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瓷城,感受瓷器與醴陵的百年之情

一坨泥巴,經窯火洗禮,賦予了藝術內涵,便煥發了無窮魅力,成就了一座城市的百年傳奇。


歷史的釉光中,醴陵是那樣耀眼。緣於陶瓷,成就了醴陵在中國陶瓷業的歷史地位,奠定了今日醴陵在縣域經濟版圖中的高位;緣於醴陵,中國陶瓷在世界文化藝術領域新添了驚豔一筆,重新贏回世界關注的目光。

走進“瓷城”醴陵,感受那一抹撩人的光芒、一個產業的力量、一座城市的榮光與未來。

歷史步履

千年窯火 百年輝煌

“宋元看五大名窯,民清看景德鎮官窯,近現代看醴陵窯。”陶瓷業界專家這一評語,反映了醴陵陶瓷的歷史地位與行業影響。

作為一座用“泥”與“火”書寫歷史的文化名城,醴陵陶瓷歷史源遠流長,自漢代開始製陶,宋元即產青瓷,窯火兩千餘年不絕。但是,醴陵瓷真正名揚天下,卻是從二十世紀初開始。

走進瓷城,感受瓷器與醴陵的百年之情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熊希齡決定創立一所陶瓷專業學校

1905年,中國第一所陶瓷專科學校——湖南瓷業學堂在醴陵創辦;次年,第一家陶瓷股份制公司——湖南瓷業公司成立,醴陵瓷業迎來新時代。

1908年,瓷業學堂首創釉下五彩瓷,先後四次在國內外賽會上獲獎,名揚天下。釉下五彩瓷成為醴瓷的獨特標誌。

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醴陵釉下五彩瓷“扁豆雙禽瓶”榮獲金牌獎,被西方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各地客商紛至沓來。

新中國成立後,醴陵瓷業恢復發展。1955年,成立了“醴陵縣陶瓷研究所”(後改名為“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1958年起,醴陵開始為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設計並製作生活用瓷。醴陵釉下五彩瓷由此走進中南海、人民大會堂等國家重要機構,成為國宴瓷、陳設瓷,並屢屢作為國禮瓷贈送給外國領導人。由此,醴陵釉下五彩瓷也被稱為當代“國瓷”。

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燒製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聯合國總部,醴陵大師打造的“世界和平”“萬花賞瓶”,成為舉世矚目的珍品。

2011年,醴陵獲得“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2017年,醴陵成為“國家級出口日用陶瓷質量安全示範區”和“國家級出口電瓷質量安全示範區”。

古往今來

瓷業學堂播下千餘“種子人才”

藝以人傳,醴陵瓷業起落興衰,其背後是人才的凋零興盛。

1905年湖南瓷業學堂創辦後,專門聘請了一批日本的制瓷技師傳道,還請了景德鎮、醴陵本地的技師及國內書畫界名家授課,除了學習陶瓷專業,還學習語文、算術、理化、歷史等課程。此後幾經戰亂波折,瓷業學堂至1924年改為湖南模範窯業工場,前後十九年間,共培養千餘名“種子人才”。

新中國成立之初,醴陵僅七家瓷廠勉強維持生產,數千名瓷業工人失業,醴陵瓷藝幾近失傳。

上世紀五十年代,醴陵大力培養和吸收外來人才,恢復振興瓷業。通過培訓藝徒、舉辦訓練班等方式,將瀕臨失傳的釉下五彩技藝傳授給年輕一代。從湖南師範大學專門引進8名大學生,投身醴陵瓷業發展,這些人全部成長為國家級或省級陶瓷藝術大師,成為醴陵瓷業發展的中流砥柱。

目前,醴陵擁有19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中國陶瓷藝術大師,150多位省級陶瓷藝術大師和一大批工程技術人員。

走進瓷城,感受瓷器與醴陵的百年之情

為醴陵瓷業發展作出過傑出貢獻的醴陵民主革命先驅文俊鐸先生(1853~1916)是熊希齡的同科舉人

攀上釉下五彩的高峰

“醴陵窯在近代的異軍突出,是創新發展使然。”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名譽會長楊志海曾這樣評價。

醴陵位於北瓷南下、東瓷西傳的中軸線上,早期通過學習、仿製各地官窯,瓷器造型、花式、品種逐漸豐富,質量不斷提高。

湖南瓷業學堂和湖南瓷業公司創立後,全套引進日本的先進生產設備和制瓷技術,率先聘請外籍教師,改良提升醴陵瓷藝。這一創新之舉,開創了醴陵生產細瓷的先聲,開始中國陶瓷融入工業文明的探索。

日本的技術、景德鎮的技藝、長沙銅官窯的彩瓷技法在這裡交融,醴陵瓷業兼收幷蓄,終於迎來質的飛躍。

1908年,瓷業學堂成功首創釉下五彩工藝。新工藝突破了千餘年來的下單彩、雙彩、三彩等傳統技法,用紅、綠、藍、黃、黑五種原色料,調配出多種彩色料,運用了雙勾、分水和“三燒”等獨特技法。釉下五彩瓷,在國際國內屢獲金獎,飲譽世界,成為醴陵瓷最閃亮的名片。

改革開放以來,醴陵加大陶瓷創新研發,建成了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株洲市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技術創新平臺,23家企業成立產品研發中心,擁有兩所陶瓷職業教育培訓學校。醴陵陶瓷的產品不斷創新、領域不斷拓展、產業鏈不斷延伸,日用瓷、電瓷、工藝瓷、工業陶瓷、新型陶瓷五大系列四千多個品種百花齊放。

創新,成為推動醴陵向世界級瓷都邁進的原動力。

走進瓷城,感受瓷器與醴陵的百年之情

五彩瓷谷

瓷城新韻

中國陶瓷谷——醴陵新地標

如今的醴陵,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瓷城,一組數據可以佐證:

