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刘统勋:以人民的名义治理粮田和贪官

原型|刘统勋:以人民的名义治理粮田和贪官

《天下粮田》刘统勋饰演者吴京安

刘统勋是山东诸城人,为清代雍、乾二朝重臣,以高度的忠诚、超群的能力和无可挑剔的人品流芳后世。

坚守正道,严于自律

刘统勋持身甚正,律己甚严。当时朝臣中有两大重量级人物,一是满大臣鄂尔泰,一是汉大臣张廷玉,朝中百官基本都分属于他们的旗下,而刘统勋则偏偏不合群。他拒绝加入任何一党,一切惟正道是从。乾隆皇帝对此十分欣赏。

皇帝身边的人从来就是大臣们关注和巴结的对象,刘统勋乃乾隆皇帝信任和倚重的股肱之臣,内侍们自然会有相当多的接触机会,可是刘统勋就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石头人,只知按礼和规矩做事,其它一概不知。他值班时,在军机处终日正襟危坐,闭目倾听下属汇报工作,多是不发一言,待到发现问题时,则立马睁开双眼,予以纠正。皇上常常体恤大臣辛苦,也有增进君臣感情之意,便时常赐些瓜果、夜宵什么的。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统勋也从不与内侍们说上哪怕一句话。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太监高云从交接外官、泄露官员任免之案发生,不少大臣如大学士于敏中、军机大臣舒赫德、尚书蔡新、总管内务府大臣英廉等都牵涉其中,让乾隆皇帝非常震怒,革职的革职,杀头的杀头,而同是军机大臣的刘统勋则一尘不染,令乾降皇帝和满朝文武大臣叹服不已,虽然这时刘统勋已经故去。

刘统勋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先辈在长期的为官生涯中也留下一批世交,这些老关系逢年过节走动走动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刘统勋不这样看,倘若我刘某不做宰相了,这些人情还有吗?曾有一个世交,过年时,打发仆人将一千两银子送到刘统勋的府上。刘统勋遂将其仆人叫到自己面前,诚恳地对他说:“你家主人和我们是世交了,一年到头来看看我,愿望非常好,可是我现在身为宰相,朝廷给我的俸禄足够我生活所用了。回去告诉你的主子,将这笔钱送给那些生活困难的老朋友更好!”态度坚决,但又不失人情之礼。可是对热衷于走歪门邪道的人就是另一种方式了,有个靠拿钱当了官的人于夜深之时前来叩门,刘统勋拒而不见,等到第二天上朝时,在政事堂将这个人叫到大家面前,对他说:“三更半夜去人家叩门,这不是正人君子的作派。你有什么事情,不妨当众说出,就是我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也没关系,正可以让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个人一句话也没说,低着头就走了出去。从此,再也没人敢自讨没趣,自取其辱了。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刘统勋受命主持癸未科大考,举子褚筠心本来凭借自己的实力,绝对可以有非常不错的成绩,可是他怕上不了前三名,于是就将自己所拟的对策抄出开头的三十余行,送到刘统勋的门下。阅卷时,刘统勋先找出褚筠心之卷,对着所有考官说:“这是我原来聘请的在家修书的褚筠心的卷子。”不管其写得多么精彩,也不能进入前十名,只将其放在第十一的位置 。

刘统勋经常奉命远出,每行则轻车简从,只带两个仆人,用驿马也不过六七匹,以至好多人根本想不到这是朝廷命官,甚至还是堂堂的宰相。当时就有正直官员感慨不已说,倘若所有的官员都能像刘统勋那样,那官场风气会有一个极大的改观。他到了各地衙门的旅馆后,首先安排仆人住在后边的房间,他住在前边。或处理公事,或躺下休息,不与任何无关之人相见。有什么需要的,随时令当地衙门去办,哪个想追逐公关,想都不要想,因为他早已将可能谋私的邪路堵死。

