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區“十連冠”背後的奧祕之五:民生保障篇

策劃:向卉珍 王夫之

通訊員:楊承 李媛 王佳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改善民生,要以人民為中心,瞄準人民所需,從群眾最關心的就業、養老、醫療、扶貧等民生大事抓起。

中央、省、市相繼出臺了多項惠民政策措施,江夏區結合本地實際細化實施,確保將各項惠民政策切實落實到江夏老百姓身上,使有勞動能力者充分就業,無勞動能力者保障兜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切實實現人民安居樂業。

民生關鍵詞: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幸福之源。江夏區擁有21所高校,近20萬大學生,每年平均畢業近2萬人,如何將這些人才留在武漢留在江夏,是解決就業難和招工難的關鍵。

江夏區“十連冠”背後的奧秘之五:民生保障篇

“春風行動”大型招聘會▲

貫徹落實武漢市“百萬大學生留漢就業創業工程”,積極宣傳和執行大學生落戶、就業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力爭留住大學生創業就業。武漢市2017年“春風行動”系列招聘活動首站在江夏啟動。通過多種媒體渠道發佈招聘公告、手機短信及春風卡,多部門聯合共組織329家區內企業,提供多個行業共11200個招聘崗位,滿足城鎮居民、返鄉農民工多層次擇業需求,各類勞動者共30000餘人入場求職,當天意向成交8500餘人。

江夏區“十連冠”背後的奧秘之五:民生保障篇

校園專場招聘會▲

除每年一度的春風行動外,每週舉行小型招聘會,進校舉行專場招聘會。組織130家企業進入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開展秋季校園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4300個,1800名畢業生現場進行簡歷投放。全年共舉辦各類招聘會33場,提供就業崗位3.6萬個,新增就業15953人,其中大學生新增就業9273人。

針對有創業意識人員開展創業培訓,針對失業人員、農村勞動力等群體,開展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對“三支一扶”大學生、“零就業家庭”大學生、自主創業大學生進行重點幫扶,提供從培訓課程、政策補貼到資金幫扶的一條龍創業服務,共組織創業培訓2038人,向896人發放培訓補貼89.6萬元,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28筆計2618萬元。

民生關鍵詞:醫療

在家門口享受更好的醫療資源,是很多群眾的熱切期盼。江夏區繼續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醫療領域,平穩實施社保改革。

江夏區“十連冠”背後的奧秘之五:民生保障篇

醫療扶貧救助基金啟動▲

率先推進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整合,在全市做到了參保徵收工作“四個第一”:第一個開通手機APP繳費辦理業務,第一家使用地稅櫃檯繳費服務,第一家打通郵政銀行批扣業務,第一個採用村組集體徵繳模式,為全市積累了“江夏經驗”。

率先完成2017年精準扶貧醫療保障賠付,率先啟動2017年精準扶貧醫療保障工作。家住法泗街東港村的精準扶貧對象胡媛媛,因患有地中海貧血症,2017年醫療總費用41萬元,共獲得40.5萬元的報銷金額,報銷比例達98.8%。

江夏區“十連冠”背後的奧秘之五:民生保障篇

村級衛生室方便村民就醫▲

民生關鍵詞:養老

老有所養是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重要任務,養老金髮放是其中關鍵一環。江夏區著力改革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加大養老金擴面力度,2017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共支出15.2億元,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由1830元漲至1960元;城鄉居民月基礎養老金由225元提至270元。

江夏區“十連冠”背後的奧秘之五:民生保障篇

老年人送餐服務▲

為老服務更加優質高效。2017年12月,被納入區政府“十件實事”的江夏區老年人配餐服務中心正式對外營業,紙坊街花山社區等7個社區老人享受低償配餐服務。老人只需花費6—10元就能享受品種多樣、衛生可口的餐飲服務,對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三無”老人和享受低保的老人,區政府還提供每餐兩元錢的政府補貼。同時,為10055名80週歲以上老人發放高齡津貼759萬元;投入資金294萬餘元,為1265名困難老年人購買居家養老護理服務,實行“老年證”委託幫辦服務,實現網上辦理,辦證時間從兩個月減少到15天。

