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互保的结局和意义是什么?

liu_5684659

1900年,由于外国传教士与地方民众的矛盾不断激化,山东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慈禧太后天真的想利用义和团对侵略中国的列强进行敲打,结果敲打不成反被列强胖揍,西方列强和日本组成了八国联军假借消灭义和团之名向北京进攻,而慈禧居然对十一国列强宣战,下旨全国各省对各地的西方军队进行战斗。

当时坐镇南方各省的是几位著名的汉族官僚——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他们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有着正确的了解,知道中国和十一国宣战将会导致中国彻底沦为殖民地,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中国被瓜分,为了避免中国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东南各省的督抚决定抗旨。

两广总督李鸿章接到圣旨后回电说:“此乱命也,粤不奉召。”而湖广总督张之洞则回电“臣待罪东南,不敢奉诏。”这几位汉族大臣明确表明了对慈禧太后旨意的反对,拒不执行。

同时,以李鸿章、张之洞为首,经过邮政部大臣盛宣怀的联系,东南的督抚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协议,互不侵犯,保持了中国东南各省在这场“战争”中的中立,史称“东南互保”。

事实证明,慈禧太后的宣战是自不量力,对国际形势一无所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北京城再次被列强军队攻占,中国北方陷入一片大乱,最终还是李鸿章进京收拾残局,与列强议和,中国再一次丧权辱国。

慈禧太后的妄自尊大,不顾国家实力的差距,贸然与列强开战,还同时与十一国宣战,实在是迂腐愚昧至极,幸好当时督抚东南的几位汉族官僚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对慈禧太后的旨意拒不执行,保住了中国东南半壁不受战火的影响,也保存了中国的实力,使帝国主义不敢瓜分中国,东南互保是一次名垂青史爱国运动,应该被大家牢记。


天涯看点历史号

结局就是:避免了庚子国变的进一步扩大,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想法,保住了南方的半壁江山。

但意义绝不止于此。

东南互保标志着,晚清的地方实力派和中央之间最后的一层窗户纸也被捅破,朝廷于地方督抚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彻底流于形式。

在中国古代,圣旨是必须无条件执行的死命令,“抗旨不尊”是毫无疑问的死罪。而朝廷大臣尤其是封疆大吏公然违抗圣旨更是决不允许的事情。可是以李鸿章为首的黄河以南的各省督抚,公开拒绝圣旨,甚至做好了接管政权的准备“若神京沦陷,两帝惨崩……则推李鸿章为大总统”。这放在封建时代的任何一个时候,已经完全可以被判定为造反,可是在东南互保结束后,无论是李鸿章张之洞,还是刘坤一盛宣怀,众多的地方大臣无一人受到处罚,说明清廷已经威严扫地,对地方的控制已经弱到了极点。

李鸿章等地方督抚在庚子年的一系列变故中保持了高度的清醒,当朝廷向列强宣战的诏书传来的时候李鸿章立刻意识到大祸即将临头:“若不自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所以他坚持:“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公开对朝廷说“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在李鸿章的带头下,湖广,四川,陕西,山东,浙闵,上海,两江等各地的督抚或公开或消极的抵制朝廷命令,联合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保证了江南半壁江山免遭战火荼毒。

一般来讲,当一个国家的地方政府开始主导外交活动的时候,这个国家就离亡国不远了。比如苏联解体前的叶利钦,出访欧美各国都是受到的国家元首级别的待遇,没过多久,红色帝国苏联就倒塌了。

在东南互保之后,各省都意识到,必须组织武装力量保卫自己,靠着这个不靠谱的清朝朝廷只有等死的份,所以各省都开始组织本省的武装。早在太平天国以后,清朝各省就有了独立的财政权,庚子年之后又有了独立的军权。所以后来辛亥革命一爆发,各省可以很快的独立出来支持革命,清廷根本无力制裁,这一切的开始就是从东南互保开始的。


小约翰

在得不说李鸿章提出的东南互保为当时的中国做出了大贡献,在慈禧太后做出了对全世界宣战后,手握重兵的李鸿章没有发昏,因为李鸿章知道打不过列强,同时也看出了义和团的那一套都是骗人的,根本靠不住,而且这次是八国联军,在甲午战争时,当时清军连日本都打不过,现在怎么可能同时和八国联军开战,所以李鸿章在他控制的范围内很明智的提出了东南互保,也就是不参与与列强的战争,事实证明李鸿章是对的。

李鸿章这么做在当时意义重大,也可以说挽救了千疮百孔的中国,如果李鸿章当时率军进京勤王,不仅守不住北京,还会把自己也搭进去,而且战势会扩大,列强也会增兵,中国全境都会卷入,而当时贫弱的中国哪里是八国联军的对手,那中国就会万劫不复。