贤能盖世,忠信无双

在清朝著名的对外战争中,大小金川之战可说具有比较大的影响,乾隆用了温福为主将,阿桂等人为副将,他们费了不少劲,才拿下小金川。当时,刘统勋即已经看到此战不会顺利,遂表达了自己息武罢兵的意见。乾隆非常自信,认为此战具有战略意义,应该有把握取胜。但是,温福比较刚愎自用,不太能听取别人意见,因而在打大金川时,陷入进不能胜,退不能全的困境。战事一胶着,损失就日甚一日。乾隆心烦就去了避暑山庄,可是在那里乾隆仍然没有一丝的清凉感,因为不利的战报接踵而至。终于有一天,乾隆熬不住了,因为主将温福阵亡了。群龙无首,是十分危险的事情,遂快马急召刘统勋到避暑山庄见皇帝。当时刘统勋正在朝廷理政,并负责皇子们的课业学习。接到命令后,他日夜兼程,以最短的时间赶到热河。皇上马上召见,将军情告之于他,并说,“我现在非常烦闷,拿不定主意,眼下是该用兵呢?还是撤兵呢?“刘统勋略一思忖,即斩钉截铁地说,“如果原来我们打下小金川时可以体体面面地撤兵,但现在不能撤兵,一旦此时撤兵,将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敌人将会觉得我们不过如此,以后边疆将难以安定,因而,现在断不能撤兵”。皇上听了心情稍稍振了一下,马上急切地问道,“那谁可以力挽狂澜,扭转危局呢?”刘统勋素来对朝中诸将颇为留心,皇上此时垂询,顿时胸有成竹地表示:“阿桂一定能够担此重任,早奏捷报,但请皇上放手使用,给他专权”。乾隆皇帝听了,仿佛吃了颗定心丸,脸上的忧色散去不少,遂决定按刘统勋的意见办,结果正如刘统勋所料,不久,前方大捷的消息就报到了朝廷。

正气冲天,铁面办案

由于刘统勋自我要求非常严格,因而在查办贪赃枉法的官员时也就有充足的底气。他多次奉命巡查各地,持尚方宝剑整顿吏治,查办涉及高官贵胄的大案要案,件件鞫实,依律惩处。《清史稿》记载了他铁面无私、不负皇命的几则事例。“统勋岁出按事,如广东按粮驿道明福违禁折收;如云南按总督恒文,巡抚郭一裕假上贡抑属吏贱值市金;如山西按布政使蒋洲抑属吏补亏帑,如陕西按西安将军都赍侵饷;如归化城按将军保德等侵帑;如苏州按布政使苏崇阿误论书吏侵帑;如江西按巡抚阿恩哈受贿,皆论如律。”期间,虽曾多次遭到抵触、欺瞒、甚至行刺,但都被他抓住破绽,将计就计,直捣黄龙。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刘统勋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秘密赴归化城(呼和浩特旧城),查处绥远城将军保德、绥远厅理事同知呼世图等“挪移库项”18000两一案及保德、归化城理事同知普喜私砍穆纳山(今乌拉山)木植一案。

他只带极少的随从,秘密出京,一路化装成普通的商人,神不知鬼不觉地迅速来到办案之地。他每日早出晚归,走街串巷查访,使保德、呼世图、普喜等人的桩桩罪行、种种劣迹了然于胸,“微服出塞月余人莫之识”。刘统勋把保德和呼世图移挪库银的事情调查完后,接着再往乌拉山林区查私伐乌拉山林木案。当年,康熙皇帝曾特谕任何人不准私自砍伐山中林木。“如有违禁砍伐所禁地方树木者,严拿送部议罪”。经过实地查访,刘统勋亲眼见证了如何伐木,又如何顺水而下,到了码头后又如何消化的实情;当地山民还将如何受到盘剥和压榨以及普喜等人如何耍弄花招躲避朝廷检查等内幕统统告之。

乾隆皇帝闻报,大为震怒。他想不到,保德身为一个朝廷寄予厚望的将军大员,待遇优厚,却不思上报国家,阳奉阴违,竟为区区5000两贿赂,而置国法于不顾,纵容砍伐禁林,不禁愤而批道:“实为罪不容诛,非执法惩创,何以儆官邪而彰国宪”,命刘统勋将保德、呼世图、普善当地“监看正法,以昭烱戒”。

