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中华根基的临松薤谷

捍卫中华根基的临松薤谷

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马蹄山以及山下的临松薤谷山峦叠嶂、松涛起伏,山顶常年白雪皑皑,山下四季流水潺潺。对专心治学的人而言:这里是一个绝佳的修行之地,能令人完全静下身心。敦煌人郭瑀正是慕名前来此地的修行治学之士,他应该感到庆幸的是此时偌大的华夏大地也只有凉州能让他平静地安放书桌了,此时的中原大地正在经历五胡乱华的悲惨历史。

郭瑀青年时游学到张掖,拜隐居在张掖东山的著名学者、略阳人郭荷为师,潜心攻读,精通经义。郭荷死后,郭瑀为师守孝三年,继承师业,到临松薤谷(今马蹄寺)开凿石窟,设馆讲学,著书立说,弟子多达干余人,著有《春秋墨说》、 《孝经综纬》等。

郭荷、郭瑀师徒二人专心著书立说,希望在乱世之中守护华夏文明的根基。然而随着他们的名气日益增长,终于惊动了凉州的实际统治者前凉王张祚和张天锡兄弟俩——这两任前凉王分别向郭荷和郭瑀发出邀约,希望他们能出山辅佐。专心治学的郭荷、郭瑀师徒拒绝出山入仕。

公元 376年前秦天王苻坚进攻前凉,末代前凉王张天锡投降苻坚,至此立国七十六年的前凉政权灭亡。苻坚尽管是氐族人,但自幼酷爱中原的文化典籍,立志要混一天下。早在打下凉州之前他就久仰郭瑀的大名,甚至在得到凉州后发出:“不喜得凉州,但喜得郭瑀的感叹”。然而令他颇感遗憾的是郭瑀借口为父守孝拒绝出山为官。此后郭瑀继续隐居讲学,在学习之余他带领门下弟子在马蹄山开凿石窟。此时的他们想不到自己为安身而建的石窟后来会成为中国重要的佛教造像圣地——马蹄寺石窟群就肇始于此,中华本土文明与来自古印度的佛教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在这里交汇。

郭瑀就这么继续着自己平淡的治学生活。有一天他突然把自己门下的众弟子叫到一起,众弟子入座后发现在他们面前老师还专设了一个单独的座位。郭瑀对他们说道:“我的女儿已到了该婚配的年龄,打算寻觅一位乘龙快婿。你们当中谁能坐此席位,我就把女儿许配给他”。话音刚落之际一位弟子当即坐上席位说道:“先生招婿自然非我莫属”。这名弟子的名字叫做刘昞。

东晋太元元年(376年)王穆在酒泉起兵,对抗前秦,派使联络郭瑀与敦煌索嘏在张掖起兵策应,封郭瑀为左长史、军师将军。后来王穆与索嘏不和,要杀索嘏,郭瑀极力劝阻,王穆不听,杀了索嘏。郭瑀万分悲痛,绝食7天而死。郭瑀的死对他的女婿兼弟子刘昞影响极大:在目睹岳父的悲剧后他彻底断绝了出山入仕的全部念头,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隐居山林的学者。

李暠效法刘备亲自前去拜访刘昞,与之推心置腹地交谈了一番。在交谈中李暠表明自己原本钟情于传统文化与古典文学,治国理政本非所愿,无奈五胡横行、中原骚乱,大批百姓流离凉州,自己不得不在救亡与暮古之间选择前者。李暠这番肺腑之言以及他作为一国之君不惜降尊纡贵礼贤下士的行为令刘昞感佩不已。刘昞欣然出山担任西凉主管教育的儒林祭酒。公元420年北凉政权建立,这一时期河西地区政权更迭频繁——先后经历了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凉五个政权。在这频繁的更迭之中刘昞著书120多卷,属河西学者著书立说最多之人士。虽然十六国时期河西政权更迭频繁,但历代统治者皆重教育,郭荷、郭瑀、刘昞三代师徒见证了五凉时期凉州儒学文化中心的建立和发展。武威文庙是全国第三大孔庙建筑群的事实,印证了魏晋时期儒学在河西的兴盛。

公元439年鲜卑拓跋氏率领的北魏军队统一了北方,北魏政权建立后为巩固政权推行汉化政策而将河西世家大族和工匠三万余众全部迁往帝都山西平城(今大同)。刘昞的弟子皆东迁。河西文化开始回馈中原。刘昞因年事已高不愿东迁而魂归张掖马蹄山临松薤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