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当地老人常讲给小孩讲哪些童话

邱思民

当奶奶看到我一些小毛病的时候,总会说毛病一定要改,小时候偷针,大了偷金。然后就是一些关于慈母多败儿故事,至于具体故事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小时候偷针,大了偷金。奶奶这句口头禅,我却一直记着。



每当吃饭剩最后一两口吃不下去的时候,老太太不会说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而是告诉你,不能浪费,浪费粮食是造业呀,这些粮食种出来多不容易的,我问奶奶什么是造业?没文化的老太太解释起来却有点儿费劲了,反正大致就是说好有好报,坏又坏报吧,老天爷都看着。

奶奶日子算的非常仔细,但是给我买小人书却从不吝啬。口头禅就是人家不是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大本事人都是读书读出来的。


由于住的地方靠近市中心,人流量比较大,有时候也会看见一些地皮惹事。老太太总会告诫他们:不能欺负人,会有报应的。然后回家给我讲一大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造报应的小故事。

具体的故事能记住的不多了,但是这些口头禅却一直记着。有时候想起奶奶我常常想,大字不识一个的奶奶真的没文化吗?


天道TD

到如今还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一个小孩脖上挂着大饼却饿死的故事。故事的大概情节是:有一个小孩,他的妈妈将要出远门,不方便带着他,于是就烙下一张厚厚的大饼,用绳子穿好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几天后妈妈回到家中,却发现这个小孩饿死了,原因是,他懒于转动这个大饼,只啃了嘴边够得着的几口……

这个故事是否为真,小时候并没有想过,每次听起,都是老一辈儿或者妈妈们用来告诫小孩子不要懒惰的例子。长大后虽然已经知道,这个故事可能是老人们编来教育孩子们的,但其中的意义,仍旧在生活中不断启迪着我。

还有一个,是关于山上庙宇与老、小和尚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过: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大多数人听到的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故事,不过,我的家乡四面环山,故事到这里可没有结束。小时候,缠着妈妈讲故事的时候,妈妈就会指着后面山上的一座庙宇,讲述这个故事,故事里的老、小和尚,千辛万苦奔波至此,寄居在那座庙宇里,靠天度日,吃住艰难。

妈妈讲述这个故事,最后总会引申到珍惜眼下生活的道理上。但现在想来,小时候认真地相信了这个故事,无形中也培养了自己的善良和同情心。


只是,小时候一直在想,何时能爬上那座高高的山顶,带一点吃的给可怜的小和尚呢?山太高,故事太远,如今也没能实现,哈哈……


新华融媒新消费

这个话题,让我忆起了许久不曾想起的奶奶,那一直在我记忆深处的奶奶,还有那枚奶奶留给我却被我遗失了的发簪。

我是从小被奶奶带大的孩子,直到奶奶去世才被父亲接走。曾经一度把"世上只有妈妈好”换成了"世上只有奶奶好”。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缠着奶奶给我讲故事,特别是夏天的夜里,躺在那种老式架子床上,奶奶摇着扇子轻轻的给我讲故事,奶奶讲的,都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讲她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事情。奶奶出生于一九一四年,那是个很苦很苦的年代,没吃没穿,饿死过很多人。迫于生计,奶奶只好在十三岁那年就嫁给了爷爷家当童养媳,爷爷比奶奶整整大了十七岁。从奶奶的口中,我第一次听说童养媳这个词,感觉很新奇,小小年纪的我还无法理解这个词的准确意思。但是从奶奶的描述中,我终于明白了,那是个很可怜的角色,没有父母的疼爱,没有家庭的温暖,没有童年应有的快乐,有的只是无尽的打骂和永远无法填饱的肚子。奶奶说有一次自己实在饿得没有办法了,半夜爬起来跑到地窖偷了两个红薯煮着吃。结果被我祖奶奶也就是我奶奶的婆婆知道了,把她吊起来挨了一顿毒打,还被饿了三天饭,即便那么多年过去了,在奶奶讲述的时候,我能听出她声音里的颤抖,能感觉出她的心有余悸。每每这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特别特别地幸运,还好没有出生在奶奶的那个年代。



奶奶是个命苦的人,一生育有儿女七个,祖奶奶过世后,爷爷又相继离世,都是奶奶靠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养活了一家大小。后来些年,姑姑们又因病去世,奶奶还是坚强的撑起了整个家,再后来,又经历了两个儿媳去世。奶奶还是我们的主心骨,她总是跟我说,妺子,爹有娘有当不得自己有,不管怎样,要自己强大起来,才不怕失去。


还跟我说,要与人为善,人不要怕吃亏,吃亏是福。交朋友要真心,做人要厚道。大字不识一个的奶奶,通过讲故事教会了我很多人生哲理。去世的时候很安祥,八十八岁。我在灵前足足跪了三天。那一刻,年幼无知的我才知道死的真正意义,心痛的感觉瞬间扼住了我。

此时,泪流满面,真的写不下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