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互保的結局和意義是什麼?

liu_5684659

1900年,由於外國傳教士與地方民眾的矛盾不斷激化,山東爆發了義和團運動。

慈禧太后天真的想利用義和團對侵略中國的列強進行敲打,結果敲打不成反被列強胖揍,西方列強和日本組成了八國聯軍假借消滅義和團之名向北京進攻,而慈禧居然對十一國列強宣戰,下旨全國各省對各地的西方軍隊進行戰鬥。

當時坐鎮南方各省的是幾位著名的漢族官僚——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他們對當時的國際形勢有著正確的瞭解,知道中國和十一國宣戰將會導致中國徹底淪為殖民地,甚至可能導致整個中國被瓜分,為了避免中國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東南各省的督撫決定抗旨。

兩廣總督李鴻章接到聖旨後回電說:“此亂命也,粵不奉召。”而湖廣總督張之洞則回電“臣待罪東南,不敢奉詔。”這幾位漢族大臣明確表明了對慈禧太后旨意的反對,拒不執行。

同時,以李鴻章、張之洞為首,經過郵政部大臣盛宣懷的聯繫,東南的督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協議,互不侵犯,保持了中國東南各省在這場“戰爭”中的中立,史稱“東南互保”。

事實證明,慈禧太后的宣戰是自不量力,對國際形勢一無所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逃到西安,北京城再次被列強軍隊攻佔,中國北方陷入一片大亂,最終還是李鴻章進京收拾殘局,與列強議和,中國再一次喪權辱國。

慈禧太后的妄自尊大,不顧國家實力的差距,貿然與列強開戰,還同時與十一國宣戰,實在是迂腐愚昧至極,幸好當時督撫東南的幾位漢族官僚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對慈禧太后的旨意拒不執行,保住了中國東南半壁不受戰火的影響,也保存了中國的實力,使帝國主義不敢瓜分中國,東南互保是一次名垂青史愛國運動,應該被大家牢記。


天涯看點歷史號

結局就是:避免了庚子國變的進一步擴大,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列強瓜分中國的想法,保住了南方的半壁江山。

但意義絕不止於此。

東南互保標誌著,晚清的地方實力派和中央之間最後的一層窗戶紙也被捅破,朝廷於地方督撫之間的上下級關係徹底流於形式。

在中國古代,聖旨是必須無條件執行的死命令,“抗旨不尊”是毫無疑問的死罪。而朝廷大臣尤其是封疆大吏公然違抗聖旨更是決不允許的事情。可是以李鴻章為首的黃河以南的各省督撫,公開拒絕聖旨,甚至做好了接管政權的準備“若神京淪陷,兩帝慘崩……則推李鴻章為大總統”。這放在封建時代的任何一個時候,已經完全可以被判定為造反,可是在東南互保結束後,無論是李鴻章張之洞,還是劉坤一盛宣懷,眾多的地方大臣無一人受到處罰,說明清廷已經威嚴掃地,對地方的控制已經弱到了極點。

李鴻章等地方督撫在庚子年的一系列變故中保持了高度的清醒,當朝廷向列強宣戰的詔書傳來的時候李鴻章立刻意識到大禍即將臨頭:“若不自量力而輕於一試,恐數千年文物之邦,從此已矣”。所以他堅持:“亂民不可用、邪術不可信,兵釁不可開”,公開對朝廷說“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在李鴻章的帶頭下,湖廣,四川,陝西,山東,浙閔,上海,兩江等各地的督撫或公開或消極的抵制朝廷命令,聯合與列強簽訂了東南互保協議,保證了江南半壁江山免遭戰火荼毒。

一般來講,當一個國家的地方政府開始主導外交活動的時候,這個國家就離亡國不遠了。比如蘇聯解體前的葉利欽,出訪歐美各國都是受到的國家元首級別的待遇,沒過多久,紅色帝國蘇聯就倒塌了。

