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淺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

李達:淺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

油滴有兩類,一類是建窯油滴,另一類是華北油滴。這兩類油滴外觀粗看很相象,所以經常被人混為一談,實際上,

它們的形成過程和外觀特徵區別很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燒製條件不同

建窯油滴的燒成溫度在1300攝氏度之上,而華北油滴在1240攝氏度左右。建窯油滴必須在還原焰中燒成,而華北油滴在氧化焰或還原焰中都可以燒成。

李達:淺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


李達:淺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


(二)形成機理不同

華北油滴的形成機理可以概括為氣泡機理。當窯溫燒到1200攝氏度之上時,由於此時釉已經熔融,粘度很大,釉料中的Fe2O3分解產生的小氣泡被封閉無法逸出釉面,隨著過程繼續,釉層中小氣泡越來越多,並逐漸合併成大氣泡,由於釉層中氣泡具有富集鐵氧化物的能力,使得釉料中鐵氧化物逐漸遷移並聚集在氣泡周圍,當釉層中的氣泡增大到足以克服釉層阻力時,氣泡便破裂,形成一個類似火山口的凹坑。隨著燒成繼續,這些凹坑被周邊的釉逐漸填平,而聚集在氣泡周圍的鐵氧化物也顯露出釉面,在冷卻過程中,便析晶形成華北油滴的斑點。

建窯油滴的形成機理可以概括為浮萍機理(浮萍就是池塘水面上浮生的青萍)。當建窯油滴釉燒到1300攝氏度左右時,由於窯溫高、釉粘度小,FE2O3分解產生的小氣泡可以直接逸出釉面,而由小氣泡富集到的鐵氧化物易浮在釉層表面,形成與釉主體相不同的液相小滴。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液相小滴越來越多,就象漂浮在水面上的青萍,它們隨機而遇,三五成群,拼合成一個個大小不同的包裹團,包裹團越大,其中的液相小滴也越多,但這些液相小滴僅僅挨在一起,沒有熔為一體,就象一葉葉青萍靠在一起,當溫度下降時,窯中環境條件適合包裹團中的鐵氧化物析晶時,便形成建窯油滴。

李達:淺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


李達:淺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

(三)外觀特徵不同


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的外觀特徵是由它們的形成機理決定的,其區別有:

(1)

華北油滴斑點是均勻分佈的,因為它是由氣泡形成的,有釉的地方就有氣泡,所以斑點佈滿整個釉面。而建窯油滴的斑點是隨機而生的,所以分佈不均勻,有疏有密。

(2)華北油滴斑點大小與釉層厚度密切相關,因為釉層越厚氣泡越大,“火山口”也越大。一個“火山口”的凹坑拉平後就是一個斑點。而斑點的形狀也取決於凹坑被拉平時的形狀。建窯油滴的斑點大小與釉層厚度沒有必然關係,關鍵在於包裹團大小,所以同一件茶盞上不同部位的斑點大小疏密都可能差別很大,而斑點一般呈卵形狀,這是因為燒成溫度高釉流動強,包裹團受向下的拉力所致,若拉力過大,斑點則成條形狀。

李達:淺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


李達:淺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


(3)建窯油滴釉流動強,使碗口部位釉較薄,不黑又很乾澀,而在碗外靠底足處有一圈明顯的聚釉。華北油滴釉不易流動,燒成後碗口不會脫釉,聚釉現象也不明顯。

(4)建窯油滴斑點內有肉眼可見的溝紋(類似田泥幹後的裂紋),是因為包裹團是由許多液相小滴拼合而成;而華北油滴斑點內無溝紋,是因為鐵氧化物均勻聚集在氣泡周圍。斑點內有無溝紋是區別兩類油滴的根本標誌。不管兩類油滴的大小、形狀、疏密、色彩等特徵如何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們的形成機理會從斑點內溝紋顯露出來。

通過上述比較,我們對建窯油滴和華北油滴有了初步認識。下面對這兩類油滴的燒製難度問題作些分析。判斷一件瓷器的燒製難度,可以從坯、釉、窯溫和窯中氣氛這四個制瓷因素的制約程度考慮。

(一)華北油滴燒製難度問題

坯對華北油滴的形成沒有影響,在白坯或氧化鐵含量最高的黑坯上都可以燒成,而且因其燒成溫度較低,用黑坯也不易氣泡,變形。由於華北油滴的斑點取決於氣泡,在釉層厚度不變時,氣泡大小取決於溫度高低,若窯溫偏低,氣泡難逸出釉面,產品會留下泡痕,若窯溫偏高,氣泡破滅後的凹坑難填平,並且斑點不圓,甚至散開消失。

所以華北油滴的燒製難度在於燒成溫度範圍很窄,而釉面斑點越大、越圓、越清晰的燒製難度就越大。但是宋代燒華北油滴沒有使用還原焰,所以斑點的分佈和清晰度以及色彩等方面難與建窯媲美。現代燒製的有些華北類型的油滴,釉中含有強熔劑,就不易出現泡痕,其特徵是釉面光澤度高,玻璃感強。所以內行的人更欣賞光澤度低的釉。


