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氏骗局密集曝光!被骗3亿,他们还没意识到

庞氏骗局密集曝光!被骗3亿,他们还没意识到

今年4月,上海警方查处了一起假冒保险公司名义,通过信函、短信、电话诱骗保险公司客户退保转购理财产品,从而实施非法集资犯罪的案件。

专骗老年人

上海的林女士今年66岁,2013年她购买了新华人寿的理财产品,年收益2.5%,定期5年。2016年4月份,一个自称新华人寿理财业务代表的人打来电话,向其推销其它理财产品,这个业务代表准确的说出了林女士在新华人寿理财的相关信息,得到了林女士信任。

林女士夫妇决定到该公司去实地咨询,进入公司立刻发现他们并非是自己声称的新华人寿,而是叫做上海捷量投资管理的公司。林女士称,该公司的业务员声称如果让他们帮助林女士理财,年收益可以保证在8%到10%之间。高额回报确实打动了林女士,不过她的资金在银行买了5年定期产品,该公司业务员告诉林女士,可以提前退保。

本着试试的想法,林女士用提前退保的2.5万元购买了上海捷量投资管理公司1年期理财产品,一年后林女士拿到了2.5万元本金和承诺的8%的利息。这让林女士彻底相信了该公司,此后她陆陆续续购买了该公司6个理财产品,为了筹集现金,她甚至卖掉了在外地的一套房产,在过去一年内,她共投入了57万元购买该公司理财产品。林女士称,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购买的第6个理财产品。

上海林女士说:“叫什么新华五号?就墓地,说什么人人都要死的,投资墓地肯定没错,我就投了6万元。”警方介绍称,该公司非法集资的主要方法中,发布虚假的投资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据警方透露,2015年2月至今,上海捷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通过不法手段共吸收8000余名投资群众共计3亿余元资金,在公司经营后期,由于高管们的肆意挥霍和投资失利,出现了拿新客户的资金去兑付老客户到期本息的情况,是一起典型的庞氏骗局。

警方调查发现,2015年2月至今,上海捷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通过不法手段获得上海多家保险公司的保单信息,公司业务员冒充保险公司客服,随机拨打电话、发短信联系保险公司投保客户,诱骗客户提前退保,转而购买该公司非法理财产品,并承诺年化8%至10%不等、保本保息的固定收益。截至案发,捷量公司共吸收8000余名投资群众共计3亿余元资金,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一支队民警陈增祥:这家公司首先不具备相关的金融资质 然后他针对社会上不特定的公众 通过手机 短信 电话 就会等方式 承诺8%的回报等方式吸收存款 都是法律不允许的警方调查发现,该公司存在向投资人私下许诺固定保本、高额保息,私设资金池、错配借贷期限等涉嫌违法行为。私设资金池方面,投资人资金并未用于涉案公司对外宣传的投资项目上,而是用于资金出借、还本付息、投资其他项目甚至个人挥霍。

“特色小镇”也能成骗局

最近,浙江证监局对浙江金观诚基金销售公司做出了暂停办理基金销售认购和申购业务6个月的监督管理措施。这家公司所属的金诚集团,自称是一家综合性现代城市发展集团,在8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座城市设有分支机构,拥有港股上市公司金诚控股等5家公众公司。公司对外宣称,政府项目签约量超过5700亿元。证券时报对此提出了强烈质疑。

政企合作的PPP模式,这些年一直是政策鼓励的方向,自然也得到了很多地方政府青睐,符合地方上想要大力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期待。金诚集团作为一个卖理财产品的金融公司,在业界名气并不大,却公然宣称,一年新增3900亿元订单,政府总订单达5700亿元。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否为了售卖理财产品编造的美丽谎言。浙江证监局之前对其现场检查时,竟吃了闭门羹,更加重了外界怀疑。

5700亿PPP项目订单,这个数据倘若属实,仅次于中国建筑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国内排行第三。问题是,名不见经传的金诚集团拿什么比肩大型央企?A股上市公司单个PPP项目平均金额仅为25.28亿元,金诚集团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竟高达162.5亿元。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都是一个“水淋淋”的数字。

事实上,金诚集团5700亿元订单根本无据可查,大多数PPP项目均停留在框架协议或口头约定层面,尚未正式立项,更未进入动工阶段。凭借这些并不具备任何法律约束力的或有项目,金诚集团在各种渠道频繁渲染拿单能力,并以PPP项目名义发行基金,如此操作手法的安全性,不得不令人生疑。

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最终能够真正做成PPP项目到底有多少?没人知道。有些企业,却抓住地方政府求发展的心理,先把“水淋淋”的空口合同签了再说,把泡泡吹起来后,直接拿去圈钱,这已经把PPP模式做歪了。金诚集团对外宣称的5700亿元政府订单,到底有几分可信度,不能稀里糊涂,应该详细调查。

因为这些泡泡,正是其出售理财产品的最大噱头,这和当年某些企业利用“巴铁项目”出售理财产品,是完全一样的套路。只不过,PPP项目因为有地方政府背书,更具迷惑性与诱惑力。投入血汗钱的普通公众哪里知道,所谓的PPP大项目,很可能只是一张好看的废纸。

为了实施和推进项目建设,被广泛应用的PPP融资模式,是我国公共投资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但是,地方利用社会资本谋求发展的冲动,要谨防被别有用心的企业利用,尤其是,那些八字没一撇的PPP项目,还有可能成为庞氏骗局的道具。相关部门急需对PPP项目流程严格规范,企业不能拿着毫无约束力的框架协议,就去忽悠圈钱。

政企合作PPP项目,不能成为售卖理财产品的噱头,更不能成为庞氏骗局的道具。金诚集团谜一般的5700亿元政府订单,是一只值得解剖的“麻雀”,应该给公众一个说法。

(综合央视财经、证券时报、中国江苏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