在東南互保之後,各省都意識到,必須組織武裝力量保衛自己,靠著這個不靠譜的清朝朝廷只有等死的份,所以各省都開始組織本省的武裝。早在太平天國以後,清朝各省就有了獨立的財政權,庚子年之後又有了獨立的軍權。所以後來辛亥革命一爆發,各省可以很快的獨立出來支持革命,清廷根本無力制裁,這一切的開始就是從東南互保開始的。


小約翰

在得不說李鴻章提出的東南互保為當時的中國做出了大貢獻,在慈禧太后做出了對全世界宣戰後,手握重兵的李鴻章沒有發昏,因為李鴻章知道打不過列強,同時也看出了義和團的那一套都是騙人的,根本靠不住,而且這次是八國聯軍,在甲午戰爭時,當時清軍連日本都打不過,現在怎麼可能同時和八國聯軍開戰,所以李鴻章在他控制的範圍內很明智的提出了東南互保,也就是不參與與列強的戰爭,事實證明李鴻章是對的。

李鴻章這麼做在當時意義重大,也可以說挽救了千瘡百孔的中國,如果李鴻章當時率軍進京勤王,不僅守不住北京,還會把自己也搭進去,而且戰勢會擴大,列強也會增兵,中國全境都會捲入,而當時貧弱的中國哪裡是八國聯軍的對手,那中國就會萬劫不復。

而且李鴻章這麼做也使中國沒有分裂,戰後李鴻章出來收拾殘局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雖然屈辱,卻為中國保住了最後一絲希望,也保住了袁世凱的北洋軍,這是中國當時最後的精銳。


天宇的文史情懷

1900年6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前夕,慈禧太后連續四次召開御前會議,並嚴令各地督撫派兵入京勤王,但是,朝廷的命令卻是石沉大海。直到北京失陷,各地的軍隊還是連個人影也沒盼來。不久,慈禧聽到了一個比北京失陷更加令她震驚的消息:“東南互保”。

圖片人物為盛宣懷,時任大理寺少卿,掌電報局。他扣押了清廷召集各地拳民的詔書;並聯絡東南各省,促成了東南互保。

所謂東南互保,指的是在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人的主持下,與列強簽署了一個互不干涉的約定。內容包含南方各省的督撫保證不參與朝廷與列強之間的戰爭,保護洋人在各自轄區內的既得利益和人身安全,同時列強不得派軍隊進駐南方各省。由於這個約定涉及到除去陝甘、東北地區的整個東南各省,因而稱為東南互保。東南互保局面的形成,徹底孤立的滿清朝廷,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如同喪家之犬,天下之大,幾乎已無容身之地。

東1900年8月20日,慈禧和光緒還在西狩途中,她給李鴻章發了一份電報,令他便宜行事。雖然在東南互保中,李鴻章表達了和滿清朝廷截然不同政治觀點,但在接到朝廷詔令的時候,李鴻章絲毫沒有猶豫,他星夜啟程,乘坐輪船沿海北上。

在人們眼中,歷史上的李鴻章很複雜,甚至有人罵他是漢奸,代表的是腐朽的封建勢力。在這裡,我要說,李鴻章是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

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連同大清帝國幾十年的強國、強軍夢一起煙消雲散,所有的中國人心頭都在滴血。所有的傷心人中,最苦痛的莫過於李鴻章,因為大清的洋務運動從他手裡興盛,亞洲第一海軍的北洋水師也是從他手裡締造。但李鴻章卻不能悲痛,甲午戰爭失敗後的爛攤子還要他去收拾。與日本的談判的日子中,李鴻章每天都受到來自各方的壓力,刺客要殺他、日本恐嚇他,朝臣羞辱他,人民唾罵他。無數個不眠之夜和勞心勞神後,李鴻章主持簽署了《馬關條約》。

中國的傳統氛圍決定了主張議和的大臣,必定成為千夫所指,但李鴻章必須站出來,因為他的身後,是他祖宗之國,只有暫時的隱忍,方能保全希望的種子。果然,《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受到彈劾,迫使朝廷解除他北洋大臣職務,出任兩廣總督,這其實是一種變相的流放。

