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各國為什麼只有晉國分裂?

無忌公子2018

關於這個問題要從當時天下諸侯國的自身狀況和天下發展趨勢來看,是不是隻有晉國的國君喪失了對國家的控制?

我們逐個簡要分析:齊國、晉國、楚國、秦國這四個大國在三家分晉之前概況。

齊國:

其實在公元前545年,

陳國公族田完的四世孫田桓子與鮑氏、欒氏、高氏合力消滅齊國當國的慶氏。之後田氏、鮑氏滅欒、高二氏。田桓子對齊國公族“凡公子、公孫之無祿者,私分之邑”,對國人“之貧均孤寡者,私與之粟”,取得公族與國人的支持。齊景公時,公室腐敗。田桓子之子田乞用大斗借出、小鬥回收,使“齊之民歸之如流水”,增加了戶口與實力。是謂“公棄其民,而歸於田氏”。公元前489年,齊景公死,齊國公族國、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國、高二氏,另立公子陽生,自立為相。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恆(田成子)殺齊簡公與諸多公族,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政權,又以“修公行賞”爭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姓齊國絕祀。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齊國的國君也喪失了自己的國家,逐漸被田氏家族控制。


晉國:

立國:晉國的立國之君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因受封於故唐堯故地,其國故初名為唐,其亦號唐叔虞。唐在黃河、汾河的東邊。至其子燮父繼位徙治晉水,乃更國號為晉。

晉文候復國:公元前785年(晉穆侯二十七年),晉穆侯去世,弟弟殤叔自立為君,太子仇被迫逃亡。公元前781年(晉殤叔四年),太子仇率人襲擊殤叔自立為國君,這就是晉文侯。

曲沃代翼:從公元前746年開始,至公元前679年,歷時67年。殺了晉昭侯,暗殺了晉孝侯,擄走了晉哀侯,騙殺了晉小子候,滅亡了晉緡候。

驪姬亂晉:公元前669年(晉獻公八年),為防範曲沃代翼的事件再次發生,晉獻公把原晉國諸公子們全部誅殺,以“絳”為都城。晉獻公想立驪姬的兒子奚齊為太子,就故意疏遠三個有才能的兒子,命太子申生居住在曲沃,公子重耳居住在蒲城,公子夷吾居住在屈城

申生自殺,重耳、夷吾出逃。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二十六年)九月,晉獻公去世前託孤荀息,奚齊繼位,裡克、邳鄭想接回重耳,在晉獻公的葬禮上殺死了奚齊,荀息又立了悼子並安葬了晉獻公。十一月,克里在朝堂上殺了悼子,荀息自殺。夷吾回到晉國繼位,就是晉惠公。晉惠公病重,太子圉逃回了晉國是為晉懷公。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元年)正月,重耳在秦兵三千人的護送下,欒枝、郤谷為內應,回到闊別二十年的晉國,入國都絳即位。晉懷公逃到高梁,不久被殺

晉文稱霸、襄靈續霸:公元前631年(晉文公六年)夏,晉文公與王子虎、宋公孫固、齊國歸父、陳轅濤塗、秦小子憖,會盟於翟泉(今河南孟津)。公元前613年(晉靈公八年),趙盾主盟,與宋、陳、衛、鄭、許、曹六國的國君在宋地新城結盟,晉國持續控制中原諸侯。公元前591年(晉景公九年),晉國討伐齊國,齊國派太子彊到晉國做人質,晉軍才停止進攻。公元前589年(晉景公十一年)春,齊國討伐魯國,衛國和魯國向晉國求救。晉國和魯國、衛國共同討伐齊國,在鞌(今濟南西北)大敗齊國,齊頃公換上下屬逢醜父的衣服倉皇逃跑。

卿族勢大:晉國在稱霸的過程中,卿族勢力不斷增大,甚至威脅了國君的統治,先有趙盾弒晉靈公,後有晉厲公滅三郤,欒書、中行偃弒晉厲公,卿族之間也是明爭暗鬥、相互攻伐。公元前544年(晉悼公十四年),吳國延陵季子出使晉國,與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談話,事後說:“晉國的政權,終於要落在這三家手中。”

自晉穆公去世以後(前785年)至晉文公復國前636年,共計149年間,一個半世紀,不斷的家族內鬥消耗掉了宮室家族有生力量。也讓公卿大夫看明白了當國君是怎麼一回事,鬥爭經驗不斷積累,為後來搶班奪權提供了思想基礎。另一個方面,是在內鬥和對外爭霸過程中公卿力量不斷壯大,以至於後來尾大不掉,國君成為傀儡。


楚國:

從部落酋長到封疆大吏,可以說掌權一脈一致致力於對外擴張,企圖讓中原地區承認楚國的大國地位,基本上一致處於上升階段,而且楚國的疆域多在江漢流域及其以南,開化程度較低,同中原地區的文化交流不足,缺乏政治鬥爭經驗,產生內鬥幾率低。


