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积让我有安全感,不想扔掉

囤积让我有安全感,不想扔掉

囤积让我有安全感,不想扔掉

从未见过你,但会更懂你

别人都在“断舍离”了,

你还在“囤积症”吗?

超实用断舍离方法,

赶快来试!

那是我们无法断舍离的一种情感来自圣安米悦心理

00:00

03:31

>>>囤积症<<<

手机里的文章收藏了一篇又一篇,收藏之前,郑重其事的告诉自己,等我闲暇之余,一定会认真阅读。

家里的废弃之物堆了一堆又一堆,劝告自己,以后的以后,我一定充分利用这些物品。

这种症状,名为:囤积症。

从囤积信息,到囤积物品,再延伸到囤积人脉,我想,这样的症状,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会有。

但是,无论你在囤积什么,都要记得,越囤积,越匮乏。

我发现身边的人有囤积症的真的不在少数:

  • 囤书,博主推荐书单就跟着下单,商店做活动就半买半凑,书架上还有好多本没读完,快递又送来新书,心想以后迟早会看;
  • 囤货,价格给力就买一大堆回来,家里的日用品越囤越多,想过均价一两万的房价用来囤货是否划算,但安慰自己将来有用;
  • 囤卡,热衷办理餐厅商店的会员卡和优惠卡,有时候才第一次去,听说办卡充值享优惠,觉得以后肯定会再来,就成会员了;
  • 囤照片,外出旅行时很少身临其境地游玩,而是照片的搬运工,拿着相机或手机拍来拍去,觉得要留下美好等着日后回忆;
  • 囤文章,看网页时候,在标题的吸引下,点开后进行着“F”型的阅读轨迹,还没看完就归类为干货贴,转存到收藏夹里面;
  • 囤APP,经常出没在手机应用市场,有新发布或有趣的APP就下载试用,就算好久不用也舍不得卸载,说不定以后哪天有用处。

有些小小的东西囤积起来后,看着并没有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巨大影响,但所有的囤积都会造成我们注意力的牵扯。

注意力就是生命力,你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越多越琐碎,你的力量感就丧失的越多。

囤积让我有安全感,不想扔掉

>>>囤积症是种病<<<

囤积可以说是人类的本性,是原始时代生存本能的延续。

人类最初靠打猎为生,后来逐渐发展到种植圈养,无论是哪种状态,都需要将生存资料留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养成了囤积的习惯。

现代社会,囤积则更多地与安全感有关。

相对来说,当我们在一种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下时,更容易喜欢囤积。

比如,精神上感觉不安全的时候,一部分人会转而寻求物质上的丰裕,让自己觉得周围世界是可靠的、可掌控的。

囤积成瘾的人,太没安全感。

他们很容易把身边事件、手头之物,错当作自己和外界沟通 、连结的触角。总想着,“我拥有的要比所需的多”。

哪怕,是在和杂碎、零嘴、旧物“谈恋爱”。

对自身价值的模糊,对情感弥补的珍视,让他们的内在储物逻辑——变得矛盾而脆弱。

囤积让我有安全感,不想扔掉

>>>如何去治愈呢<<<

若已经是重度患者,最好先看医生。轻度的,可参考下面的方法:

从现在开始做减法,断舍离。

与囤积狂相对应的正是断舍离。

「断舍离」并不是一个收纳整理术,

也不是一个清洁房间的概念。

真正的断舍离,与你的生命质量、

身心状况、和运气息息相关!

断:断绝接受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掉没用的东西,

离:离开对事物的执念。

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他物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就像家里如果买了一箱苹果,有的人总是先挑烂的吃,可是往往原来的烂苹果还没吃完,新的烂苹果又出现了。

你想囤积好苹果,可最后得到的只有烂苹果。所以,现在你要做的是,永远都先挑好苹果吃,不焦虑未来,只享受当下。

囤积让我有安全感,不想扔掉

当下是没有烦恼的,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要么我们活在对过去的懊恼和不甘当中,要么活在对未来的焦虑和恐惧当中,一旦掉进这种状态,自信,开心,美,行动,享受……所有可以带来创造性改变的力量就消失掉了。

我非常喜欢电影《重返地球》中威尔·史密斯所饰演的父亲对儿子说的话,“你必须意识到恐惧不是真实的,恐惧是对未来的一种自我暗示。虽然危险是真实存在的,但恐惧与否是你的选择。”

不要因为对未来的恐惧而消耗现在的生命,去为一个虚假的未来做囤积,每时每刻你都站在生命的分叉路口上,这一刻不同的选择,就决定了你下一个此刻所待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