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額寶大額用錢提前轉,這項新規你瞭解多少?

中國貨幣市場基金通過互聯網銷售野蠻發展的時代結束了。

6月1日,央行、證監會聯合下發一份重磅文件,要求貨幣市場基金互聯網銷售強化持牌經營要求,對T+0贖回提現業務進行限額管理,禁止對T+0贖回提現墊支,意見自6月1日起實行。

主要內容包括了貨幣市場基金T+0贖回提現單日最高1萬元,除取得基金銷售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外,禁止其他機構或個人以任何方式為T+0贖回提現業務提供墊支等條款。

其中最關鍵的貨幣市場基金T+0贖回提現單日最高1萬元這一條款,過渡期為1個月,也就是本月月底前必須完成。

餘額寶大額用錢提前轉,這項新規你瞭解多少?

T+0贖回單日最高1萬元

首先強調一下,貨幣市場基金不是貨幣、法定存款,而是金融產品,存在期限錯配。貨幣市場基金缺乏存款保險和法定存款準備金等保障機制。

所謂貨幣基金T+0業務,是指投資者一旦申請贖回後,不需要進行長時間等待,資金就能當日甚至實時到賬。這是公募機構為提高投資者體驗而提供的服務。該業務的出現極大的方便了投資者的日常現金管理,也促進了貨幣基金的快速增長。

但風險也潛藏其中。

舉例來說,餘額寶推出後,憑藉實時申購與贖回的投資便利成為“一招鮮吃遍天”的競爭利器。從實質重於形式和穿透性視角來分析,所謂的T+0贖回業務都是採取機構墊資的方式是實現的,餘額寶等貨幣市場基金贖回當日到賬甚至實時到賬的背後是基金公司、代銷機構的墊資行為。

目前,大部分墊資是自有資金,也有部分銀行對基金公司、基金代銷機構進行整體授信,再由其根據贖回份額向投資者進行墊付。

根據理論測算,客戶日均贖回量為貨幣市場基金資產規模的5%,按照目前貨幣市場基金7.8萬億的規模,總體墊資規模高達3900億元。

同時,銀行在墊資過程中並不瞭解投資人的信用狀況,未盡到了解你的客戶、瞭解你的業務的要求,只是被動的接受基金公司、代銷機構的墊資指令,進而加劇了相關風險的蔓延。

對貨幣市場基金T+0贖回設定1萬元限額,保護了消費者資金安全和合法權益。

根據歷史資料,從單戶餘額看,超過80%的用戶餘額在1萬元以下,這部分用戶戶均持有基金份額880元;單戶餘額大於50萬元的用戶佔比僅為0.2%,但相應持有基金份額佔比達13.6%,戶均持有超過70萬元基金份額。從單筆交易金額看,贖回金額都在1萬元以下交易筆數的超過70%。因此,為T+0設定1萬元的限額可以滿足絕大多數消費者的交易需求。

歷史上的中美贖回潮

快速贖回業務最早起源於銀行理財,貨幣市場基金於2012年開始推出快速贖回業務。由於該業務為投資者提供了“即贖即用”的投資體驗,逐漸成為貨幣市場基金的一項增值服務在市場上迅速推廣,“T+0贖回提現”是其中業務模式代表。

但貨幣市場基金並不具備剛性兌付特徵,中美均經歷贖回潮與流動性危機。

中國貨幣市場基金共發生四次贖回潮。

2006年,股票牛市和IPO重啟對資金的虹吸效應導致了第一次貨幣基金贖回潮。

2009年,貨幣市場收益率急劇下降,疊加股市升溫和IPO重啟,導致貨幣市場基金吸引力不再,遭致第二次大範圍贖回潮。

2013年,資金面惡化引發“錢荒”,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一度飆升至13.83%。為獲得充足流動性支持,機構爭先贖回貨幣市場基金,導致第三次贖回潮。

2016年末,市場利率明顯上行,資金面極度緊張,疊加國海事件發酵、美聯儲加息次數超預期等因素,市場擔憂和恐慌情緒蔓延,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在流動性緊張形勢下紛紛鉅額抽離貨幣市場基金,市場一度傳出大型貨幣基金遭遇鉅額贖回導致爆倉。

美國貨幣市場基金也經歷三次贖回潮。

第一次贖回潮發生在1983年,主要原因在於MMDA(貨幣市場存款賬戶)等推出導致資金迴流銀行。

第二次贖回潮發生在2002年,主要原因是2002年股市回暖導致資金逃離。

第三次贖回潮發生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

此次政策明確基金管理人和支付機構不能參與墊資,而只能由符合條件的銀行直接對終端客戶進行墊資,一方面更為清晰地界定了銀行應當承擔的責任,另一方面直接對接了資金供給方和需求方,降低了由於基金公司等中介的參與而產生的信息不對稱,充分滿足了了解你的客戶的要求。


來自:國是直通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