秦國:

也是和孫悟空一樣弼馬溫出生,地理位置偏安同中原地區文化上、經濟上差異較大。意識形態也比較落後,鬥爭經驗不足。教化相對容易,不易產生內亂。

所以此題結論是:不是隻有晉國喪失了國君寶座,齊國、晉國原有國君血脈都退出了國君序列。齊國被田氏取代,晉國被三家瓜分。在當時情況之下經濟發展程度較高,文化交流頻繁,國家內部君權系脈動盪、公卿壯大被取代是社會必然。相對落後的秦、楚還不具備瓜分條件。


塬為鳴

歷史是偶然與必然的綜合體,那種強求歷史規律、不承認偶然因素的歷史觀是可笑的。就大國而言,春秋時的強國後來分裂的確實只有晉國,一分為三,變為魏、趙、韓三個諸侯國。晉國的一分為三,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從必然性來講,晉國分裂的大背景是分封制自身演化的結果。周王室推行的分封制,大體經過三個階段,即西周與東周初年,周王室權威尚存,這一時期,可以說是典型的禮樂文明時代,也即孔夫子說的“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隨著周王室權威的衰落,周王室主導的禮樂文明的秩序崩潰,由“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一變而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就是所謂“禮崩樂壞”的開始。這個時候,周天子不再是天下秩序的維護者,而是由強國出面充當霸主,通過會盟的形式安排天下秩序,所謂“諸侯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孔子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這種局面隨著春秋末期各國公室的衰落也無法維繫,於是出現了“自大夫出”甚至“陪臣執國命”的局面。所謂陪臣,就是各國諸侯的大臣,他們是周天子附庸的附庸,隔著諸侯這一層,故稱陪臣。在諸侯國內,大夫的家臣對於公室來說,同樣隔了一層,也是陪臣。魏、趙、韓和智伯士、中行氏、範氏等晉國大夫掌握了晉國的政權,這就是“自大夫出”。“自大夫出”的還有齊國,田氏逐漸取代公室掌握了齊國政權。在魯國,先是政權由公室轉移到三桓(季孫、孟孫、叔孫)手裡,後又被季孫氏家臣陽虎竊取,這就是“陪臣執國命”。這種現象,是分封制的必然。

但與齊國的田氏代齊不同,田氏取代姜氏,保留了一個完整的齊國,晉國則分類為三,這是晉國的國情決定的,也帶有偶然因素。晉國公室本來也很強大,但曲沃武公以公族大夫謀亂,推翻在翼的晉侯自立後,為防止類似的情況復演,對晉國公室嚴加提防。到了晉獻公時期,為保證驪姬生的兒子繼位,更是對自己的其他兒子嚴加迫害,逼得他們在晉國無法立足,導致晉國公族的衰落,所謂“詛無蓄群公子,自是晉國無公族”。公族的衰落直接的後果是政權落入六卿等異姓大夫手中。六卿中,範氏、中行氏率先衰落,只剩下智伯氏和魏趙韓四家。最為強大智伯氏為了獨吞晉國,準備逐步剪除魏趙韓三家,導致三家聯盟,共同抵抗智伯氏,並最終滅掉智伯氏。至此,三家聯合控制晉國。由於三家實力相當,誰也滅不掉誰,他們鑑於智伯氏的教訓,最終達成妥協,瓜分晉國,這就是晉國與齊國最大的不同。


對青史翻白眼

春秋初期,諸侯國林立。到了晚期,許多小的諸侯國已經在幾個主要諸侯國爭霸過程中被消滅了。總的來說,春秋時期是諸侯國融合的過程,但是也出現了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田氏代齊,三家分晉。

關於田氏代齊,其實就是內部士族代替原有王族的階級鬥爭。其實,三家分晉從本質上講,和田氏代齊的性質是一樣的。但是晉國作為一個特殊的國家,又有自己的一些特徵。

晉國分裂的本質原因是國家的政治體制,即三軍六卿制,這種體制的創立者正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晉文公重耳。原來,晉文公時代,為了表彰各位勞苦功高的臣子,比如狐偃、趙衰等,晉文公把國家的軍事大權和行政大權交給他們。晉文公在位的時候,還能通過自身的影響震懾住各位卿大夫,但是後來的國君卻很難通過自身的影響來威懾諸卿,隨之而來的就是卿大夫越來越不聽話,權利不斷膨脹,相互之間為了爭權奪利,就會爆發內戰。經過一些列的內部鬥爭,韓趙魏三家倖存下來,原本強大的晉國的實力被三家瓜分,每家都手握巨大的權利和實力,然而他們的身份已經無法和他們的權利相協調,他們都渴望更進一步,變為真正的獨立的諸侯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向周王室發出強有力的吶喊,衰落的周王室哪裡敢拒絕,於是三家分晉的局面發生了。