而且李鸿章这么做也使中国没有分裂,战后李鸿章出来收拾残局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虽然屈辱,却为中国保住了最后一丝希望,也保住了袁世凯的北洋军,这是中国当时最后的精锐。


天宇的文史情怀

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前夕,慈禧太后连续四次召开御前会议,并严令各地督抚派兵入京勤王,但是,朝廷的命令却是石沉大海。直到北京失陷,各地的军队还是连个人影也没盼来。不久,慈禧听到了一个比北京失陷更加令她震惊的消息:“东南互保”。

图片人物为盛宣怀,时任大理寺少卿,掌电报局。他扣押了清廷召集各地拳民的诏书;并联络东南各省,促成了东南互保。

所谓东南互保,指的是在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与列强签署了一个互不干涉的约定。内容包含南方各省的督抚保证不参与朝廷与列强之间的战争,保护洋人在各自辖区内的既得利益和人身安全,同时列强不得派军队进驻南方各省。由于这个约定涉及到除去陕甘、东北地区的整个东南各省,因而称为东南互保。东南互保局面的形成,彻底孤立的满清朝廷,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如同丧家之犬,天下之大,几乎已无容身之地。

东1900年8月20日,慈禧和光绪还在西狩途中,她给李鸿章发了一份电报,令他便宜行事。虽然在东南互保中,李鸿章表达了和满清朝廷截然不同政治观点,但在接到朝廷诏令的时候,李鸿章丝毫没有犹豫,他星夜启程,乘坐轮船沿海北上。

在人们眼中,历史上的李鸿章很复杂,甚至有人骂他是汉奸,代表的是腐朽的封建势力。在这里,我要说,李鸿章是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连同大清帝国几十年的强国、强军梦一起烟消云散,所有的中国人心头都在滴血。所有的伤心人中,最苦痛的莫过于李鸿章,因为大清的洋务运动从他手里兴盛,亚洲第一海军的北洋水师也是从他手里缔造。但李鸿章却不能悲痛,甲午战争失败后的烂摊子还要他去收拾。与日本的谈判的日子中,李鸿章每天都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刺客要杀他、日本恐吓他,朝臣羞辱他,人民唾骂他。无数个不眠之夜和劳心劳神后,李鸿章主持签署了《马关条约》。

中国的传统氛围决定了主张议和的大臣,必定成为千夫所指,但李鸿章必须站出来,因为他的身后,是他祖宗之国,只有暂时的隐忍,方能保全希望的种子。果然,《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受到弹劾,迫使朝廷解除他北洋大臣职务,出任两广总督,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流放。

现在,李鸿章接到了超廷的诏命,他没有丝毫停留。站在轮船上,李鸿章知道此行必将面临和签署《马关条约》一样的结果,国家已经无人可用,只有他李鸿章才能担得起这千钧重担。

那一年,李鸿章已经78岁。

李鸿章,晚清宰相,洋务运动领袖。一个饱受争议的中国好人。

由于东南互保,李鸿章一路通行无阻,他顺利得赶到了上海。然而,大清政府向列强发出的和谈诚意却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音。现在的局面是,京城丢了,太后和皇帝逃了,你想谈,人家压根不愿意和你谈。李鸿章只好在上海停了下来。

此时,沙俄表明他们承认李鸿章全权谈判代表的身份,无疑是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请求,并随时可以进入谈判议程。这相当于给了清廷一个保证:好吧,我不打你了,坐下来谈谈。打个比方,一个淘气的孩子闯祸了,被一帮子大人拎着棍子在后面穷追猛打,正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之际,追打者中最强壮的那个人哈哈大笑起来说:“算啦,算啦,不打了,人家还是个孩子。”

在当时的形式下,大清帝国政府实际上已经沦为流亡政府,且国内的政治格局正在呈现出微妙的变化。倘若八国联军斩尽杀绝,事实上他们完全有可能做到,那么中国就会陷入四分五裂。在东南互保的政治格局形成后,中国的南方各省的两广、湖广、两江包括山东四川等地,虽然还戴着大清的顶戴花翎,但已经处于独立状态。如果朝廷彻底被摧毁,谁也不能保证这些地方督抚大员会不会重新拥立一个爱新觉罗的子孙当皇帝,甚至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剧照,慈禧携光绪驾幸吴家东院