現在,李鴻章接到了超廷的詔命,他沒有絲毫停留。站在輪船上,李鴻章知道此行必將面臨和簽署《馬關條約》一樣的結果,國家已經無人可用,只有他李鴻章才能擔得起這千鈞重擔。

那一年,李鴻章已經78歲。

李鴻章,晚清宰相,洋務運動領袖。一個飽受爭議的中國好人。

由於東南互保,李鴻章一路通行無阻,他順利得趕到了上海。然而,大清政府向列強發出的和談誠意卻石沉大海,沒有任何迴音。現在的局面是,京城丟了,太后和皇帝逃了,你想談,人家壓根不願意和你談。李鴻章只好在上海停了下來。

此時,沙俄表明他們承認李鴻章全權談判代表的身份,無疑是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談請求,並隨時可以進入談判議程。這相當於給了清廷一個保證:好吧,我不打你了,坐下來談談。打個比方,一個淘氣的孩子闖禍了,被一幫子大人拎著棍子在後面窮追猛打,正在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之際,追打者中最強壯的那個人哈哈大笑起來說:“算啦,算啦,不打了,人家還是個孩子。”

在當時的形式下,大清帝國政府實際上已經淪為流亡政府,且國內的政治格局正在呈現出微妙的變化。倘若八國聯軍斬盡殺絕,事實上他們完全有可能做到,那麼中國就會陷入四分五裂。在東南互保的政治格局形成後,中國的南方各省的兩廣、湖廣、兩江包括山東四川等地,雖然還戴著大清的頂戴花翎,但已經處於獨立狀態。如果朝廷徹底被摧毀,誰也不能保證這些地方督撫大員會不會重新擁立一個愛新覺羅的子孫當皇帝,甚至重新建立一個新的王朝。


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劇照,慈禧攜光緒駕幸吳家東院

儘管被稱為老佛爺,慈禧現在依然精明,一點沒有老佛爺的那種糊塗勁。在天塌地陷的危機面前,慈禧明白,她必須要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表明對待義和團的態度。1900年8月20日,大清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五,慈禧以光緒帝名義頒佈《罪己詔》。在這本皇家檢討書中,義和團運動被這樣描述:斷無殺人放火之義民,國家豈有依匪敗盟之政體。意思說的是義和團就是一夥強盜,他們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堂堂大清朝廷,怎麼可能和這樣的強盜結盟,並破壞和列強之間的親密友好關係呢?別有用心的人將義和團運動說成是得到了大清朝廷的支持,完全是對大清朝廷的汙衊。通過《罪己詔》中對義和團的表述,慈禧試圖撇清引了對八國聯軍入侵應承擔的責任。在《罪己詔》頒佈同時,西狩途中的慈禧下達了剿滅義和團的詔命。

第二件事是對洋人示好。同樣是那份《罪己詔》,慈禧這樣表述:近二十年來,每一次和列強鬧不愉快,朝中大臣們必然進行一次深刻檢討,說什麼臥薪嚐膽,奮發圖強之類的便宜話,其實就是吹牛皮、說大話,糊弄我們孤兒寡母,背地裡,這些大臣任用私人,腐敗貪汙一如既往,根本就沒把朝廷房子眼裡;許多地方官在處理老百姓和教民之間的衝突時,怕老百姓的就鎮壓教民,怕教民的就偏袒老百姓,無法做到公平正義,導致矛盾日積月累,終於爆發。出現今天的結果,完全是這些地方官的責任。(是則地方官之咎也)

不光文官有責任,武將也有責任。當拳匪興起時,朝廷派兵征剿,可是軍隊紀律太差,竟然禍害百姓,導致老百姓擁護義和團,反對朝廷軍隊,這些都是將領們的責任。(此則將領之咎也)