江夏區“十連冠”背後的奧秘之五:民生保障篇

福利院的集體婚禮▲

探索解決農村福利院養老資源閒置,養老服務水平低下等問題。江夏區在全市率先在農村福利院實行“公建民營”改革試點,引入社會資金160餘萬元,對安山街農村福利院進行改革試點,建立了包括醫生、護工、廚師在內的10人專業服務團隊,為老人提供中醫康復等特色服務,組織社區及志願者舉辦文娛活動,有效盤活了閒置養老資源,提升了養老服務質量,為我區乃至全市農村福利院轉型升級提供了樣板。

民生關鍵詞:扶貧

不斷加大扶貧力度,社會救助標準不斷提高。2017年,江夏區連續第13次提高城鄉低保對象救助標準,城市低保標準達到每月670元,農村低保標準達到每月500元,近1.5萬低保對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改善。城市、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分別達到1340元、985元。城鄉低保、特困人員等困難群眾的救助和供養標準增幅達到31.5%,2017年累計為全區城鄉低保對象發放保障金8819萬元,為城鄉特困供養對象發放供養資金1240萬元,人均月補助水平比2016年提高21.7%,有效提高了困難群眾生活水平。

江夏區“十連冠”背後的奧秘之五:民生保障篇

精準扶貧進村入戶調查▲

作為全國“救急難”試點單位,江夏區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和運行,將人社、衛生、教育、房產等單位確定為社會救助協助管理部門,成立了江夏區“救急難”工作小組,通過“一事一辦”或“特事特辦”等方式,開展“救急難”救助35人次,發放救助資金17萬餘元。同時建立區、街、村三級全覆蓋的社會救助網絡,在救助職能上進行整合。在臨時救助方面,與各街道、辦事處溝通,與社區、村組對接,直接到申請救助對象家中瞭解實際情況後進行救助,2017年共救助臨時性生活困難群眾1703人次,救助金額141萬元。

醫療扶貧方面,全區精準扶貧參保對象14734人,參保率100%;共7027人次享受住院和門診重症待遇,支付基本醫療基金3041萬元,政府兜底報銷285萬元。就業扶貧方面,全區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173人,開展技能培訓38人、職業指導和就業服務125人次,實現就業121人。其中在金港新區召開的精準扶貧專場招聘會,針對貧困對象提供了百餘個就業崗位,意向成交35人。

民生關鍵詞:服務

著力解決群眾“辦事難”問題。成立區行政審批局,集中行政許可權。將原18個區直部門50多個審批科室的131項行政許可事項全部劃轉至區行政審批局集中實施,於2017年3月31日正式啟動“前臺統一受理、後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審批服務模式,率先與區國土規劃局簽訂行政審批職能交接備忘錄,開創全國先河。

江夏區“十連冠”背後的奧秘之五:民生保障篇

窗口服務示範崗▲

瞄準“四最”目標,實施“四減”工程,著力降低群眾和企業辦事成本,審批效率明顯提高,在原承諾時限已較法定時限減少65%的基礎上,再行壓縮形成“江夏快審”時限,較法定時限減少76%以上。同時制定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不見面辦事項清單和服務語言負面清單,促服務提質增效。一批重點項目相繼開工,跑出了一般項目38個工作日、快審項目25個工作日的“江夏加速度”。

深入推進“三辦”工作向基層延伸,增“一街一品”新格局。率先在山坡、舒安、湖泗、金口、紙坊、五里界、烏龍泉、陽光創谷等八個街道、園區政務服務中心,探索打造“一街一品”新格局,暢通服務群眾“最後一百米”。新建陽光創谷政務服務中心,將審批服務延伸至園區,著力打造江夏市民之家“樣板”。

民生福祉,枝葉關情。永遠著眼於百姓之需,顧民意、暖民生,方能贏民心。江夏區在全面邁進小康的征程中,正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