簡而言之,晉國分裂原因:①晉國實行三軍六卿制②禮崩樂壞,周王室衰落。晉文公開創了晉國的百年霸業,同時他創立的三軍六卿制也為三家分晉埋下了禍根。


史徒行者

第一,可能春秋各國並不只有晉國分裂了,只是三家分晉比較典型,影響較大,史書記載比較詳細,可能其他的分裂沒有記載或者記載史料丟失,目前的資料中只有三家分晉而已。

第二,春秋小國多被吞併,幾乎沒有分裂機會;再看其他大國,魯國和晉國較為相近,但是魯國王室權力基本上沒有完全旁落,加上週禮在魯國的傳承,確保了魯國國內的統一,加上齊國滅掉了魯國,結束了後續可能;齊國田氏代姜,沒有在分裂國家必要,再加上齊、秦、楚、燕王室力量一直較強,分裂勢力很弱。

第三,來看晉國,首先晉國臣下一直比較強,而且典型的有韓、趙、魏、智、範、中行六家,而且全部掌握軍政大權,而且都有封邑,軍隊、領土、人口等分裂條件都具備,而且六家競爭的過程中韓趙魏三家實力不斷增強,反觀晉國公族實力越來越弱,從趙盾開始,晉國公族就名存實亡了。到韓趙魏三家滅掉智家後實力到達頂峰,加上週天子實力不濟,三家分晉水到渠成。


北極星塵2

晉國分裂跟其自身內部特殊的制度有很大關係。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通常都是將宗室子弟分封為大夫,並領有封地,靠血緣關係作為國君的屏衛。而在晉國,卻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件,就是曲沃代翼。經過長達67年的鬥爭,被封於曲沃(今山西聞喜縣)的小宗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晉武公祖孫三代殺逐大宗五位國君,完全滅掉盤踞都城(今山西翼城東南)的晉國大宗,小宗篡奪大宗,取得了晉國的統治權。由此也開啟了一個晉國的一個奇特的現象:

晉無公族。很好理解,是為了防止之前小宗取代大宗的事情再次發生,晉國國君不再信任宗室子弟,並大肆屠戮公族的諸公子。

到了晉獻公時期,又出現了驪姬之亂,晉獻公更是誅殺諸公子,親兒子都不放過,這才導致晉文公重耳出逃,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再也沒有可靠的制約力量,只能任人宰割。

即便是一代雄主晉文公,也只能依靠異姓的卿大夫來治理國家。

加上晉國後期國君大多是碌碌無為,沉迷酒色之輩,導致晉國的卿大夫勢力越來越大,經過激烈鬥爭,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稱為“六卿”。再後來範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強。執政晉國國政的智伯瑤恃強向韓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趙襄子索地遭拒後,於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趙氏,並脅迫韓、魏兩家出兵。趙襄子退居晉陽固守。智伯圍困晉陽兩年而不能下,引晉水淹灌晉陽城。危急中,趙襄子派張孟談說服韓、魏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戰即晉陽之戰,為日後“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

至此,晉國基本已被韓趙魏三家所瓜分,晉國公室已經無力反抗。烈公十九年(前403),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靜公二年(前376),韓、趙、魏三國廢靜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晉國滅亡。


讀史明智的小電工

春秋時期的晉國,有絕然不同於其他各國的特點。

這還要從頭晉穆侯說起。



晉國自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始封,九傳只晉穆侯。

前805年,晉穆侯受周天子之命伐條,大敗,正值他第一個兒子出生,於是取名曰“仇”。

前802年,穆侯與北戎戰於千畝,大勝,正值他的第二個兒子出生,於是取名曰“成師”。

穆侯死後,文侯仇立,文侯死後,子昭侯立。昭侯畏懼叔父成師之強,封其於曲沃,史稱“曲沃桓叔”。

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曲沃武公三代,歷經七十多年,先後攻殺翼城昭侯、孝侯、哀侯、小子侯、晉侯緡,驅逐鄂侯。曲沃一系成功攻滅翼城一系,成為晉國之主,史稱 “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之後,晉國又發生了驪姬之亂,盡逐群公子。

在其他諸侯國多用同姓公族時,晉國獨用異姓卿族。

春秋時期,以晉國卿族最盛。重用卿族的結果,就是在晉國內部形成了競爭態勢。誰有能力,誰就能任晉國正卿,也就是中軍將之位。

這其實對晉國國君的能力要求甚高,才能駕馭這些卿族。

所以,在晉君能力一代不如一代之後,幾家大的卿族開始輪流執政,長期把持晉國政權。不但對內劃分陣營,對外也結交列國以備支援。

這個時候的晉國內部,就如同一個“小春秋”。晉君就如同失勢的“周天子”,卿族就如同得勢的小諸侯。

一步一步,架空晉君,瓜分公室土地,最終取而代之。



魏趙韓三家聯合滅智氏之後,實際上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三角關係,任何一家都沒有絕對的實力再行吞併。所以最終分晉,以形成新的國家。