不知道這份《罪己詔》出自何人之手,儘管文采一般,但表達給洋人的意思十分明確。義和團是大清官吏們引起來的,不是朝廷責任,你要找戰爭罪犯,就去找這些當官的,別找朝廷。這樣算來,大清的官吏十之八九都是勾結義和團的戰爭罪犯——哼,讓你們這些大尾巴狼不理老孃。

為了對洋人示好的態度更能深入人心,慈禧又特別說明:在義和團攻打東交民巷期間,是朝廷暗中保護了使館區,才使各國的使館免遭義和團的屠戮,否則的話,就憑小小的東交民巷,根本不可能堅持下來。這樣算來,慈禧對洋人不但無過,而且有功。

第三件事最為重要,也最為棘手。當初老佛爺沖天一怒,不顧大臣阻攔,非要同時和整個列強開戰,眼看著成了喪家之犬,她必須要放下身段,向這些飽讀聖賢書的大臣們認錯服軟。雖然讓一個萬萬人之上(注意,不是一人之下)的老佛爺認錯,絕對是滑天下之大稽,但慈禧更明白,這時候如果沒有地方督撫的支持,她無論如何不能度過眼下的難關。

東南互保的省份都是中國最富庶、人口最多的地區,直接導致清政府要錢無錢、要兵無兵

在《罪己詔》下達後,慈禧向參加東南互保的地方督撫發出詔書,稱他們的東南互保是老成謀國之舉,應當予以表彰。久經宦海沉浮地方督撫們自然明白,之前的《罪己詔》是檢討書,這份表彰詔書就相當於是一份保證書,能讓大清國的這位老佛爺做到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對於那些參與東南互保的那些封疆大吏來說,鑑於老佛爺認錯態度良好,幾十天來一直憋在胸裡那口氣長長的呼了出來。您要知道,參與東南互保,實際是對清廷抗命不遵,即便在首都北京被攻陷,老佛爺和皇帝被迫西狩的情況下,那些地方大員仍然置之不理,見死不救,那可是誅九族的死罪。

義和團傳單,讀罷叫人無語

1900年8月20日,西狩的慈禧一行進入太原城,山西巡撫衙門暫時成了大清臨時皇宮。在之後的一個月時間,各地督撫大員們,紛紛上來請安折,江蘇巡撫鹿傳霖更是親自率兵六千趕來太原,勤王護駕。至此,將近半年東南互保局面結束,老佛爺終於長長的舒出了一口氣,因為,一度失去的權力又回到了老佛爺手中。


不可道人

東南互保這個計劃的提出,我一直覺得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為什麼呢?1900年是中國歷史上多災多難的一年,這一年各地都在鬧義和拳,帝國主義也藉著這個機會重新發動了一次侵華戰爭,這是史上參與侵華國家最多的一次戰爭,史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這次戰爭一開始的時候,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就命令東南各省派兵到北京勤王。但是東南各總督沒有這麼做,他們拒絕出兵。李鴻章更是直接說“此亂命也,絕不奉詔”,這一舉動也鼓勵了東南地區的其他總督沒有接受這一命令。加之英國政府不願意他們在中國南方的 所屬勢力範圍受到波及,他們也積極的推動東南各督撫實施東南互保。

於是在鐵路大臣盛宣懷的穿針引線之下,兩廣總督李鴻章牽頭,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等參加之下,東南互保計劃就這樣施行了,張之洞隨後還提出了“李鴻章大總統”案,倘若北京失守,皇上太后遭遇不測,就推選李鴻章為總統 ,已主持大局。

東南互保計劃的成功施行使中國東南地區免受戰火,穩定了當時的中國經濟。但是也使清廷中央的統治力下降了許多,慈禧在世的時候還能控制住,慈禧駕崩之後,清廷中央就不能對東南各省實施強有力的控制了。