尽管被称为老佛爷,慈禧现在依然精明,一点没有老佛爷的那种糊涂劲。在天塌地陷的危机面前,慈禧明白,她必须要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表明对待义和团的态度。1900年8月20日,大清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五,慈禧以光绪帝名义颁布《罪己诏》。在这本皇家检讨书中,义和团运动被这样描述:断无杀人放火之义民,国家岂有依匪败盟之政体。意思说的是义和团就是一伙强盗,他们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堂堂大清朝廷,怎么可能和这样的强盗结盟,并破坏和列强之间的亲密友好关系呢?别有用心的人将义和团运动说成是得到了大清朝廷的支持,完全是对大清朝廷的污蔑。通过《罪己诏》中对义和团的表述,慈禧试图撇清引了对八国联军入侵应承担的责任。在《罪己诏》颁布同时,西狩途中的慈禧下达了剿灭义和团的诏命。

第二件事是对洋人示好。同样是那份《罪己诏》,慈禧这样表述:近二十年来,每一次和列强闹不愉快,朝中大臣们必然进行一次深刻检讨,说什么卧薪尝胆,奋发图强之类的便宜话,其实就是吹牛皮、说大话,糊弄我们孤儿寡母,背地里,这些大臣任用私人,腐败贪污一如既往,根本就没把朝廷房子眼里;许多地方官在处理老百姓和教民之间的冲突时,怕老百姓的就镇压教民,怕教民的就偏袒老百姓,无法做到公平正义,导致矛盾日积月累,终于爆发。出现今天的结果,完全是这些地方官的责任。(是则地方官之咎也)

不光文官有责任,武将也有责任。当拳匪兴起时,朝廷派兵征剿,可是军队纪律太差,竟然祸害百姓,导致老百姓拥护义和团,反对朝廷军队,这些都是将领们的责任。(此则将领之咎也)

不知道这份《罪己诏》出自何人之手,尽管文采一般,但表达给洋人的意思十分明确。义和团是大清官吏们引起来的,不是朝廷责任,你要找战争罪犯,就去找这些当官的,别找朝廷。这样算来,大清的官吏十之八九都是勾结义和团的战争罪犯——哼,让你们这些大尾巴狼不理老娘。

为了对洋人示好的态度更能深入人心,慈禧又特别说明:在义和团攻打东交民巷期间,是朝廷暗中保护了使馆区,才使各国的使馆免遭义和团的屠戮,否则的话,就凭小小的东交民巷,根本不可能坚持下来。这样算来,慈禧对洋人不但无过,而且有功。

第三件事最为重要,也最为棘手。当初老佛爷冲天一怒,不顾大臣阻拦,非要同时和整个列强开战,眼看着成了丧家之犬,她必须要放下身段,向这些饱读圣贤书的大臣们认错服软。虽然让一个万万人之上(注意,不是一人之下)的老佛爷认错,绝对是滑天下之大稽,但慈禧更明白,这时候如果没有地方督抚的支持,她无论如何不能度过眼下的难关。

东南互保的省份都是中国最富庶、人口最多的地区,直接导致清政府要钱无钱、要兵无兵

在《罪己诏》下达后,慈禧向参加东南互保的地方督抚发出诏书,称他们的东南互保是老成谋国之举,应当予以表彰。久经宦海沉浮地方督抚们自然明白,之前的《罪己诏》是检讨书,这份表彰诏书就相当于是一份保证书,能让大清国的这位老佛爷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对于那些参与东南互保的那些封疆大吏来说,鉴于老佛爷认错态度良好,几十天来一直憋在胸里那口气长长的呼了出来。您要知道,参与东南互保,实际是对清廷抗命不遵,即便在首都北京被攻陷,老佛爷和皇帝被迫西狩的情况下,那些地方大员仍然置之不理,见死不救,那可是诛九族的死罪。

义和团传单,读罢叫人无语

1900年8月20日,西狩的慈禧一行进入太原城,山西巡抚衙门暂时成了大清临时皇宫。在之后的一个月时间,各地督抚大员们,纷纷上来请安折,江苏巡抚鹿传霖更是亲自率兵六千赶来太原,勤王护驾。至此,将近半年东南互保局面结束,老佛爷终于长长的舒出了一口气,因为,一度失去的权力又回到了老佛爷手中。


不可道人

东南互保这个计划的提出,我一直觉得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为什么呢?1900年是中国历史上多灾多难的一年,这一年各地都在闹义和拳,帝国主义也借着这个机会重新发动了一次侵华战争,这是史上参与侵华国家最多的一次战争,史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这次战争一开始的时候,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就命令东南各省派兵到北京勤王。但是东南各总督没有这么做,他们拒绝出兵。李鸿章更是直接说“此乱命也,绝不奉诏”,这一举动也鼓励了东南地区的其他总督没有接受这一命令。加之英国政府不愿意他们在中国南方的 所属势力范围受到波及,他们也积极的推动东南各督抚实施东南互保。

