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劉賀的頭銜海昏侯究竟指的是啥?

“網紅”劉賀的頭銜海昏侯究竟指的是啥?

最近,有幾家博物館在微博上“吵”起來了。

劉賀,或者說海昏侯,如果不是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在2016年重見天日,大部分人都對他陌生。劉賀的傳奇經歷和墓中出土的精美文物,讓人們對這個去世於2000多年前、當過27天皇帝的墓主人產生了諸多猜測。儘管“剛出土”,但劉賀迅速成為“網紅”。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治秦漢史多年,近日出版新書《海昏侯劉賀》,以文獻記載的劉賀生平為基礎,結合出土文物,通過豐富的細節,講述了海昏侯跌宕起伏的一生。

辛德勇認為,海昏侯是漢武帝劉徹的孫輩,所生活的年代距漢武帝時代不遠,更準確地說,是漢武帝晚年政治局面的延續。所以,研究海昏侯劉賀的人生軌跡,要立足大的時代背景,去觀察他身上的各種政治角色——昌邑王、漢廢帝、庶人、海昏侯等,才不至於偏頗。

檢讀《史記》《漢書》等歷史文獻,辛德勇還原了海昏侯周圍的人物:他的父親老昌邑王劉,是傾國傾城的李夫人和一代帝王漢武帝之子,與皇位一步之遙卻終未得到;權臣霍光擁立劉賀登上帝位,然後又廢黜了他;他的侄子漢宣帝劉詢封授劉賀為海昏侯……

“劉賀登基稱帝,立也霍光,廢也霍光,並不取決於劉賀本人有多優秀或是多昏亂,霍光的陰謀和伎倆在《漢書》當中也有非常清晰的記載。”辛德勇說。那麼,劉賀到底是情趣高雅的正人君子,還是“行昏亂”“危社稷”的廢帝?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王子今寫過一篇文章,認為“海昏”不是一個好稱呼——海是“晦、黑”,昏是“昏聵、昏庸”。在歷史文獻記載中,劉賀也並不是什麼好人,所以,漢宣帝給他定了這個侯號,似乎理所當然。

但辛德勇並不這麼認為:“漢宣帝安置劉賀做海昏侯是一種善意的表現,在這之前,他是庶民,而且被作為囚犯軟禁。解禁封侯,雖然比諸侯王低了一級,但仍然是一個不錯的待遇。漢宣帝的目的是安撫,這是非常複雜的政治鬥爭。”

經過種種考證,辛德勇認為,“海昏”指示的並非品行,而是地理,海昏侯的封地位於西漢時鄱陽湖的西南方向——昏為黃昏,太陽位於西邊,而以冬至日為準,則為西南方。

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中,最直觀的印象是財富和竹簡。很多人會對大量黃金製品以及鉅額錢幣等財富產生疑問:這些財富從哪裡聚斂來?西漢的海昏侯國是不是像墓葬中的財富所顯示的那樣富庶?

針對這個問題,辛德勇從劉賀的經歷來展開分析。劉賀曾生活在三個地區:昌邑國、首都長安以及海昏侯國所在的豫章地區。而其財富來源正是與這些地域當時的經濟發展與交通狀況相關。辛德勇認為,水陸交通樞紐昌邑國物產富饒,是斂財的好地方。

海昏侯墓還出土了許多“孔子屏風”(矩形銅鏡鏡背)和上千枚儒家經典竹簡(其中有些內容還有待進一步認證),以及樂器、周代青銅器等。於是,有人據此認為,劉賀是循規蹈矩的正人君子,並且情趣高雅,愛好音樂、喜歡收藏,具有很深的儒家文化修養;並以此推翻《漢書》等典籍中有關劉賀“清狂不惠”“動作亡節”的記載,認為盡屬霍光之輩肆意玷汙。

對此,辛德勇認為:如此簡單地闡釋出土遺物,恐怕嚴重脫離實際。例如,關於出土的儒家竹簡,在《海昏侯劉賀》一書第六章中談到:儒家經典,在當時的皇家子弟教育中,早已成為一項基本的內容——昌邑王劉賀的老師王式,就明確講過他“以《詩》三百五篇朝夕授王”的情況。“這些尋常的隨葬竹簡,只能對歷史文獻的記載起到印證的作用,並沒有提供什麼傳世文獻之外全新的信息。”

辛德勇說,考古發現可以豐富和印證歷史文獻的記載;歷史學的研究則可以更加深入探討文物背後的故事——所謂“二重證據”。“就中國的實際情況而言,若是就重要的政治史進程、重大事件的前因後果以及重要人物的歷史活動和屬性等問題而言,考古新發現,大多會起到補充細節的作用,而通常很難對歷史文獻的記載做出根本性改變。”(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