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制勝投資也有邏輯可循,選對方向其實比努力更重要!

股神巴菲特曾說:

2009 年底,在‘大衰退’陰霾中,我們決定收購伯靈頓北聖達菲鐵路公司 ( BNSF ) 。這是伯克希爾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筆收購,當時我將這筆交易形容為‘全副身家賭美國經濟前景’。

早在 1965 年,巴菲特合夥人公司收購伯克希爾的控股權就是類似的押寶。同樣,巴菲特“賭”的是美國繼續繁榮下去是確定性非常高的事情。

要收穫總要經歷挫折,雖不可能一帆風順,但確定無疑的是,美國明天會更好。

其實巴菲特說的第一個概念是能力圈,就是你要在你懂的範圍裡去做事情。創投業最痛苦的就是你老在你不會的事情裡面折騰,等你好不容易把一件事搞會了,這件事就過去了,你就得再搞一個不會幹的事,如此反覆,被它折磨得半死不活。

創業制勝投資也有邏輯可循,選對方向其實比努力更重要!

一、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

有人恰巧趕上16年自媒體紅利期的風口,發家致富,一年賺回十年收入。有人抓住了15年的超級大牛市,原始積累翻了幾番。千載難逢的行業趨勢,但凡抓住其中任何一個,都是財富躍遷的重要跳板。20年前,倒爺倒買倒賣,90年代大傢伙炒證券,06年至今靠著拆遷,炒房富甲一方,去年比特幣風靡全球,沒有這些紅利風口,商界的大佬前輩們也許會少幾位,過著另一種生活,廣廈萬間,夜眠七尺,良田千頃,日僅三餐。

當風口來臨之際,站在風口上的人掙得總比後來者多十倍、百倍。這和你努不努力,勤不勤奮,沒有直接關係,時代造就英雄,我們說阿里巴巴、騰訊帝國的成功是因為歷史必然性,還是個人能力?

一個的成就一定是放在他所處的時代去看的,並非單純靠天賦、勤奮、能力。

那個年代假使沒有馬雲、馬化騰,也一定會有王雲、張雲,李化騰湧現,打開中國中國電子商務、社交平臺的大門,創立一個商業巨擘。

我們設想,馬雲、王健林早出生二十年,生活在兵荒馬亂,戰火連連的時代,一個英語教師能幹啥,開創淘寶購物,萬達影城?只會是痴人說夢,一國的運氣很重要,能否順應國運更為重要,香港首富李嘉誠也是趁著內地改革開放的春天才大撈一筆,積澱財富,巴菲特搭上美國百年牛市造就一聲輝煌成就。

可能你會說:這些都是雲端尖兒的人物,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不求大富大貴,小康生活足矣。順國運發展不是求大富大貴而是更快的將生活提升一個水平。

要知道大人物在第一桶金之前也是普通人,時代的英雄一定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富人真正厲害的不是個人努力,而是他們的眼光和戰略。對於普通人而言,瞅準行業趨勢,抓住機會,一樣能搭上精英階層的末班車。

二、選對行業,才能扶搖直上九萬里

創業制勝投資也有邏輯可循,選對方向其實比努力更重要!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人,努力勤奮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你要看你生活在什麼樣的賽道上。

近幾年虛擬經濟發展十分迅速,無論大小創業者幾乎都有自己的某寶店鋪和微商店鋪,但其中的泡沫也越來越多。前幾年的網絡經營投入少回報率高,造就了一批成功的創業者,但如今已是大力投資做廣告的天下,前期宣傳做不好根本無法在數以萬計的店鋪中脫穎而出,對於手中儲蓄並不充足的小微創業者而言,僅是廣告宣傳就已經花去了大把精力,何況還有屢禁不止的刷單行為存在,不正當的競爭更使得商家心力交瘁,何談收益?