探微閣主

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一個國家分裂需要具備哪些條件:一、國家比較大;二、君主大全旁落公室衰落;三、卿大夫勢力要比公族勢力大且要有多家。



以這幾個條件來選的話,春秋時期符合前兩個條件的也就齊國楚國晉國三個國家,下面我們先分析下齊國和楚國。

齊國儘管公室一直互相殘殺而導致國力不振,但卿族的發展十分緩慢,田氏、鮑氏的力量遠不如公族的。因此齊國田氏開始藉助公族力量剿滅公族,從而奪取了齊國軍政大權。齊國是卿族田氏一家獨大,取代了姜氏,所以不存在分裂問題。



楚國一直都重用公族,令尹相當於宰相,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除了非常時期外都由公族來擔任。儘管楚國也發生過幾回弒君事情,可是楚國的權利卻一直掌握在公族手裡。

晉國呢,怕公族勢力太大篡權,晉獻公在位期間,取消了公族這一階級。晉國也因此使卿大夫階級發展壯大,導致晉國後期多達10多家的卿大夫專政,後來剩了智、韓、魏、趙四大家族,為後來晉國的割裂埋下了禍源。



晉國的分裂也有偶然性,本來智家是想滅掉韓魏趙三家,像齊國田氏一樣獨佔晉國呢。沒成想自己讓韓魏趙給滅了,由於晉室衰微,索性把君王廢了,瓜分晉國,做起了諸侯。周天子也沒辦法,被迫冊封這三家為諸侯,於是韓國、趙國、魏國橫空出世。 綜上所述,春秋各國只有晉國分裂了。


超哥說成語

周平王遷都洛邑(公元前770)始,稱東國列國,亦稱“春秋戰國”。通過兼併與分裂鬥爭以及各地經濟發展,加速了不同族屬間分裂、融合。經過這個時期變動,幾百個小國逐漸分裂融合成七個大國及周邊的十幾個小國。

“春秋無義戰”公元前473年,晉國諸侯勢力開始衰弱下來。晉國六卿混戰一氣,大權歸四家,智、趙、魏、韓,晉哀公當了掛名的國君。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無卹、魏桓子駒、韓康子虎聯合把勢力最大的智給滅了。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晉)派使者去見天王。周烈王簽署命令,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

昔日頭號霸權大國分裂成三個國家。歷史進入《戰國時期》。(這是一種說法,沒有定論)春秋戰國兼併是主流,分裂是個例。是滾滾江河東逝水中泛起漩渦。統一才是主流趨勢。


妖大成仙

晉國設置六卿,導致內耗過於嚴重。

晉國可以說是周王室的肱股之國。“曲沃代翼”後,晉國公族幾乎被摧殘殆盡,晉文公重耳流亡之際,身邊異姓捨命追隨,重耳歸國後,異姓得到重用,並逐漸坐大,最終形成“君弱卿強”的局面。

晉景公時期,設置六卿,直接掌握並統率六軍,結果導致六卿架空國君。晉悼公以後,六卿專權。六卿之間攻伐不斷,最終韓魏趙脫穎而出,成為“三家”。晉幽公即位後,反而要去朝見三家。

晉國可謂是“成於卿族,敗於卿族”。相比於晉國,鄭齊魯宋衛等國公族鬥爭嚴重,而晉國卻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這樣晉國的君權相對要集中一些,晉國國君與卿族之間的關係,有點類似後來的官僚體系。

但是晉國的這樣人事制度卻不徹底,既像官僚,又像公族。因此在初期,優勢尚且明顯,助晉國霸業所成,但後期,弊端不斷,卿族的權利過大,直接導致晉國解體。


五味社

謝.悟空邀答。

因為晉國最典型!

史學大師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特地把周天子被迫承認冊立三晉,作為劃分春秋戰國的分界點。春秋時,周天子的中央權威還在,戰國時,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共主"天子",各諸侯國都做大不把他當老大了。

晉國是侯爵,晉侯地位和實力,在春秋中前期是很牛逼的(類似戰國末期的秦國),到末期晉侯已被三家大夫架空了,這三家大夫為利益互相攻伐,鬧得一塌糊塗。

周天子不得已,下詔確立了三大夫的政治地位,晉國被一分為三,這就是三晉大地的出處,韓魏趙!在戰國時代,三晉也是七雄之三!若合三為一,秦始皇末必能統一中國。

三家分晉是最具代表性的,其實各分封國都有晉國的分裂現象,僅是大小強弱程度不同而已。何必五十步笑百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