650家陶瓷企業,192家規模以上企業,近20萬人從業人員。日用瓷產量佔全省的94.9%,佔全國的14.3%,佔世界的10.8%;電瓷產量佔全省的98%,佔全國的43.3%,佔世界的28%。去年,醴陵陶瓷產業總產值達701.8億元,陶瓷產品出口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佔世界市場份額的15.3%,醴陵縣域綜合發展實力居全國百強縣(市)第56位。

陶瓷,成就了醴陵發展,妝扮了醴陵人民的美好生活。

醴陵的目標是將傳承千年的陶瓷產業繼續發揚光大,做到千億規模。“有人的地方,就有醴陵陶瓷;有陶瓷的地方,就必有醴陵的品牌。”醴陵市委書記胡湘之曾如是描繪。

走進瓷城,感受瓷器與醴陵的百年之情

湖南瓷業學堂師生合影攝於1907年12月17日

打造中國陶瓷谷,醴陵展示大手筆。項目是集會展交易、旅遊休閒、創新創業、商業商住、現代物流於一體的陶瓷藝術特色集中體驗區,規劃面積28平方公里,基礎投入約200億元。目前,陶瓷藝術城一期、國際會展中心一期、釉下五彩生產基地、創新創業園等子項目建成並投入運營;電商產業園已有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等30餘家電商企業入駐;陶瓷藝術城二期(瓷器口古街)、1915國際陶瓷文化特色街區等子項目已基本完工;陶子湖項目正抓緊建設。

興辦陶瓷學院,醴陵拓寬人才路。佔地面積305畝、投資3.9億元的湖南工業大學醴陵陶瓷學院正在建設,計劃今年9月整體竣工投入使用。學院建成後,在校學生將達6000人,培訓各類人員近萬人,醴陵陶瓷產業發展有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人物故事

熊希齡——醴陵近代瓷業奠基人

近代工業文明興起,日本瓷業大量搶佔中國瓷的海外市場。

1905年,懷著“實業救國”夢想,湘西人熊希齡赴日本考察瓷業生產。日本機械化制瓷,先進儀器控制窯爐溫度,瓷器成品率高,瓷質精美,讓熊希齡十分感嘆。

歸國後,他到醴陵實地調研,找到醴陵瓷業的癥結所在。隨後,他以極具前瞻的眼光向湖南巡撫端方呈文建議,提出四條振興醴陵瓷業的主張:一、興學堂,培養人才;二、辦公司,股份經營;三、擇地址,興建工廠;四、均利益,利益共享。

走進瓷城,感受瓷器與醴陵的百年之情

醴陵近代瓷業奠基人熊希齡

1905年,熊希齡在醴陵姜灣創辦湖南官立瓷業學堂,他親任學堂監督(即校長),聘請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窯業科畢業的制瓷技師安田乙吉任總教習;次年,熊希齡在醴陵姜灣創建湖南瓷業公司,他親自任總經理。

在完成振興醴陵瓷業這兩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後,熊希齡於1908年調離湖南,步步高昇,但他仍牽掛親手組建的瓷業公司和學堂事務,每次回湘都要過問瓷業進展。直到今天,熊希齡的歷史貢獻仍為人民景仰。

吳壽祺——七旬辦班重傳釉下五彩藝

1906年,時年20歲的醴陵八步橋鄉人吳壽祺考入湖南瓷業學堂,成為第一期速成班學員,受業於日本製瓷技師安田乙吉等人,畢業時獲優等文憑,被分配到當年興辦的湖南瓷業公司,參與釉下五彩瓷器的研製和批量生產。

民國期間,兵荒馬亂,吳壽祺四處漂泊,多次尋找就業機會卻屢遭失業,被迫棄藝返鄉歸田。

1955年,當地政府著手籌建成立“醴陵縣陶瓷研究所”,搶救恢復釉下五彩瓷生產。有關人員四處尋訪釉下五彩瓷傳人,最後在山衝裡尋訪到了吳壽祺,“三顧茅廬”請其出山,這時的吳壽祺已經年近七旬。

走進瓷城,感受瓷器與醴陵的百年之情

1956年吳壽祺(前排左三)與部分藝人的合影

吳壽祺受聘到了陶瓷研究所。當時沒有特別的經費來源,繪畫技術人員每人每月節省五毛錢,湊齊三十五元補助給吳壽祺,瞞著老人說是單位發的工資。吳壽祺接連舉辦13期陶瓷彩繪工人業餘美術訓練班,傳授釉下五彩技藝,培養學生300多人,此外他還為省內外其他陶瓷廠和越南瓷廠培訓技術骨幹。

鄧文科、陳揚龍等人,都是跟著吳壽祺學習、成長起來的,後來都成為醴陵瓷業的領軍大師。

以人才與創新贏得未來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如果沒有熊希齡當年創辦陶瓷學堂,播下千餘名“種子人才”的先知先行,就不會有醴陵近代瓷業的崛起;如果不是陶瓷學堂莘莘學子當年的戮力開拓,就不會有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名震天下;如果不是一代又一代瓷人繼往開來,就不會有醴陵陶瓷今天的做大做強。

走進瓷城,感受瓷器與醴陵的百年之情

釉下五彩扁豆雙禽瓶,曾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金獎

醴陵近代瓷業的百年輝煌歷程告訴我們:人才興旺,瓷業興旺;唯有創新,方有未來。

抓產業抓發展,歸根到底,就是要抓人才抓創新。人才激發產業之火更旺,創新助推產業向高質量發展,產業發展就有更光明、廣闊的未來。

走進瓷城,感受瓷器與醴陵的百年之情

新聞熱線:28681062

走進瓷城,感受瓷器與醴陵的百年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