實體經濟在虛擬經濟的打壓下,雖整體發展勢微,但選對行業仍可獲得紅利。2017年是政府大力整改小微實體企業的一年。為深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動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加大“低小散”整治力度,浙江省全年淘汰了2690家企業中的落後產能,整治和淘汰“低小散”“髒亂差”企業(作坊)4.7萬家,小微企業發展質量效益雖明顯提升,但也對小微創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業門檻不斷升高。

三、創業投資的一些制勝邏輯

創業制勝投資也有邏輯可循,選對方向其實比努力更重要!

關於投資周黑鴨和喜茶,我有三個方面的思考總結:

一是情趣和情懷;

二是物質與精神;

三是壟斷的問題。

先說第一個。我認為情趣和情懷是有本質的區別,我把這兩個詞當反義詞來看。為自己高興,自己覺得好玩,這叫情趣;而針對大眾的,能夠讓大眾受益,這叫情懷。從這個角度來講,什麼樣的公司在我心目中是特別有情懷的公司呢?當然像微軟、蘋果、亞馬遜、谷歌這樣的肯定是。

其實在我心中特別有情懷但特別反情趣的公司是麥當勞。它給全世界無數人提供了標準化的、放心的、便捷的、便宜的食物,也給無數的學生提供了第一份工作的訓練和兼職機會,讓大家從學校走到職場過程中有最基本的收入,極有情懷,是我心中的標杆之一,但是極沒有情趣。其實你去看一看那些真正做成大公司的,我覺得是需要情懷而不是情趣。

第二個是物質滿足和精神滿足的問題。你去查一查黃浦古港以前貨運的記錄,你會發現各個國家的進出口貿易是從物質開始的,賣絲綢、賣茶葉、賣香料,竟然是當時的最主要的公司。我覺得很莫名其妙。

後來想一想,才終於知道這個世界需要什麼是隨著時代演進的,過去重要現在可能不重要,現在不重要以後可能超級重要。你只有做未來重要的事,它才有意思。

那現在我認為未來到底什麼重要呢?精神的滿足最重要,物質的滿足無所謂。其實歷史上人類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況,或者這麼明顯的情況。

這個世界的生產力一直在上升,因為生產力的上升,直接跟技術進步和社會組織相關,但需求是不是一直在上升呢?其實不是的。尤其是你對物質的需求是非常有限的。大家吃鴨脖子,有幾個人是為了填肚子?其實就為了吃得爽,吃得爽和飢餓感基本上沒有關係,吃得爽是刺激了你的多巴胺。

所以精神需求可能是從現在到未來更重要的事情,就是讓大家心理高興,獲得滿足,這其實非常難。但我覺得這是未來很重要的行業,我特別看好。但精神滿足的特點是,非常難以壟斷。

那怎麼辦?我覺得也有三條路。

第一條叫鏈條化。

大家經常討論品牌。但其實品牌這個詞的含義一直在變化。最早的時候,你在牛的身上打個戳,它身上有個 brand,顯示這個牌子不一樣,但現在不是這樣了,我的牛打個“連”,曲凱的牛打個“曲”,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你很難把這兩頭牛賣不同的價格,所以這種差異化根本沒用了。

所以鏈條化就是,我通過一整個鏈條的組織,給你提供不了別處沒有的產品和服務。不管在各種領域,不管線上線下都一樣。

第二條是場景化。

我確實沒辦法在所有的地方都壟斷,但我可以在某個具體的、特定的場景是壟斷的。

深圳有一個公司做得挺絕的,一個叫 DR 公司,只賣求婚鑽戒。鑽戒你沒辦法壟斷,但求婚是個場景。這個公司是這樣的,你十分鐘註冊,一輩子只能買一次求婚鑽戒。大家乍聽這個概念覺得沒什麼,但問題是場景不一樣,就取得了完全不同的結果。比如說一輩子一次的玫瑰花和一輩子一次的求婚鑽戒,顯然求婚是更唯一場景化的。

所以,在特定的場景下把某個精神需求給突破下來,我認為是有機會的。

第三條是物化。

精神太虛,所以你要凝結在特定的場景中和物裡面。比如凝結在酒上,一口喝了大家做朋友;凝結在茶上,一口茶喝了,找點靈感。這都是物化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