于是在铁路大臣盛宣怀的穿针引线之下,两广总督李鸿章牵头,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参加之下,东南互保计划就这样施行了,张之洞随后还提出了“李鸿章大总统”案,倘若北京失守,皇上太后遭遇不测,就推选李鸿章为总统 ,已主持大局。

东南互保计划的成功施行使中国东南地区免受战火,稳定了当时的中国经济。但是也使清廷中央的统治力下降了许多,慈禧在世的时候还能控制住,慈禧驾崩之后,清廷中央就不能对东南各省实施强有力的控制了。


一树梅花一放翁

东南互保。东南指哪里?其实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东南,而是秦淮线以南,西南地区以东的地区,包含了两江、湖广、两广、闽赣等地方,重点是两江、湖广与两广。为什么呢?因为这三处是清廷的经济命脉。当年太平天国闹事,一是直接导致晋商衰落(因为晋商的生意重心也已经转移至两江地区),二是使朝廷根本无钱平乱(两江湖广遭乱,影响经济产出,也使两广财资无法进京),所以才不得已让曾国藩办团练,李鸿章甚至还得去上海筹款和向洋人借兵。

互保又是保什么呢?最直接的意思是保护这些地方不受战乱之祸。但这是废话。那么是保清廷吗?肯定是的,但也是废话。这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那就是保中华气数。不管清廷多么有问题,但它是列强们承认的合法政府,也是北方满汉蒙回和全国其他地方各民族认可和承认的管辖者。发捻之祸清廷花了二三十年时间才恢复起来,如果这一次南方再乱,那清廷立马就会崩塌,北方,包括东北、蒙古和西北很容易分裂。一旦分裂,英、俄、日等国就肯定会把这些地方继续鲸吞或者蚕食。如此一来,今日我中华之版图,可能就只能跟北宋一样了。

所以,东南互保,体现的是那一代人在历经各种磨难后的政治大智慧。这一点慈禧看得清楚,所以她并未说什么,事后也没有什么清算行为。至于地方跟朝廷撕破脸皮,或者说地方自主权扩大等等,相比于这个都是小事。可以反过来问个问题,如果当时两江或者两广受攻击,大员们会怎么干?他们会尽一切可能和努力不让战事发生,这不是软弱,是国力不行情况下的必然选择。但如果阻止不了,那也就真得打了。不过列强们也不大可能这样干,因为他们的利益主要也在南方。


成孝良

李中堂是近现代改变历史进程的数个伟人之一。但在下以为,那一刻华夏可以有千变万化的走向和国运,李中堂的粤不奉诏和东南互保虽然有着成熟政治家的持重,但如若年轻些,恐可以走出更为妥当的妙招。

彼时的东南互保,隔岸观火,看似事态地区化,个人化,实则满清失去最后一丝尊严。所以在下的观点,乃李中堂晚年甲午之后,心气已然全无的体现。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唉,英雄已然迟暮。


誓不重回故里车

结局:避免东南卷入战乱;打击了保守派;开明派(清流)的实力有所增强;打击了义和团;缺乏东南支持的清廷迅速溃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意义:国家:1,避免经济最繁荣的东南卷入战乱,是东南经济恢复发展,总体来讲利国利民。2,进一步使民众尤其是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封建王朝的腐朽,加速清王朝覆灭。

开明派:1,借列强之手打击了保守派(几个奕字辈)扩大了开明派的势力。2,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四大都府从最开始就是反对义和团的,认为他们不过是无正当工作的暴民,依靠盲目的打砸抢烧来扶清灭洋根本不会成功还会危害社会治安,招致列强愤恨,此次东南互保,列强消灭了义和团。

清政府:1,权威受到挑战削弱,促进其自身改革。2,辛丑条约之后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3,东南得以保全,保证其财政稳定。


timi爱生活

意味着清朝中央权威的彻底丧失,对地方及地方诸侯失去了控制。开启了军阀混战的钥匙。尾大不调的地方诸侯为了各种利益和目的能够挑战中央,自立为国。中央从此只是法理上的中央


李东

结局:慈禧的目的彻底破产了,慈禧希望通过洋人之手剿灭义和团和削弱地方汉人总督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失败后也就出现了日俄东北战争,进一步探清满清政府实力。

意义:东南护保传统意义上标志着清朝已经对南方连名义上也失控了,近代意义上为后续民国诞生建立了土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