一樹梅花一放翁

東南互保。東南指哪裡?其實不是地理意義上的東南,而是秦淮線以南,西南地區以東的地區,包含了兩江、湖廣、兩廣、閩贛等地方,重點是兩江、湖廣與兩廣。為什麼呢?因為這三處是清廷的經濟命脈。當年太平天國鬧事,一是直接導致晉商衰落(因為晉商的生意重心也已經轉移至兩江地區),二是使朝廷根本無錢平亂(兩江湖廣遭亂,影響經濟產出,也使兩廣財資無法進京),所以才不得已讓曾國藩辦團練,李鴻章甚至還得去上海籌款和向洋人借兵。

互保又是保什麼呢?最直接的意思是保護這些地方不受戰亂之禍。但這是廢話。那麼是保清廷嗎?肯定是的,但也是廢話。這裡面還有更深層次的意思,那就是保中華氣數。不管清廷多麼有問題,但它是列強們承認的合法政府,也是北方滿漢蒙回和全國其他地方各民族認可和承認的管轄者。發捻之禍清廷花了二三十年時間才恢復起來,如果這一次南方再亂,那清廷立馬就會崩塌,北方,包括東北、蒙古和西北很容易分裂。一旦分裂,英、俄、日等國就肯定會把這些地方繼續鯨吞或者蠶食。如此一來,今日我中華之版圖,可能就只能跟北宋一樣了。

所以,東南互保,體現的是那一代人在歷經各種磨難後的政治大智慧。這一點慈禧看得清楚,所以她並未說什麼,事後也沒有什麼清算行為。至於地方跟朝廷撕破臉皮,或者說地方自主權擴大等等,相比於這個都是小事。可以反過來問個問題,如果當時兩江或者兩廣受攻擊,大員們會怎麼幹?他們會盡一切可能和努力不讓戰事發生,這不是軟弱,是國力不行情況下的必然選擇。但如果阻止不了,那也就真得打了。不過列強們也不大可能這樣幹,因為他們的利益主要也在南方。


成孝良

李中堂是近現代改變歷史進程的數個偉人之一。但在下以為,那一刻華夏可以有千變萬化的走向和國運,李中堂的粵不奉詔和東南互保雖然有著成熟政治家的持重,但如若年輕些,恐可以走出更為妥當的妙招。

彼時的東南互保,隔岸觀火,看似事態地區化,個人化,實則滿清失去最後一絲尊嚴。所以在下的觀點,乃李中堂晚年甲午之後,心氣已然全無的體現。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覓封侯。

唉,英雄已然遲暮。


誓不重回故里車

結局:避免東南捲入戰亂;打擊了保守派;開明派(清流)的實力有所增強;打擊了義和團;缺乏東南支持的清廷迅速潰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意義:國家:1,避免經濟最繁榮的東南捲入戰亂,是東南經濟恢復發展,總體來講利國利民。2,進一步使民眾尤其是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封建王朝的腐朽,加速清王朝覆滅。

開明派:1,借列強之手打擊了保守派(幾個奕字輩)擴大了開明派的勢力。2,以李鴻章為代表的四大都府從最開始就是反對義和團的,認為他們不過是無正當工作的暴民,依靠盲目的打砸搶燒來扶清滅洋根本不會成功還會危害社會治安,招致列強憤恨,此次東南互保,列強消滅了義和團。

清政府:1,權威受到挑戰削弱,促進其自身改革。2,辛丑條約之後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3,東南得以保全,保證其財政穩定。


timi愛生活

意味著清朝中央權威的徹底喪失,對地方及地方諸侯失去了控制。開啟了軍閥混戰的鑰匙。尾大不調的地方諸侯為了各種利益和目的能夠挑戰中央,自立為國。中央從此只是法理上的中央


李東

結局:慈禧的目的徹底破產了,慈禧希望通過洋人之手剿滅義和團和削弱地方漢人總督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失敗後也就出現了日俄東北戰爭,進一步探清滿清政府實力。

意義:東南護保傳統意義上標誌著清朝已經對南方連名義上也失控了,近代意義上為後續民國誕生建立了土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