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不可或離的思維方式

學習中不可或離的思維方式

淘金(圖片來自網絡)

《學會提問》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叫淘金式思維,特別有道理。這種思維不同於海綿式思維,對學習內容照單全收,而是重新估量之後批判吸收。拓展開來,它不單適用於文本閱讀,同樣適用於各種學習活動,比如講授、演講、討論、辯論、觀察、演示、寫作等。不管是口頭上還是書面上,都應當將這種思維深置其中,成為一種習慣,甚至一種本能。換句話說,只要產生意識活動,就應當存疑求證再加以吸收運用。

閱讀是學習的一種最基本形式,最需要有淘金式思維。當我們開始閱讀一本專著、一篇文章甚至一條簡短的信息比如微博,都不能全盤接受作者的觀點,而是要不斷地跟作者論爭,真正淘取自己必需的知識。跟作者論爭的焦點簡單而言就是問三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問題,即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樣?具體來看是這樣的:

首先,作者的觀點是什麼?這裡所說的觀點並非只是作者提出的論斷,而是從三個方面來綜合考量之後的結論。其一是作者的立場,也就是作者是站在哪一邊的?從立場出發最能得出一個人的真正意圖。毛主席分析問題總是從最基本的立場出發。不管怎麼掩飾,只要能看出作者的立場,其真實態度就不言而喻,究竟是贊成還是反對,是明確還是曖昧,是清晰還是含混,終歸逃不過讀者的眼睛。可以說,找立場有點第一性原理的味道。直指問題的本質,抓的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此還能充分體會出作者的真實情感來,哪怕作者表現得置身事外、客觀公允、冷靜理性,愛或恨、情或仇,都可以品嚐咂摸出來。當作者的立場、態度和情感褪去神秘的遮罩,以真相示人後,讀者理解起來哪裡還會有太大的偏差呢?

學習中不可或離的思維方式

設疑(圖片來自網絡)

第二步就是要分析為什麼?也就是說作者為什麼持這種態度、立場、情感?這裡有一個前提,就是要弄明白作者是什麼樣的人,弄明白作者的意圖,他到底想幹什麼?人總是因為一定的理由做出一定的行為,沒有無緣無故。不管是有意識、下意識、潛意識甚至所謂無意識狀態下。更何況,通過文字來表述思想更有其意圖所在。所以,搞清楚作者的為人,這裡指的是作者的生平、經歷、學識、所處的時代以及寫作時的外部環境,統統這些都對於理解作者的意圖很有幫助。其實,早先的語文閱讀教學經常採用這種模式,這真的是一種非常有效,抓住要點的方式,只可惜在多輪教改後,搞出整體閱讀這個概念,淡化或者乾脆不對作者進行分析了。事實上,由此出發,才能進一步確知作者為什麼一定要讀者接受他的某種觀點(顯要的或是隱晦的)?支持他的立場?認同他的態度?感受他的情感?這樣,讀者便可以察覺到如果按照作者的說法去做,對作者本人有什麼好處?作者在表述觀點時有沒有私心,有沒有夾帶私貨?

第三步分析作者是怎樣得出這個觀點的?

他的推理(論證)過程有沒有問題?這個過程因人而異,不好用一把尺子量到底,只能提出大概的問題,算是一個大致的檢驗框架。但萬變不離其宗,按照胡適先生的意思,就是要作出三種估量:論據自身對不對?論據運用的時機和場合對不對?使用論據的人對不對?也就是用論據的這個人是不是站對了立場。掌握這三點,論證的嚴密性和準確性就八九不離十了。

學習中不可或離的思維方式

海綿(圖片來自網絡)

當然,以上所說還只是求知中較為被動的一種,雖然比起全盤接受的海綿式思維已經大有進步,但求知的要點絕非一味接受,而應主動探求。要主動設疑,問在前頭,貫穿始終並檢驗後效。這裡只列出問題清單,不再一一展開。

第一、我為什麼要學?是增多知識?提升才幹?還是解決問題?這種問題是現實難題還是思想困境?

第二、我學什麼?知識?經驗?技能?思維?思想?

第三、我怎麼學?記錄?摘抄?記憶?理解?轉化?運用?提升?

做任何事都要問意圖,明確目的和目標,找準方向和路徑。學習自然也不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