),仿成龙、 鸟、鱼、蛇形状“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令咸阳玉工王孙寿将蓝田玉精研 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 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

附图就是天王的玉玺


泓林一木一说

封建社会无论西方东方懂讲究个“君权神授”。

比如西洋的国王、皇帝只有教皇加冕的才算数,代表的是上帝的任命。只有这样,才算是正式的,而不是野鸡的。而且这样做了后,大臣们篡位也没了依据,即使大臣能簒权,但却无法篡位,因为上帝的旨意大臣不能推翻。所以,西洋的王国、帝国往往能享国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拿破仑。

拿破仑本来只是一个将军,后来通过政变成了法国的执政。后来他想称帝,就和教皇做了个交易,让教皇加冕自己为皇帝。这样,他就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即使后来他被多国联军击败流放,他的皇帝的尊号还是没有被剥夺,因为只有上帝能这样做。而波旁王朝也不能说他是篡位者。


而在中国,皇帝们也要为自己的统治寻找依据,所以皇帝称“天子”、龙,这些都是要向天下宣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中国古代又是一个王朝更替十分平凡的国家,皇帝们要求臣子们做忠臣,可是自家的皇位却都是反叛前朝得来的,这就是一个矛盾。

为此,说法就是“天命”,前朝失德,所以新朝起而“革 命”,天命转移,天命归于新朝。

也正因此,需要一些仪式性的东西,传国玉玺就是一个重要象征。

最有名的传国玉玺是秦始皇用和氏璧做的那个,上面写的是“受命于天”,这代表的是正统天命。所以,新朝建立的时候一定要得到它,只有这样才从形式上完成了天命转移。


故纸汇

传国玉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


不瞎啰啰

古代臣民多么希望帝王有德有才有为,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卞和是第一个敢劝大领导佩戴玉的人,秦老板最终拿下闽越国与福州后,又得到不少东西,才感悟到那八个大字,……玩笑之说、玩笑之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