李達:淺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


李達:淺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

(二)建窯油滴燒製難度問題

建窯油滴受坯的影響很大,坯的性質不同,斑點效果不同。建窯使用含鐵量高達8%左右的黑坯,儘管坯中含有較粗顆粒石英,但坯體仍經受不住1300攝氏度之上高溫,產品極易變形或起泡,

現代有些人使用白坯,雖然不易產生缺陷,但斑點效果不佳。建盞中有些坯的外觀呈褐色,是由於窯中後期氧化所致,坯內部還是黑的。

李達:淺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


李達:淺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

建盞坯和釉的配方不是一成不變的。歐洲有位藝術家說他經過四十年的研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解決了建盞坯的問題,但我看他作品的斑紋與建窯兔毫比還有較大差距。宋代建窯雖然燒出了高品味的建盞,但成品率極低,現代情況也是如此。所以要想達到斑紋既優美、成品率又高這一目標,解決建盞的坯釉配方恐怕是永無終結的課題。

建窯油滴燒成溫度範圍更窄,窯溫偏低,斑點難形成,窯溫偏高,斑點又易流成條形;而且由於釉流動性大,窯溫稍高或釉層稍厚或燒成時間稍長,釉就流下粘底,造成嚴重缺陷。(注意:建盞的器形與花瓶不同,花瓶釉施到底部,釉粘底打磨後不會造成缺陷;另外花瓶口小不易變形,碗易變形;再則花瓶施一面釉,碗施兩面釉,對於敏感易變的釉,碗內外析晶的條件就差別很大。

李達:淺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


李達:淺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


由於油滴斑點是氧化鐵結晶體,氧化鐵中二價鐵與三價鐵的比例不同,斑點效果就不同,而還原氣氛控制二價鐵與三價鐵的比例,它對斑點的形態與色彩影響極大。一般來說,油滴或兔毫中褐色的斑紋相對比較好燒,因為燒成前期雖需還原,但後期可轉氧化;而銀色斑紋就難燒了,因為析晶時二價鐵與三價鐵的比例處於臨界狀態,若三價鐵稍高,斑紋就變灰色,灰色斑紋表面有髒物感,還不如褐色美觀;若二價鐵稍高,斑紋又易變模糊或消失;特別是銀色帶藍的斑紋,更是處於稍縱即逝的狀態。這就是為什麼建窯許多銀兔毫的斑紋不如褐色兔毫明顯的緣故,而斑紋通達又清晰可見的銀兔毫是極少的,所以宋徽宗皇帝也會讚歎“玉毫條達者為上”。

李達:淺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


李達:淺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

由上可知,燒銀色斑紋,成功率就大大減少,若燒斑紋有色彩的,就更難了。曜變之所以難,根本原因就在這裡,因為還原氣氛不僅影響色彩,還影響斑紋的形狀和清晰度等等。所以結晶釉在析晶時,受還原氣氛影響越大,其燒製難度就越大。這也是建盞釉與鐵紅釉以及其他結晶釉在燒成方面的一個重大區別。

過去有人認為,建窯油滴和曜變是在燒兔毫時偶然得到的,實際未必如此。第一件油滴無疑是在燒兔毫時產生的,但效果不一定好,當窯工發現這種特異斑紋後,肯定會想方設法追求更多更好的作品,從現存油滴和曜變這幾個碗的器形的完美程度可以判斷,它們的由最好的師父著意燒製的,這種有意識的創作,就不可能靠偶然之窯火。

由於建盞的燒成同時受到坯、釉、窯溫和氣氛的嚴重製約,所以一件斑紋優美且外觀沒有缺陷的優秀建盞,是在大量廢品和次品的基礎上產生的,當我們走進古窯遺址,從那令人驚訝的如山包狀的廢棄物堆積就不難看出這一點,所以無論古今中外,優秀的建盞非常稀少,市面上更是難得一見。

李達:淺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


李達:淺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


宋代建盞在龍窯中燒成,其燒成難度可從燒成幾率反映出來,銀兔毫燒成幾率比褐兔毫小得多;油滴更小,估計不會超過萬分之一;而曜變就象海市蜃樓般難展芳姿。

宋代鬥茶藝術東渡日本後,經過吸收發展的茶道,能夠很好地流傳下來,優美而稀少的建盞長期以來是日本上層階級珍藏的寶物。《君臺觀左右帳記》(1511年)記載,曜變是建盞之無上神品,世上罕見之物,值萬匹絹。油滴是第二重寶,五千匹絹。兔毫盞,三千匹絹。

當今,優秀的建盞幾乎都在日本,僅存於世的三件曜變均被藏為國寶,油滴傳世品也僅十餘件,其中有一件為日本國寶,而我國尚無一件完整的油滴,曜變甚至連瓷片都沒發現,藏於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的曜變建盞是國際陶藝界公認的天下第一名碗。

交流建盞,可以添加筆者私人V:132750995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