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人,是真的内向吗?

内向的人,是真的内向吗?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如何看待这种当下越来越普遍的沉默人格?”,题主的问题中,透露出了很多人的苦恼,一种可以称之为“被动沉默”的困扰:

在社交场合中一开始说话,就会容易陷入紧张焦虑,在意周围的目光;

明明心里有很多的想法和意见,但就是在关键时刻脑子一片空白,表达不出来或者不敢表达;

特别渴望与人交流,也知道与人交流是好事情,但就是无法做到大方自然地做到......

这些被动沉默者,往往因为实在太难与他人自然交流,所以总会否认自己:我不会说话,我只能尬聊,我在别人面前太容易紧张了......最后只好退缩回去,收回要表达的心。

一边羡慕周围的人可以侃侃而谈,一边用沉默来掩饰自己的一切紧张,形成所谓的在人群中“不爱说话”的一类人。

看似是主动选择了沉默,其实都是被紧张感逼着,被动地成了一个社交孤岛。

小雯是一个年轻女孩。但她一直却从小被被动说话困扰着。

她说:“大学的时候,她总是想融入宿舍氛围,但是感觉好像怎么也融不进去。别人不带她玩一样。

后来毕业后,她仔细想了想,就是平常不爱说话,想插嘴却插不上,插上了人家关系已经到一定地步了,自己的话语就变得没有分量了。

这种屈辱的经历,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在若干个需要表达的场合,她发现自己总是不敢表达。

小雯并不是唯一一个有这样困扰的人,还有很多人像她一样明明很渴望被交流,却无法开口表达,于是只能假装沉默的怪圈。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了这一类人陷入如此矛盾的心理和行为境地?

内向的人,是真的内向吗?

1

“我渴望表达,但我害怕出丑”

渴望表达是人类天生的一种能力和需要,而不敢表达的人往往意味着——在他们早年与养育者的互动中,遭遇过表达创伤:

“自己的想法经常被否定”

“总是被忽视自己的观点等”

当每次跟小雯交流谈到自己原始记忆的时候,这个姑娘变得有些生气。

她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难过的记忆:每当自己表达一个观点或意见,妈妈要么不理睬,要么总是会否定她或者露出不屑的眼神。

尤其是在跟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妈妈总是夸奖别人家的孩子会说话,转头就批评否定小雅。

妈妈总是希望自己很出色,但是怎么做她都达不到妈妈的标准。慢慢的她就失去了信心。

长期被妈妈这样评判和指责,小雅与人互动沟通的能力越来越差,她变成了一个越来越在与人打交道时笨拙的人。

后来为了避免妈妈的指责和批判,她选择了少说话,如果不能确保安全,就沉默的策略来应对社交,久而久之,她就变成了一个“无法张开嘴表达自己”的唯唯诺诺的沉默的人。

同时,妈妈对她的影响,也潜移默化到她以后的社交生活中。

“我渴望表达,但我害怕出丑”,大概是小雯这类人的写照。

内向的人,是真的内向吗?

2

“不会说话,所以算了,不说就是了”

很多人认为,不会说话,那就不说了。其实这是最大的误区。

这往往是由于早年养育者不当的养育理念造成的。

这样的养育者往往不接纳自己真实的孩子,而一厢情愿的爱着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完美”的孩子,并用这个所谓的完美孩子来要求自己现实中的孩子。

也许你又会说,如果我说了,不理我怎么办,这样不是很尴尬?

其实,表达是对关系的渴求,是对别人的渴望,当我们说出一句话时,往往似乎话并不重要,但我们内心是渴望被回应和呼应的。

这种不被满足和看见的渴望会塑造一种“求而不得”的羞耻感,为了避免这种羞耻,我们会逐渐压抑我们的渴望或需求,甚至用不再发出渴望和需求来避免失望,这就造成了回避关系的一类人。

有的沉默是对关系的焦虑,有的沉默就是对关系的回避。

内向的人,是真的内向吗?

3

如何走出“被动沉默者”的心理困境

与人打交道、互动就是一种很本能的需要,跟吃饭、喝水是一样的,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并不会时刻在评判我们,而且我们已经是成年人,最终对自己的评判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这个是别人左右不了的。

另外我们也要改变喜欢评判别人在社交中的表现,把人划为三六九等这样的认知,学会更多的把注意力关注在别人表达的内容、需求和感受上。

不是本着排斥和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而是从本质上用全然接纳别人的心理去与人交往。

我们一定不能和紧张、敏感较劲。允许自己敏感紧张,允许自己恐惧,接纳自己在这一面上暂时存在不足,要去理解自己而不是强求自己不敏感紧张,当你允许自己有恐惧、有敏感有紧张时,敏感紧张反倒被化解了。

生命的重要动力是渴望被看见,它们渴望表达互动,这在动物身上都表现的如此明显,何况是有语言有思想的人类。

没有人喜欢沉默,也没有人喜欢冷漠。

一个人如果在生活中总是很沉默,不敢做自己,会压抑自己的生命能量,会人为地自我设限,完全不能实现自己的潜能。

不敢表达的人就像缩在一个有着坚硬外壳的保护罩里,在这个罩子里,一切都是可控的,但是范围很小,他们在里面按部就班的行动,不能越雷池一步。

如果你幸运,你可能会遇到那双把你拽出黑暗的手带你走向光明。

如果你不幸运,可能一辈子终在等待。

所以,你要自己去抓住自己的壳,慢慢的走出去。我要看得见我自己,我也希望被全世界看见这样的一个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