短短几个月,即将盘根错节,十分复杂的两个案子查个一清二楚,并即时上奏朝廷,使主要案犯保德、呼世图、普喜都受到了严惩。归绥的大小官吏,无不震惊,以至刘统勋“去后数年,市上每见白发翁浣洁者,辄相惊以为公又至矣”。可见,其震慑效果有多么显著。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河南祥符、杨桥等处黄河漫溢。刚拜东阁大学士的刘统勋奉命前往查视。其时,河堤决口之处有数百丈,汹涌的河水如脱缰的野马咆哮着淹没了大片土地。堵塞决口所需的材料都需要从附近数百里内由村民赶着车拉来,但当地的县丞却利用收缴治河物料之机,百般刁难,为的就是向百姓索取贿赂,以至于远路而来的乡民,竟有将治河物料运到五六天还不能交纳回家的。由于人马守候已久,所带干粮和牲畜的草料都没有了,而河吏又因物料不足,至河工拖延一个多月仍不能将决口堵上。刘统勋发现这个问题,便向有关官员询问,可是河吏都以物料供应不足来搪塞。有着多年办案经验的刘统勋断定其中必有私弊,决计查个水落石出。一天,他化装成普通百姓,亲自前往调查。就见一辆辆装载治河物料的牛车鳞次栉比,却不见有人将其运至河堤。私下查询,方知因为没有行贿,县丞置而不收之故。刘统勋闻言大怒,立即命司员将县丞绑缚官衙,下令将其人头拿下,然后再上报朝廷。清代刑律,凡遇死罪,必须经过秋审后由皇帝亲手勾决,但做为握有尚方宝剑的钦差大人拥有先斩后奏之权。刘统勋的雷霆之举立刻产生惊人的效应,自巡抚以下大小官员均担心事情闹大罪及己身,于是一个个长跪不起,苦苦为其求情,让其戴罪上工,以尽快合龙。县丞这才捡得一条活命,而数千辆车的治河物料一日收完。百姓得免私税之勒索,亦得脱久役之煎熬,也使朝廷的重大关切河堤决口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史学家赵翼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刘文正公临事虽颇刚急,然实有厘剔奸弊,人受其福而不知者。”

营私舞弊历来是封建官场中难以根除的弊端,根源就是一个“私”字。看得破,忍不过。刘统勋则恰恰在这方面与众不同,他没有半点私欲。按说做为一个宰相重臣,穿得应该像个宰相样吧?朝廷发给的官衣,穿坏了再做件新的应该不算过分的,可他不,所用的朝珠,都很便宜,并且衣服的缏因为时间太长而磨断的,就随手丢掉。下属的官衣常常很气派,而他则寒素敝陋,可他却毫不为意。无论吃的、还是用的皆极俭素,并以此做为刘家的家风。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刘统勋于上朝途中猝逝于轿中,“至东华门外,舆微侧,启帷则已瞑”。乾隆皇帝大为震惊,慨叹失去股肱之臣,亲至其家祭奠,但由于刘宅过于狭窄,逼仄的空间连皇家的车马都容不下,皇帝只得命令将仪仗车盖去掉才能进入。

目睹寒酸无比的宰相府,乾隆皇帝感叹不已,一个堂堂的大学士,汉大臣里的第一人,竟然过着与普通百姓无异的清贫生活。政绩卓著,屡建功勋的名臣,竟然强挺年迈之躯,死在白雪茫茫的上朝路上,真正称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政如此,亦无过如此也。乾隆皇帝非常悲痛,也非常感动,称其为“真宰相”,随即追授太傅,祀贤良祠,谥号“文正”。这在清朝历史上还是首次,“非品学德业无愧完人者未足当此。”乾隆很少称许大臣,但对刘统勋却不吝赞美和宠爱之词,说他“练达端方,秉公持正,朝臣罕有其比”,并在朝堂上专门召开会议,要求群臣向他学习。(来源|海峡通讯 作者|马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